不解释,只解决

2018-11-13 06:33叶倾城
读者·原创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贴标签体形

文 | 叶倾城

我姐姐是医生,她说她最怕那种自己给自己做诊断的病人,他们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常常是这样的:“医生,我怀疑我得了心肌炎。我心慌,之前还有过感冒史。”

医生此时的想法是:“感冒史?这世上没有过感冒史的人,怕是不存在吧?”

然后医生的难题就变成了:如果检查结果与他的自我诊断不吻合,该如何说服他相信自己真的没病。

我其实也怕那种给自己做诊断、贴标签的人,他们写来的信洋洋洒洒一大篇,上来就是:“我上大一,是INTP型人格,所以我沉默内向,既依赖直觉又十分理性……”

我回他:“人,是多么复杂与立体的一种存在,你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并不意味着在亲密爱人面前也守口如瓶。你自以为理性,很可能只是没遇到让你失控、让你崩溃的事儿。另外,你真不试试当个话痨吗?那样也许会更开心。”

还有一封来信是这样的:“到了一所名校读高中,我很开心……我每天都渴望她们主动叫我一起去食堂、去操场,但每次都是卑微的我先开口,然后被她们冷冷地拒绝。后来我不再开口了,与其被人家拒绝,不如先不理她们。

“她是我进校后认识的第一个人,我真的是掏心掏肺地对她,可是她慢慢觉得另一个人比我有趣,开始疏远我。我不想等着被抛弃,于是主动远离了她。为什么我会这样呢?上网查了一下,明白了,原来我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我啼笑皆非又急如星火地给她回信:“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必须由精神科医生来确诊。不过,我非常确定你没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患者是不可能有这种自知的。反过来,认为自己有人格障碍的人,则绝对没有这种问题。那你的问题是什么?可以称之为‘适应不良’—没有适应高中的住校生活,把同学当作家人,天真地以为大家应该时时刻刻在一起。人家一有自己的安排,你就觉得自己被拒绝了。”

这些来信者,有一个共同点:太爱给自己贴标签了。

我想这一方面来自于“认识自己”的原始诉求,毕竟,人这一生唯一的丰功伟业就是认识自己并整合自己。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贴了标签,就有了解释,许多问题便可以不用解决。

你报了单词百日训练营,但你今天犯懒,不想背单词,你说:“唉,我有拖延症。”拖延症是世界性的难题,你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懒下去了。

你遇到心仪的异性,目光像向日葵追随太阳一样追随着他或她的身影。终于太阳落山,一切复归黑暗,你说:“我想我是无爱症患者。”这些新名词在这种时候总能起到作用—你不是害羞,你只是有病,谁能责备一个病人?

这类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可能是—恕我贴个标签—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愿意离开舒适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出改变。解决问题太难也太累,不如解释。

要改变体形,得管住嘴迈开腿,但一句“我是易胖体质”,便轻而易举地将一切都解释了。那些因为体形而产生的困扰呢?面对爱情时的自卑呢?索性不解决了。

要专心工作、学习,有时候既需要外部的纪律,也需要内在的自律,而且需要不断反复,实在是苦不堪言。这时候说一声“我是手机癌患者”,一切都解释了。癌,已经没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了,于是,你觉得既羞愧又坦荡。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进步太少,那可能是因为你给自己的解释太多。

有一句形容贵族的话:“不解释,不抱怨。”解释和抱怨都是用嘴完成的,是时候闭上嘴动动脑子了,然后用双脚走出困境,用双手解决问题。

【独门秘籍】期待你的来信:你正在为爱情烦恼?人际关系让你头痛不已?经常觉得没有朋友、无人理解?欢迎来信,我们将和你一起寻求答案。

来信请发邮件至:

nvyou100@qq.com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贴标签体形
希拉里·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的民族共同体形塑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气鼓鼓的河鲀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浅议“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