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学生乡村就业意愿研究文献综述

2018-11-13 17:09王馨胤
新生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农林意愿毕业生

王馨胤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

一、引言

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能人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林院校学生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力资本。选择农林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因其特殊的培养目标与农村更为贴近。农林院校毕业生作为掌握农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在服务现代农业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农林院校毕业生受环境、政策、教育、就业服务、收入、个人、职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毕业后非专业流向、学农不务农的现象很普遍(李英禹,2015)。只有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才能依托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培养出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的人才(宋华明等,2012)。黄群群(2010)对安徽省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动态响应分析,说明高等教育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逐渐增加的。我国学者大多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分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原因、障碍和对策的研究。

(一)就业意愿。罗焰(2009)认为,提高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就业意愿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邵科(2007)对浙江大学7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愿意去农村或相关单位工作的大学生不到20%,男生比女生更易返乡(薛肖飞,2015)。在农村呆过较长时间和对农村基本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对其意向呈正相关(任志强,2012)。农村大学生的乡土情节比城镇学生浓重,因此大学毕业后有更强烈的意愿回乡(范明等,2012)。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态度会产生影响(张秋山,2009)。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总体上到农村就业意愿低。

(二)就业原因。我国的农村基层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就业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农村就业会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必然趋势。农业新发展需要农科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向农民传授到农业技术领域或直接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提高效益(邱煌福等,2009)。农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农业和农村就业,对农业的进步和毕业生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效应(李瑞星,2013)。因此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对于解决城市就业难并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和有利条件。

(三)就业障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体现在政策扶持、资金筹集、创业环境和个人创业素质等方面。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缺乏有效的引导等影响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张霞等,2016)。刘敏榕(2011)研究得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高等教育服务中的欠缺、人力资本价值转换路径不畅等问题。

(四)就业对策。许多学者均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四个角度提出详尽的对策和建议。宋远明(2009)等分析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籍大学生客观条件存在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就业难形势下加强农村籍大学生教育的对策。高玉峰和刘泽义(2010)通过对河北省6所高校500多名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体现出一刀切的现状,都更期望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更期望进入国有单位,他们认为应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加强正确择业观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优化大学尘就业环境,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到,农林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培养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服务“三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研究我国农林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这方面的相对较少。国内研究多侧重于促进农林髙校毕业生就业的层面,而对在读学生的研究涉及较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林院校学生对于前往农村就业的意愿还不坚定,有众多因素在困扰着他们的选择,这些都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广大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林意愿毕业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