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论析

2018-11-13 19:48杨瑞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新生代 2018年15期
关键词:群体马克思主义革命

杨瑞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总的认识和观点,发生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与时代发展进程紧密联系,是他们关于青年思想的最初认识与阐释,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起点,内涵丰富。

一、青年本质观:青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青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决定其本质的是社会属性,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本质有过重要论述,同时也为正确认识青年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把青年的存在和青年的历史放到现实社会生活和实际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是马恩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认识和理解青年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青年也不例外。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为正确认识青年、对待青年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自然属性有过论述。他们认为青年是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包括生理、心理的特征。他们有着自身特殊的利益诉求和需要,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指出:“刚踏上人生旅途的青年,不愿受命运摆布。”青年求知欲强,对未来充满渴望与憧憬,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富有开拓创新性。

二、青年地位观:青年是革命事业和人类未来的希望,是无产阶级的后备军

青年群体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青年是革命事业和人类未来的希望,是无产阶级的后备军。马恩的时代,现代意义上的青年群体已初步形成,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青年”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特征的社会群体,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人们进行劳动准备和接受专门教育的时间非常短暂,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并不明显。

马恩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去发现与创造的结果。这一相较于其他阶段有着活跃创造的群体,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184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革命时认为:“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首次以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青年,高度评价了青年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到了青年是敢于革新,敢于斗争的群体。1906年,列宁在《孟什维主义的危机》中强调:“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这里提到了青年的一些特性,同时明确指出了青年在党内的地位及对于党发展的意义。同时,他们还指出党要加强对青年的吸收和组织,正如列宁所说:“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把青年组织起来”。他们看到了青年与无产阶级事业以及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相连,充分肯定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

三、青年发展观:个人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理论基础和最终追求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青年群体需要发展,从目标上与方法上对青年成长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这一理论基础和最终追求进行了重要论述。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马恩从洞察人的劳动分工、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着眼,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并将其与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实现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理想及实践结合起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马恩深入地展开了这方面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思想。“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他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地认识到,改变工人阶级后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惨境遇和命运,既取决于无产阶级在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革命方面的成功,同时也取决于工人阶级及其后代在现阶段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同时,他们认为需要通过教育与实践来培育和发展青年。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这里,马克思不仅强调了教育对于青年成长的作用,也明确了青年教育的目标与途径。

猜你喜欢
群体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