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观念”素养达成的课例研究
——以塞罕坝的变迁为例

2018-11-13 03:55孙有军
名师在线 2018年26期
关键词:塞罕坝示意图林场

孙有军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初级中学,浙江衢州 324019)

引 言

学生人地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与分析,在不断的学习与讨论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价值观。

一、聚焦塞罕坝,从素材中挖掘素养之“源”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以下两则材料。

素材一: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三位来自河北塞罕坝林场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代表,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让“中国绿”惊艳了全世界。

素材二:塞罕坝林场位于我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经过多年努力,塞罕坝林场森林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有6大类型景观,属于国家一级旅游资源,旅游创收空间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就能让他们了解塞罕坝的变迁的相关知识。学生从变迁中能联系到教材中所学的相关知识。

二、以题为例,让人地观念素养落地生“根”

以题为例展开教学是达成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以题为例展开教学,能够使得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中[1]。具体题目设计如例题1:塞罕坝林场曾经遭到破坏的过程为清政府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山火→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蔽日,林场遭到破坏后最易产生的问题是什么?

本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塞罕坝变迁的状况以及塞罕坝曾经遭到破坏的过程。从以上设计的题目中,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人地关系的不和谐对塞罕坝地区的资源、环境会造成破坏这个事实,进而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自然观。以本题为例展开教学,就能初步实现学生认知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的目的。人地观念的内涵具有综合化、层次性的特点,因而在设计题目时应该设计综合题,进而有利于学生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的真正达成。

材料一:图1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图2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示意图。

图1

图2

(1)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2分)

(2)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塞罕坝森林公园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优势。(4分)

材料二:塞罕坝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变成了“苍翠连绵、繁华无尽”的美丽高岭,55载,塞罕坝完成了蜕变。目前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为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林场利用无法造林的空地发展风电项目且向外输出电力。林场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41万亩,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塞罕坝在经济发展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

本题是综合题,通过以本题为例题展开教学,能够使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本大题的第一小题从命题的角度而言似乎在考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另外一个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这个核心素养。但是本小题的立意还是服务于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的。人地之间关系的解读,首先要知晓该地的地理位置。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可以从相对位置和纬度位置解答。从这个信息中,学生在解答该小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对塞罕坝这个地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本大题的第二小题的命题角度落脚于旅游资源的考查,即考查塞罕坝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优势。从示意图出发,单从人地观念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塞罕坝森林公园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设备完善、客源丰富。从以上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塞罕坝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首先,坚持了正确的人口观,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大力发展交通业,丰富客源;其次,树立了正确的资源观,当地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小题是启示类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启示类题目更加有利于让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真正形成。从人地观念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带来的启示有:首先直面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其实质是发展问题,塞罕坝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输出电力获得经济效益;其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协调,塞罕坝地区通过输出电力,减少大气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2]。总之塞罕坝地区走的是一条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把握人类永恒的论题,以全球观促素养成“形”

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把“地球卫士奖”颁发给中国的塞罕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因而在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时,各个国家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共享治理成果。“地球卫士奖”颁给中国的塞罕坝,就是肯定中国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方面、在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事实上很多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都具有国际性特点,通过几个国家自身的努力根本无法有效应对,因此就需要加强各国间的合作,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即PRED问题。本部分的教学,关键让学生从全球的角度,对人地观念有更高层次的把握。让学生更加直观和富有结构性地把握人地观念这个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到PRED问题的共同性。因此,在教学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呈现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人地观念素养的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PRED问题的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结 语

对人地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应该及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以塞罕坝变迁为例展开的教学,只是对人地观念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探索。所谓教无定法,有理由相信此类的课例将会不断地涌现,进而让人地观念的核心素养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塞罕坝示意图林场
加强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