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交往影响下的老城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18-11-13 02:07曲非凡
设计 2018年9期
关键词:老城区公共空间

曲非凡

摘要:本文在对北京旧城胡同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东城区青龙胡同街区作为案例进行实地调查。由于历史原因,北京许多旧城胡同区的内部缺乏邻里交往空间,而外向的城市公共空间也不断向胡同内部延伸,在狭小的胡同区中,城市公共空间经常与居民邻里共同空间相互重叠,彼此争夺。通过田野调查、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出胡同邻里交往空间的类型,重塑新型邻里交往空间。

关键词:公共空间 邻里交往 老城区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5-0141-03

一、研究目的

伴随经济、科技和文化急剧发展,城市化历程加重。中国城市正处在从追求“量”的快速扩张转向寻求“质”的“逐渐更新”。在旧城胡同的保护及改造和整体创造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呈现出新旧冲突、混杂的复杂状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基于此,通过对传统与现代北京城市设计经验、教训的对比以及对近、现代北京城市设计一些成功的实践与理论的借鉴,摆脱千篇一律的城市模式,重塑新型邻里交往关系,探寻和实践北京文化名城,营造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有人文意义的空间环境。青龙胡同街区作为中关村东城园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2016、2017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东城区分会场的城市改造示范性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青龙胡同街区也在悄悄焕发生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邻里交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交往作为人们共同活动的需求以及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更为繁杂过程,蕴含了共同的空间交往活动、空间环境的状态和人。扬.盖尔在建筑室外空间的生动中表明,户外生活与人们的交往需要有着紧密的关联。把交往的接触方式归纳为不同的接触强度。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碰面的机会与平日的活动为居民见得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为复杂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正是人们彼此间的互动和交往受构成了富有激情的城市生活。

(二)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作为当代城市学术共同体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维度。公共这一概念是建立在所有希望、并可负担得起,使用它的人都可以进入的理念基础之上,被等同于国家及其公民。德国哲学家育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公共空间”原则上对全部公民开放。“公共空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可以形成舆论的空间。而形成公众舆论是公共空间发挥其在社会结构中的政治性的主要功能。公共空间是充满了疑问、诉求,对话甚至冲突的社会空间。

二、案例背景及分析

(一)青龙胡同的历史简述

青龙胡同街区位居北京市东城区二环里。街区的北边有歌华大厦及雍和大厦等高层办公楼;南边是胡同居民住房及部分小商店;西边是雍和宫及柏林寺,涉及街道为:青龙胡同、藏经馆胡同以及一系列小型胡同街道。街区周边集聚了一批文化创意类企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创新型街区。

1.历史文脉:青龙胡同,1947年称青龙庵,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菜园子、北城根并入,改称“青龙胡同”。2006年,青龙胡同7—33号(单号)作为“城中村”环境整治范围被拆迁。2014年,区政府对青龙胡同实施市政工程改造,并由东城园推动建设“文化创新街”;藏经馆胡同,清朝属镶黄旗,因北口曾是雍和宫的藏经楼,又因信喇嘛教的多为藏人,故又称藏(zang)经馆。1949年后称藏经馆胡同。“文化大革命”中—度改称反封建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藏经馆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2.社区现状

(1)青龙社区现状:社区内居民老年人比重较大,老龄化严重;多为本地住户,有极少一部分租户用于开设啤酒、汽水批发、小卖铺,社区人员构成较复杂;片区内居民教育程度普遍为高中、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工厂退休职工。房屋状况方面,整个片区内部有大量四合院建筑,这里的四合院距离现代年代较近,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四合院逐渐沦为拥挤狭长的大杂院。交通工具。主要是电动车、自行车、公交车和私家车。

(2)藏经馆社区现状:以本地人口为主,家庭组成结构混杂、包括大人、小孩、租户、附近有小学和幼儿园。主要是工厂退休工人。社区活动包含各种讲座、防火消防讲座,各个节日前都会举办活动等。

(三)实施案例分析

1.藏经馆胡同支路改造:设计作品参加了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东城园分会场青龙胡同改造项目。藏经馆胡同支路位于青龙胡同文化创新街区内部,是一条封闭的单入口胡同。这条胡同的入口成为了当地居民、白领以及旅游者经常在胡同中相遇最频繁的节点之一。在内向的胡同之间,两侧的院门朝向胡同内部,从而为邻里交往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个方案中通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如同神经外科手术一般谨慎地操作胡同的社会空间环境,来间接地促成或激发胡同邻里的复活与兴起。运用限制的设计手法,以此区隔内向的胡同邻里空间与外向的公共空间,进一步强化胡同内部空间的空间认同感,增强胡同邻里之间的交流,并激活胡同活力的共同生活。

(1)居民的日常生活:胡同内的孩子们在此玩耍,有的居民盛装出席在此拍照、留念,胡同不只是印象,将会成为一种記忆。并且叫上周围邻居合影,邻里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强化了胡同空间的认同感(如图1、2)。

(2)节日庆典:国庆节其间,这里会挂起红灯笼,为胡同邻里生活增添节日的气氛。到了晚上这里会亮起灯,不仅强化了胡同的入口,同时为胡同空间增加了照明(如图3、4)。

2.涌泉广场项目改造:位于藏经馆胡同的一个拐弯处,紧邻学校,几十平米的场地却是藏经馆胡同少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这里的空间使用具有鲜明的潮汐性。它是附近就业的白领与旅游背包客的逗留空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家长的聚集空间以及本地居民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胡同共同空间与公共空间重叠的空间。这里被设计成有着泉涌般波浪状的开放地形,特殊的形态将这里转化为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场所,从而激发人们的交流愿望。即便是陌生人也可能会在此驻足和交流。通过对胡同空间质量的改善,促成了公共空间使用率的上升。使得对公共空间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如图5、6)。

三、邻里交往空间类型

(一)邻里交往空间类型:在本次调研的青龙片区内部,拥有11条胡同。从西向东分别是:戏楼一巷、戏楼二巷、藏经馆胡同、炮局头条、炮局四条、炮局二条、青龙胡同、育树四条、育树胡同、育树三条、育树二条。它们相互交织,形成着自己独特的城市肌理。

搜集整理了一些积极、友善的邻里交往空间。通过对居民区共同空间的研究,将邻里空间分成以下几种空间类型:

1.转角空间:转角空间在胡同共同空间中较为多见,被胡同居民很好地利用。此类空间由两面作为空间围合,两面为沿街开放,一般此类空间面积大、光照良好,适宜人群的聚集和逗留。转角两侧与周围建筑物、街道有很好的渗透性,良好的过渡性。具有较高安全性,由栅栏、围挡等一些限定空间的标志物进行空间的围合,使得空间不空旷、具有边界感(如图7)。

2.凹空间:内凹形成的空间进深较大,有较强的隐蔽性,由于三面围合一面开放,使得空间即有限定又不显得封闭。这类空间属于较为弹性的空间,可以满足人群的逗留形成一种场所感。这样的小空间对外界更有亲和力,由有较为软质的物体、家具来限定空间界限(如图8)。

3.倚靠空间:倚靠空间在特定的空间内具有某种支持物,例如树墩、胡同家具、晾衣、植物花架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空间功能的需求,从而触发更多在胡同共同空间的交往活动。人们可以在此驻足、聊天、晒太阳、下棋(如图9)。

4.入口空间:入口空间是胡同共同空间中出现最多的空间类型,被胡同居民很好地利用,属于具有潜力的潜在交往空间。台阶、树墩较为受欢迎,可作为很好的观景点,给人提供驻足、观望的可能。通过扶手、栅栏、花盆进行围合和遮挡,限定空间界限(如图10)。

5.开放性良好的空间:此类空间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并具有展示性。具有临时性,可以吸引当地居民和白领、游客在此汇聚。具有娱乐性、互动性。通过高台、栅栏进行空间的限定(如图11、12)。

6有顶空间:此类空间属于有顶空间,由架子作为支撑,攀爬植物进行空间围合形成天然的有顶空间。具有遮阴的功能,居民在此聊天、休憩。同时具有限定空间界限的功能(如图13)。

結语

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邻里共同空间相互重叠的问题越来越多见,但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青龙胡同进行实例分析,整理总结出了约6种胡同邻里交往空间的类型,将积极、友善的邻里交往空间应用于相对应的胡同的空间类型,不需要大拆大改,营造新型邻里空间,为以后的旧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提供经验及借鉴。

猜你喜欢
老城区公共空间
日出老城
十里灯火璀璨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