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航校的拓荒者

2018-11-13 19:39王欣欣邓望庐
珠江水运 2018年20期
关键词:内河航运航校赤水

王欣欣 邓望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十三套大型氮肥成套生产设备,其中一套落户贵州赤水。可当时的公路状况根本满足不了大件运输的要求,而贵州公路交通的落后面貌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赤水河和乌江两条传统水运通道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通过发展内河航运,依靠水路交通,解决建设赤水天然气化肥厂所需大型成套设备整体运输的难题、满足赤天化投产后的化肥外运。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艰难的水上运输任务,贵州航运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即着手新造所需船舶、扩大码头规模、升级港航设施、提高人员素质,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通过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来提高企业的全员素质。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省外航运学校还没有恢复正常招生,而贵州又没有自己的航运学校。为了满足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对高素质内河航运人才的需求,从未开设过内河航运相关专业的贵州省交通学校,打破常规,采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式,在赤水、沿河两地分别设立赤水分校和乌江分校(即赤水航运学校和乌江航运学校),设置“船舶驾驶”、“船舶轮机”、“船舶制造”三个专业,由两地航运部门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从生产一线抽调老师,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因地制宜自主办学,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力求学以致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发展内河航运所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1974年11月,曾在海军驻青岛某舰艇当过轮机班班长、转业后又经武汉河运工人技术学校培训,时任贵州省赤水航运分局港航监督站站长的袁明亮,被任命为贵州省交通学校赤水分校(即赤水航运学校)校长。接到调令,军人出身的袁明亮二话不说,立即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在接下来的八个多月时间里,无论是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酷暑难耐的盛夏,袁校长始终以校为家,几乎天天泡在工地,筹建学校成了他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在赤水城外的荒郊野岭新建一所学校,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要确保来年秋季建成招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八、九个月时间内,必须一气呵成地完成学校选址、征地拆迁、基建施工和组建师资队伍。这在工、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生活、生产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工期短、任务重,工作量大、事务繁杂、人手奇缺的困难局面,袁校长对于每一项具体工作,除了亲自过问、亲手抓,还得自己跑腿、自己做。在抓紧办理建校所需各种手续、积极组织基建施工的同时,他还要协调各方做好思想工作,把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业务骨干抽调到学校任教,为的就是早日建成学校、按时招生入学,把计划招收的二百五十名学生全部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并尽快输送到急需用人的工作岗位上去,为配合赤天化建设、发展贵州内河航运,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资金不到位,袁校长磨破嘴皮找关系四处筹措;为了省钱,他到处寻找可资利用的材料,因陋就简、变废为宝;有车运料到工地,他袖子一挽就去帮忙卸货,不认识的人还以为他是搬运工;人手不足,他就把爱人和中学刚毕业的女儿叫到工地帮忙,分文不取。在学校工地,袁校长爱人除了协助校方管理人员丈量土地、为他们做饭而外,晚上還得值班;女儿的任务则是为工地抽水,同时还做些杂事,有时连电焊、气割这样又脏又累又危险的体力活,小姑娘也都争着去干。工地缺水,基建无法进行,袁校长情急之下来到距离学校一里开外的猪鬃厂找人协商,打算借助厂里的大容量池蓄水为学校供水。在得到厂方全力支持后,他又自己动手组装水泵,将池水抽出引入工地,及时解决了建校所需的施工和生活用水,保证了学校建设工程进度。在计划经济年代,钢材实行统购统销,货源十分紧俏。购买钢材不但申报用钢计划程序复杂,审批时间也很长。为了不影响工期,袁校长就跑到他曾经任职过的赤水造船厂,将造船下料切割下来的边角余料运到工地,一块一块的切割、焊接起来使用,既满足了建筑用料,还为国家节约了建设资金。文革期间,许多工厂多年没有正常招工。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入学就业,上级主管部门特地为当地航运部门分配了一定的入学指标,但有限的招生名额分散到众多的职工中,犹如杯水车薪,很难满足职工子女的就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袁校长毅然将原本分配给自己女儿的赤水航校入学名额都让给了其他同志;后来还是上级组织出面协调,才使袁校长的女儿得以舍近求远、就读于离家千里之遥的乌江航校。

为了做好开学上课的准备,在狠抓学校基建的同时,袁校长还要到处去物色老师。因为他深知,任课老师称职与否,直接决定着赤水航校办学的成败。为了物色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他凭着求贤若渴的诚意,来到贵州省赤水航运分局所属相关单位,请求他们选调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到校任教;没有教材,他就组织老师结合工作实际自己编写,并协调各单位为航校自编教材提供便利。为落实学生的粮食关系,袁校长更是跑断腿奔走呼号,到处托人疏通关系,不知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曲折,才使学生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就这样,经过八个多月夜以继日的持续奋战,贵州省交通学校赤水分校的大礼堂、办公室兼学生寝室,还有几间用楠竹搭就的简易教室,终于赶在开学之前修建完成;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均已到位;学校编写的专业教材也已誊写、油印成册。尽管全校所有男同学还只能合住在仍是毛坯房的大礼堂内,条件十分简陋、设施也不完善,但毕竟为即将到校的近三百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一处能够遮风避雨的教学场所。1975年秋季,以插队落户下乡知青为主的二百五十名翘首以盼的学生,终于按期如愿走进了学校的大门,手捧散发着墨香的课本,开始了在赤水航校的学习生活。

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实践,赤水航校这批在特殊年代,以特殊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并按招生计划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看到学生们即将成为发展贵州内河航运的新生力量,饱尝办学艰辛的袁明亮如释重负,深感欣慰。至此,贵州省交通学校赤水分校圆满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转眼之间,四十三年已经过去,老校长袁明亮也已在两年前离开了我们。但文革期间就读贵州省交通学校赤水分校(赤水航校)所经历的一切,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袁校长和蔼可亲的笑容和朴实忙碌的身影,也会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思念和怀想起这位令人尊敬的老校长……

猜你喜欢
内河航运航校赤水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对开发内河航运的建议
赤水情
内河航运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国内航校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前景规划研究
内河航运信息服务系统功能架构
中国第一航校——南苑航校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