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定抗战影视艺术精品的开发

2018-11-14 11:42
电影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张嘎影视剧抗战

王 刚 王 莹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回顾与梳理

(一)“十七年时期”——革命浪漫与纯真诗意

据《河北题材影视史》统计,1949—1966年的17年里总共上演了8部保定抗战影片。其中,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有五部,两部改编自话剧,此外,还有一部军事教学片《地道战》(1965年)。纵观影片创作,其文学体裁源于小说的居多。究其原因在于,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叙述、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初,保定作家群的小说如: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梁斌的《红旗谱》、刘流的《烈火金刚》、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孙犁的《风云初记》、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都为电影文学剧本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十七年”的保定抗战影片,大多通过对“五一大扫荡”等典型环境的描写,讲述主人公如何经历苦难与战争,迅速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故事。这样的立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保定作家群的亲身经历。他们从保定抗战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枪林弹雨的洗礼,使他们在“实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英雄气质的把握、英雄行为的细节的准确体现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在抗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熠熠生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望无尽的青纱帐,巍峨料峭的狼牙山,苇绿荷红的白洋淀,村村通、户户连的地道,既是保定的特色景致,又是英雄工作、生活、战斗的舞台。自然景观、时代背景、典型社会环境的结合,成为影片剧情创作、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既烘托了英雄的高尚行为,又渲染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达出健康、向上、纯真、明朗的时代生活气息。“十七年”的保定抗战影片,因政治因素的影响,塑造出一批无产阶级的银幕英雄群像。这是因为,新生政权的询唤和时代激流的涤荡,使保定作家群无法与时代拉开距离,而是融入其中为其代言。电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工具,对创作者来说,是其宣泄生命激情,获得政治认可的渠道;对新生政权而言,是奠定执政基础,确立新秩序、新的意识形态的必经之路。因而,十七年的保定抗战影片,过度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而淡化审美娱乐的功能,电影的宣传教化作用被无限放大。在简单意识形态功利目的的绝对支配下,人物塑造整体上个性单一,艺术性不强。然而,正是由于这份单一,人物塑造普遍具有典型性,充满了“十七年”特有的革命浪漫与纯真诗意,折射出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绪和“深层集体心理”。张嘎、杨小梅、阎志刚、金环、银环等众多银幕人物,展现出的“崇高壮美”,犹如保定抗战生活的横断面,深刻地揭示了燕赵文化的丰厚底蕴,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可以说,“十七年时期”,保定抗战影片所具有的革命浪漫与纯真诗意,是时代政治和个人境遇的共谋,它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别有一番迷人的韵味。

(二)“新时期”——娱乐狂欢与个性多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艺术挣脱“十七年”政治枷锁的束缚,重新回到审美、娱乐的轨道上来。如果说,“十七年”的保定抗战影片,因政治因素的绝对主导而充满革命浪漫的激情与纯真诗意。那么,新时期保定抗战影片和电视剧的改编,则通过民间视角的书写展现世俗英雄、英雄亦凡人的娱乐狂欢,人物塑造也就具有个性多元化的特点。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保定抗战影片《烈火金刚》。这是一部以真实历史史实为背景,融现代枪战、惊险情节于一体的商业娱乐片。电影借鉴民间传奇中的“五虎将”模式塑造英雄形象,突破了同名小说的文学束缚,剧中情节依观众视觉快感设计,并不顾及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电影政治娱乐化的创作倾向使英雄传奇与现代枪战类型片完美融合,彰显出商业电影的娱乐化本质。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为契机,保定抗战影片和电视剧的改编,出现井喷式增长。电影《敌后武工队》《少年英雄》以及同名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都有不俗的表现。这一时期,影视剧的人物塑造,虽然还是以典型环境为抓手,但是英雄世俗化的描写摒弃了高、大、全的审美观点,将视角转向人物内心情感的探索。影片的人物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善恶二元对立,“投诚者”和“叛节者”的闯入,为英雄人物的性格注入戏剧性的多变因素。影片中,英雄的形象有情有义,也有缺憾,呈现出个性多元和自然、真实、生活化的内容。新时期保定抗战影片的创作,英雄世俗化与民间传奇交相呼应,战争特定环境下的英雄描写具有“神奇英雄”的传奇意味。一方面,以普通人为主体的民间抗战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进入影视剧的创作视野,地主、土匪、伪军通过感化,驯化也能成为英雄被赞扬;另一方面,情节的奇巧、景观化书写增添了影视剧的看点。爱情、性、暴力、冒险等民间元素为抗战影视剧的奇观化、欲望化、狂欢化叙事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保定抗战影视剧的改编,呈现出与“十七年”的一种互补、对话关系。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塑造,因“民间话语”的强化与发展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的特点。“民间话语”成功作为一种独立因素参与到人物塑造中来,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与消费社会的迅速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相联系的,是时代与变化了的观众在创作上留下的印记”。

二、开发策略

(一)树立精品意识

精品是每个时代文艺兴衰的重要标志。“十七年”和“新时期”的保定抗战影视作品均有精品传世。如“十七年”的电影《小兵张嘎》,新时期的《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电影和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大都很好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通过典型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人物既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引领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风尚。精品的创作,不但需要作者对时代生活有丰富的体验,而且还需要作者能够概括、提炼出反映时代新貌的人物。谈及人物的塑造,电影《小兵张嘎》的编剧徐光耀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简单说,是我综合了许多当年战友的事迹和特征——特别是带有‘嘎子’色彩的特征,加以虚构、编织、创作出来的。”徐光耀笔下的嘎子,不但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语言特色。嘎子的形象对于观众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地表现了观众曾经感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而“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的人现实中似乎从未有过,它是作者向现实借用材料,创作出来的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因而它是全新的,寄托了作者的感悟与想象。可以说,《小兵张嘎》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它是“十七年”保定抗战影片继承传统的创新发展,既有其共性特征,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因素。电影“敏锐地捕捉到了小说中对于嘎子这个人物成功塑造的精髓,运用电影化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将小说中的精神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在政治意识与艺术尺度、风格样式与时代主潮、人物个性与政治共性上找到了适当的分寸和思路。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小兵张嘎》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为保定抗战影视剧的创作树立了精品样板。

(二)拓宽体裁形式

自1992年起,保定电视台先后拍摄了《保定作家群》《晋察冀文艺兵》《瞬间——中国红色摄影历程》《马兰村的红色报人》《寻找王二小》等一大批电视纪录片。这些“红色纪录片”的问世,不但拓宽了保定抗战题材影视剧的体裁形式,而且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晋察冀文艺兵》的拍摄曾荣获“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中国新闻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大殊荣”。如何深入挖掘保定抗战影视文化,扭转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一家独大”的困局,保定电视台的先行涉水无疑是成功的。多年来,他们就地取材,将乡土风情和抗战传奇作为题材选择的切入点,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除了亲赴现场用镜头客观记录历史遗存外,还运用主观镜头的组合,通过准确、独到的画外音解说和评述历史。因而,使纪录片对战争题材的挖掘没有囿于控诉和反思层面,反而具有人文关怀和救赎的普世意义。此外,动画电影《小兵张嘎》的问世,也是近年来保定抗战题材影视剧体裁创新的例证。这部动画片,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荣获了2005年中国政府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影片兼顾“怀旧”和“创新”的双重视角,在“现实题材”“人物形象”“写实风格”等方面开疆拓土,并“运用电脑三维技术和二维技术的结合,增加了新的视觉元素,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当今已看惯了惊险大片的观众的欣赏需求”。

(三)接通传播渠道

21世纪,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电影和电视的一统天下。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运用,影视传播突破空间限制,真正成为随时、随地“点播即看”的快捷娱乐方式。一方面,影视借助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打破影院、电视终端传统媒介的传播限制,呈现出交互性、跨时空传播的新特点;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立体传播平台,如博客、网络直播室、聊吧等,为观众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不但将影视传播的内容延伸、扩散,而且还将观众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创作者,深刻地影响了影视的创作与播出。最近几年,《水上游击队》等保定抗战影视剧,采用了电视台与互联网同步放映的传播方式。大众轻点鼠标、碰触屏幕即可在电脑和手机上下载观看。线上、线下,人们除了随时、随地享受抗战剧带来的战争奇观、感官刺激外;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与真实,充分调动了观看者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论坛专题、微博评论和网络新闻的互动中来,接通、拓宽传播渠道的同时,深化了影视剧的主题内涵,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而为保定抗战影视剧的传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注释:

① 《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小兵张嘎》(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白求恩大夫》(1964年)。

② 《平原游击队》(1955年)、《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

猜你喜欢
张嘎影视剧抗战
抗日的洗礼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小兵张嘎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