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电影《长江图》的冒险和探险

2018-11-14 14:07董迎春
电影文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安陆高淳诗集

董迎春 廖 珂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长江图》由杨超执导,并于2016年上映,基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念想下,讲述了长江上,两个时空交错的人相遇相爱的故事。其中,主角高淳与安陆作为两种不同意象的集合体,命运也发生了相遇与交错。作为艺术电影的类型,《长江图》的探索极有价值,建构了独立、探索的电影先锋性和哲学精神,但这种“探索”也因为叙事、主题诸多的不清晰和过度“操作”,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延宕了电影的艺术表达,因而,对电影《长江图》作为个案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反思,为中国艺术电影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诗的意象和形象

《长江图》中,有两条时空之线,一条是高淳从上海逆流而上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探索之路,一条是在途中遇到的沿长江自上而下的安陆。在电影《长江图》中,塑造了安陆与高淳两个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作为形象的人物既是诗的意象,也是诗的形式。

(一)安陆:修行与赎罪

随着逆流而上的时空变化,安陆在电影中有多重身份,她是妓女,是高淳的恋人,是他人的妻子,也是长江的化身。安陆是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有着诗的纷繁意象。

从时间维度来看,电影中的叙事顺序正好与安陆的成长顺序是逆向的,电影中故事的正叙却是安陆生命轨迹的倒叙。电影中,高淳的旁白不断地出现,成为一个叙事者。长江沿途的故事,就在高淳的叙事声音里呈现生命。安陆生命起源于长江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从宜宾开始,安陆成长为一名纯真的、活泼的少女。在贯穿电影的诗集中,《宜宾 二码头》写道:“一九八九年冬天/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安陆在水底向高淳笑着,这是最开始而又最单纯、快乐的安陆。从接到高淳递过的诗集开始,安陆便只出现在诗集里显示的地方。在江安,安陆背包上山开始修行,“修行”是对宗教的追求,也是安陆对于“活着”的终极意义的寻找,总之,她开始通过宗教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而诗集,就是她沿途的生命轨迹。

船行驶到彭泽,便不能借助海潮的力量前行,船工们必须依靠自己,这里既是船工的转折点,也是安陆人生的转折处。安陆本已经安分地在寺庙上课,有了稳定的婚姻。但是她放弃了这一切“安定”,放弃修行寻找高淳。然而到了铜陵,她的出轨却导致了丈夫的自杀死亡。至此她开始怀疑宗教,怀疑信仰,于是在荻港的万寿塔中,安陆与僧侣辩难,安陆认为活着就是罪,罪就是没有信仰。丈夫的自杀成为安陆内心背负的罪,本来追求生命意义的她也迷失在了追寻之中,对于佛教的信仰也丢失了。而电影中关于宗教的思考也会引发观众的沉思。在南京,安陆对高淳说:“可是我看得见他们的善良,那么小,但是那么美。”这也是对于“人性”一种“顿悟”的表达,之后安陆跳入了长江水中,像鱼一样在江里游泳。“水也有一种净化与赎罪的象征。”由此,安陆从一个普通的女人开始走向了向众人“普度”的道路,安陆的身体向众人敞开,成为“度”他人的娼妓。

在江阴,高淳对安陆说:“一定有很多人爱你。”而安陆则回答:“我也爱很多人。”这是安陆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让自己的肉体也去修行,成为行走于茫茫人海中普度众生的真正的“肉身菩萨”。于是才有了在上海码头,安陆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断接客的场景,用肉身不断地修行与赎罪,这是安陆之于宗教的信仰方式,而安陆“大爱”的女性形象,是善与美的诗性结合体。

(二)高淳:知识分子的寻找自我

高淳溯游而上,表面上看是运送货物,但诗集的指引和知识分子的身份,让他这次旅途有些“寻根”意味。

高淳的叙事线分为两条,一条是为了谋生,新手船长高淳带着祥叔、武胜运送商人罗先生的非法鱼苗;此外,高淳也追寻着诗集中在港口城市出现的安陆。

在第一条叙事线中,高淳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爱看书,爱读诗,似乎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而父亲的去世,让他接手船长做运输,似乎又有商人的形象。《长江图》这本诗集写于1989年,处于中国时代的剧变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猛烈进步的时代环境下,宛如沙砾的知识分子们处在历史洪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对国家、社会的变化有一种复杂的情感。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知识分子纷纷选择下海经商,寻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同时,文化的断层导致知识青年寻根意识渐起,这也是时代的背景。

高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个文人的形象,开始做起了运输贸易。然而,高淳并不是清高的文人,他在知道罗先生的物资是非法的情况下,不仅答应帮其运输,还趁机索要了一笔“风险抵押金”,因此高淳代表的则是一种迷失自我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条叙事线里,随着“广德号”的行进,高淳逐渐发现,安陆与诗集中出现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上海开始,高淳接二连三地以望远镜、窗口、洞口为“取景器”,以一种窥视的身份,在夜晚等黑暗的环境下观察安陆的生活。这种在黑夜环境中观察安陆的角色,更笼罩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而电影中,黑暗的夜色里有一束光打到安陆身上,这种舞台效果的灯光运用到这里,也说明安陆是高淳黑暗中所寻找的光明。同时,在电影中,观众的视角是参与到“高淳”视角的目光之中,成为一种内视觉聚焦,“‘视觉聚焦’表示摄影机所展现的与被认作是人物所看见的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摄影机所呈现的景象,电影中长江景色以及安陆的形象都是高淳眼中所闻所见的,电影中曾不遗余力地刻画这一点。

在电影最后,他终于看见,是他自己将控制安陆命运的诗集亲手交给了她,于是他撕掉了诗集,企图让安陆不再经受苦难。高淳所追求的安陆,从表面上看,是爱情的寻找和追逐,但是在宜宾安陆化作的白鳍豚却说明不仅如此。由于三峡大坝的建立,很多古生物都已经濒临灭绝,安陆化作的白鳍豚代表的是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失落的长江文明,而高淳所追寻的,也是被三峡大坝拦腰截断的中华文明和最原始的文化源头。

因此,安陆与高淳这两种极富有隐喻和生命追寻的两种身份是电影所极力去表现的,主角的形象构成了整部艺术电影人物塑造的一部分,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艺术念想之一。而这种艺术念想是导演以及整个创作团队所要进行的一种先锋性探索,男人与女人并不局限于单纯的人物形象,也是诗的复杂意象,然而,这种多面的、深沉的意象与形象承载了太多期许与沉重的思考意味,形成了对人物意义的过度赋予。

二、艺术的探险与冒险

《长江图》的主题是纷繁复杂的,其宏大的意象和隐喻以及多线叙事的交汇融合,形成了多种主题,而多种主题的并行,一方面为电影本体带来了更多的理性沉思与艺术探险,但另一方面,也具有一种先锋探索的冒险性。

(一)魔幻之美:意象和爱情

电影整体所呈现的,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神秘的女子安陆就像幽灵一样出现在每个港口,包括电影中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符号,也是对主题与艺术念想的一种呈现。

1.诗集与发动机。诗集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高淳拿着意外得到的诗集,追寻岸边安陆的身影,这本诗集就是两人之间相遇的证据。同时,这本诗集也符合高淳知识分子的身份。

在发现诗集的同时,坏的发电机突然变好,由于船工的迷信,被认定为父亲的灵位是不能放在船上的,于是武胜和高淳的矛盾在发动机坏掉的情况下激化到了顶点。而最后武胜的死是意外的,但是究其原因,是因为武胜想与高淳分利息,并且极不尊重高淳,作为“父亲”的黑鱼,似乎也是高淳的守护神,为自己的孩子谋取利益和尊重。而发动机“坏”的状态也象征着人物所进行的一种困境的表现。

2.安陆、鱼、长江。电影中所呈现的安陆,有着像母亲一样慈祥的表情,整部电影的冷色基调下,不多的暖色画面给了安陆。而其最后成为“肉身菩萨”的妓女,也是一种“大爱”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恰好与电影中所表现的长江是相对应的。长江水包容、柔情并像母亲一样孕育着长江流域的人们,这与安陆温柔如水的性格相互对应,最后安陆化作一条被祥叔放走的白鳍豚,也应了祥叔的一句话:“有了这条鱼,长江就活了。”因此安陆、鱼和长江三者是自成一体的。

意象的产生与魔幻的时空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观众在导演所建构的空间中感受这种独特的逻辑关系,解码的同时也是对剧情的沉思。意象的产生与表达,也正符合了电影的逻辑。电影诗集著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经济飞速增长的年代,世界正在飞速地发展,每天都是日新月异的。正如电影总体所呈现的魔幻风格一样:文人下海,少女成为妓女,宗教遭到质疑,而水底的安陆和巨大的白鳍豚等超现实元素使得整部电影更笼罩了一层荒谬感。人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偶然的、荒诞的状态,安陆和高淳处于这种状态,本能地质疑这一切,“一切看上去都似乎被真实地领会了、把捉到了、说出来了;而其实却不是如此,或者一切看上去都不是如此而其实却是如此”。世界与万物并非轻易捕捉的真理,而高淳和安陆选择身体力行地探索,也是荒诞世界的一种自由选择。

电影对长江的变化持着一个很复杂的态度。一方面,导演是批判的。长江水涨,人心浮动,开始不珍惜长江,猎捕野生动物,与自然抗衡。但是另一方面,导演对长江的变化又是感到震惊的。片中当高淳经过三峡大坝时,闸门开启的景象令人震撼,“通过影像,通过赋予影像人性化和使影像物质化两种方式,我们能够接触、理解表演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通过高淳流泪的镜头,使得观众不仅能看到恢宏的三峡大坝,也能明白影像外三峡的客观现状。这种态度也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片尾穿插长江开发的记录镜头,更体现了导演对“人”的肯定。而高淳对长江和安陆的追寻,也正是对中华文明的溯源。这使得整部影片的展开极具艺术的联想性与文化之根的反思性。

(二)爱情与女性情结

从表面上说,高淳与安陆的感情,是电影中最主要的情节,而爱情也是人类恒久不变所要表达的命题。“高淳”和“安陆”这两个名字,是中国实际存在的地名,高淳位于南京市南部,而安陆则隶属于湖北孝感,两处地方都在长江附近,却相距甚远。

1.爱情的追逐。高淳和安陆的情感是互相追逐的。从上海到铜陵,高淳寻找安陆,这个有着神秘气息的女人在长江的各个港口出现,深深地吸引了他。然而,在彭泽和鄂州,高淳开始逃离安陆,安陆却在岸边苦等。经过三峡大坝之后,由于水位的变化,长江上游的很多城市逐渐被淹没,以至于高淳找不到安陆。在丰都鬼城终于见到安陆之时,已经发现安陆的变化,直到长江源头,安陆母亲的墓碑,至此所有的追寻才得以结束。

高淳和安陆在两个时空交汇的港口城市里,时而亲密,时而疏远,身体的亲疏表明两人感情的起伏。在电影中,高淳在南京、江阴和丰都这三个地点见过安陆,并与之有身体接触,而从电影画面更为直观地从肢体语言得知,安陆对待高淳的感情也从这三场戏中由亲密到逐渐疏离。

2.女性主义思考。高淳与安陆的爱情线是电影中最为直观的、清晰的叙事线。另一方面,安陆的出现则是在高淳这种男性视角下出现的,男性视角下呈现的安陆则是一种“偷窥的快感”。由电影可以得知,这种快感更为明显的就是作为男性的高淳常在狭小的洞口偷窥安陆的生活状态,乞求获得一种对安陆的探索,在满足高淳偷窥欲的同时,电影也通过摄像机满足观众的偷窥欲。

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视角也是以一种男性的视角来观察女性的,把女性当作被观察的对象,而高淳自己充当观众的位置。“‘摄影机特有的造型’构成的女人,不仅是男人渴望的形象,而且也是渴望男人的形象——投入的影迷将会珍视与拥抱这个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拥有’电影就是‘拥有’女人。”安陆在电影中有许多身份:妓女、人妻、出轨者、少女等。这些形象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表明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变化。安陆在婚内出轨可以被认定是一种女权冲破婚姻的象征,然而其最终成为妓女,服务男性大众,成为一种包容的女性形象,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女性解放的失败。高淳与安陆的爱情,注定是不平等的。《长江图》基于爱情主题的探索也是基于女性主义的探索,女性在镜头和各个“偷窥口”的出现是女性身体和秘密的呈现,同时也是一种女性“反抗”失败的镜头语言。

而这种基于魔幻现实主义下的纷繁意象的呈现与多种主题的表达,展现了影片的思考性与哲理观照。多种主题意象的表达,是电影本身所希望承载的意义,而这种希冀,在短时间内将多种不同的艺术理念与对生命的探索呈现出来,除了对哲学的沉思,也是一场不计后果的华丽的冒险。

三、先锋的挣扎和市场错位

据艺恩网统计,《长江图》上映天数13天,累计票房约327.1万,而成本将近3500万,除去获得各大奖项所得的奖金,票房是远远低于成本的。对于《长江图》中大胆、隐秘而又晦涩的探索,各大商业电影院线以及普通观众,是带着观望态度的,而电影中对于深度思考的“度”的把握,越过了大众对于电影中灵魂沉思与娱乐之间的平衡尺。《长江图》意象的复杂和主题的烦琐,不仅将广大的普通群众拒之门外,在艺术电影交流圈内,也是有限的受众。

(一)意象:过度的朦胧

电影中有许多朦胧的意象和符号。从一方面来说,复杂的意象使得电影更具一种沉淀的意蕴。电影中,恢宏的长江通过镜头的展示,在清冷的基调下成为一幅幅自然的山水画,而这种摄影风格正体现了中国山水的特色。导演在每个港口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暗示或介绍,比如在江阴的背景音乐就是苏州评弹,在铜陵和悦洲展现了历史古镇等,都在细节之处不遗余力地展现长江沿岸丰富的人文景观。而电影中沙滩上写的“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屈原的《天问》,也是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电影对长江的慨叹和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一种诗意的展现。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诗意与电影本身的叙事化是相当矛盾的。《长江图》试图用多种复杂的意象和穿插的现代诗来呈现诗意,但是电影具有的强大的叙事线冲淡了电影诗化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电影符号的深度,在观影时,造成了对于影片理解的阻拒,“符号之所以很难被看出来,是因为其特征——它们无处不在,特定而清晰,这些使他们几乎无踪可循”,复杂的意象加上诗集的朦胧感,初次的观影体验自然是云里雾里。这种晦涩的意象也是将绝大多数观众拒之门外的原因之一。过度朦胧的意象与符号,在试图诗化电影的同时,也造成了电影奇险、晦涩的观感。

(二)叙事:缠绕的透支

《长江图》在时长约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叙述了三条线:高淳运送罗先生的非法货物;高淳与员工武胜和祥叔的矛盾;高淳与安陆的爱情。同时,这三条线表现了许多主题,女权、寻找爱情、知识分子的探索、长江流域文明的变化、宗教的求索都在其中有所体现,导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反映在电影当中。三条线相互并行,互相缠绕,力图同时展示三种叙事的力度,却也使得整体故事叙事力度透支。

多线叙事的同时演进使得《长江图》的线索并不明晰,主题与主题之间相互交叉进行,连接点微弱,才造成了结构的混乱和主题的不明确性。由于想表达太多元素,电影呈现更像一个大杂烩,将主题精简,与意境深远的摄影相结合,抛弃与主线并不相关的多余元素,才能使得主题更加明朗化、清晰化,并与优秀的摄影相得益彰。

(三)主题:烦琐的乏闷

充满迷雾的长江、衣衫褴褛的主人公、阴郁的音乐、清冷的色调构成电影最为直接的观感,开头便奠定了艺术电影的基调。而后接二连三所表达的烦琐而又沉重的主题,是现代社会的观众有所抗拒的。电影《长江图》致力于探索,高淳探索知识分子之路,安陆探索生命的意义,两人在对自我认识的道路上前进。然而,荒诞的命运总是与人类开玩笑,高淳沿着长江运货,贩卖非法鱼苗丢了自己的底线,失去了祥叔和武胜两个伙计,这种荒谬世界无时不在的压迫感存在于整部电影之中,使得电影有一种压抑之感。因而节奏加快的生活和压力巨大的工作学习使得人们去电影院更趋向于一种能让人释放压力以及“造梦”效果强烈的电影。

爱而不得的爱情,人生烦闷的追寻,甚至地缘文明的探索和人性的思考,每一种主题都是让人感到乏闷的、烦琐的,甚至绝望的,这种主题的沉闷不仅使得电影本身更加艰难晦涩,也使得观众在深沉的主题中产生理解的困扰甚至是对现实生活困难的抗拒。

(四)营销:不合宜的定位

与商业电影相比,由于艺术电影的小众性,使得艺术电影的受众面更小。然而《长江图》中由朦胧性质的诗歌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学性和艰难晦涩的意象与主题表达,也只能为艺术电影交流圈中文学爱好者、解谜类电影受众所接受,因此,《长江图》的受众圈是极小的。

电影中强烈的哲理沉思成为最具特色的一点,却也成为大多数电影观众所抗拒的一部分。但艺术电影的存在终究将与市场发生反应,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下。而《长江图》在宣传上也是失败的,“在杨超导演个人看来,探索电影的边界包括创新影像表达、区分语言形式等;替行业研发电影的新风格、新观念——这才是艺术片的天职,更是艺术片导演的天职。他更是强调艺术片不承担叫座的使命”。也正因为如此,《长江图》在主办方的宣发方面做得极其不够,而相应的媒体宣传和评价体系也不能形成一定的热度,成为《长江图》票房失败的原因之一。

电影本身所需要的内心沉淀和深沉的思索并不适合广大消费群体,而其意象和线索的杂乱导致主题的不明确性,也使得这部电影的制作没有有效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在审美和审智追求上也与观众需求出现了背反。而从外部宣传来说,由于其宣发不当,也促成了票房的失败。中国艺术电影在本质的追求上都是极具有深刻的人文思考性和哲学意蕴的,这种强烈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但相互平衡的尺度也是很难把握的。过度朦胧的意象、缠绕的叙事、晦涩的主题都成为电影将大众拒之门外的理由,观众所想要从艺术电影中获取强烈的审美意蕴的感受以及生活哲理的沉思,是艺术电影“造梦”意义的所在,而这种观感的缺失,必将造成作品与大众的疏离。因此,《长江图》中艺术念想的探索与不合时宜的市场定位为中国艺术电影提供了发展思路与经验。

四、结 语

影片《长江图》利用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合情境的安陆和高淳两个人物形象的集结与缠绕,通过“长江”“船”等极具隐喻性质的生命符号进行自我赎罪、修行与探索。对于魔幻生命的沉思,女性主义的思考以及叙事、主题表达正是导演对于艺术电影“新影像”“新语言”以及“新观念”的先锋探索。而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符号运用完成了一定艺术念想的新表现和先锋探索,但其困乏的主题表达以及深晦的意象与中国艺术电影市场有着不合时宜的错位,造成了作品与现代观众之间的隔离,从而让《长江图》与当下的观众失之交臂,一部优秀的影片也错过了艺术电影的最佳传播和文化影响,尽管如此,作为艺术电影新生力量的探索者,影片依然为中国艺术电影创作提供了经验与反思。

猜你喜欢
安陆高淳诗集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徽州写生》系列
存在感
[长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