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村落家族文化对农村现代化影响的探索

2018-11-14 21:52时义巍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村落家族农村

■时义巍/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村落家族文化特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稳当的符合标志。同时也是民族性格的反应。梁漱溟从中西文化对比分析指出中国人的十大特点: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中国人上述性格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长期形成的,与西洋人相比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主要表现为缺乏:“第一,公共观念;第二,纪律习惯;第三,组织能力;第四,法治精神;”费孝通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运用“差序格局”这一文化理念表述村落文化是人与土不分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同时指出由于村民的熟人状况,导致了“文字不下乡”和“皇权不下县”。晏阳初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中国人存在“愚、贫、弱、私”四大顽疾。发起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指出,中国的社会存在三种权力支配系统,其中之一就有“家族系统”。主张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论述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他指出:“中国的家庭是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个微型的邦国。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每个农家既是社会单元,又是经济单元。”村落家族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很难给其下一个具体定义,从内在表现村落家族文化有聚集性、血族性、封闭性、等级性、宗法性、礼俗性等特点。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村落家族繁衍生息。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生老病死皆有所依。

二、村落家族文化两面性

村落家族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一面表现为:稳当统治秩序,比如一些村规民约主张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当代的村落家族文化主要结合执政党的要求与时俱进,例如庙上村村规民约与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了十一条。其内容: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二,遵纪守法,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维护社会治安。三,积极缴纳各种税,自觉履行各项应尽义务。四,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劳致富。五,孝敬父母、公婆,争创“五好家庭户”。六,不得打架斗殴、酗酒、赌博,做文明村民。七,不得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不准建祠修庙,不信旁门左道。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红白之事不准大操大办,要从简办理,反对铺张浪费、比阔夸富。九,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十,搞好林业生产,执行林业政策,对乱砍滥伐者,按林业政策给予从严处理。十一,不准占用耕地。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条件下,以上政策能很好的落施,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向农村地区深入,村落家族文化也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在政治生活上表现为基层村干部在政策实施上存在优亲厚友,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面子”消费与人情“异化”。在男女婚姻上表现为“天价彩礼”以及明显超过农民所能承担的物质消费。在赡养老人上,传统孝道失落而遗弃老人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宗族势力与黑社会勾结攫取农村集体财产。以上消极的一面是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的糟粕的演变。

三、现代化条件下村落家族文化嬗变

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现代社会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都市文明与法治为其制度的基础。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人性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村落家族文化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心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嬗变,村落的熟人社会变成村落的半生半熟的社会。市场化导致了人口的快速流动,邻里上一代相知,下一代在城里长大就不在相识。逢年过节回村子里见面打招呼但只是礼节性的。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封闭性流动性极低,不可移动的“土”决定了“乡”的稳定性,如今“土”仍然存在,但农民却发生了空前的大流动。流动带来了乡土社会与外界全面深刻的互动,促进了自身的剧烈变迁。人与人之间长久稳定的交往预期弱化了,短期化、功利化的因素主导农民的行为逻辑。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讲究“血缘、地缘、业缘”,而现代化的社会不断消弱血缘、地缘、业缘之间的联系。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讲孝道、德治、仁政、宗法。如今在农村演变为义务、权利、民主、自由。首先养老是一种义务而非一种天生的孝道,村民交往首先是权利的自我保障而非道德上有没有道理。村干部行政不在依靠仁德之君而是依靠法律。个体人之间的关系不在是宗法礼俗的关系,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另外国家政治机器逐步加强,而以村落家族为代表的宗族势力在逐渐衰弱。国家政治权利曾经是“皇权不下县”如今是执政权向基层进一步延伸。现代化也就是国家机器逐渐加强的过程,因此村落家族文化的变迁在行政权力的支配下完成自我变迁。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村落家族创造性转换

村落家族文化是转型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文化产物。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振兴乡村”战略,这一理论来源在于中国城镇化率在57%左右,意味着还有4亿到5亿人口还在农村生活,村落家族文化是农民认可的文化组织形式,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生产力底下劳动人口众多,运用传统礼俗调节生活方式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同时村落文化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其封闭性对个人思想解放和视野的开拓限制极大。宗法性也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推行。等级性不利于个人权利的保障。因此对村落家族文化要实施创造性转换,依靠对青少年的教育以及国家行政手段的调控,逐渐淡化消极的一面。使其适应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村落家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