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出自蓟北门行》中看鲍照笔下的“边疆”

2018-11-14 23:19陈春宏武警警官学院三大队七队
长江丛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全诗边境意象

■陈春宏/武警警官学院三大队七队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鲍照最广受流传的代表作,也是他整个诗歌创作中最为气势恢宏的一首,全诗摘录如下: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本诗发端即奇峰突起,以雄健有力的笔调,配合战鼓险急促迫的声调,交代了时代的背景——外族入侵,接着进而描绘了边境形式的险恶和入侵胡兵的骄横,以及边境和朝廷之间往来不断的使者,从侧面体现出战争的威胁,又用汉武帝李广利之典故,写天子的震怒,更突出了这种形势的严重性。在全诗的前四个对句,鲍照用近乎于白描的朴实语言,勾勒出了远方边境告急,庙堂之上,天子和群臣们对战争大事展开讨论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大敌迫近的紧张气氛。接下来画风一转,大军出征,鲍照在这里用工整的四组对句,抓住北地边疆自然风物严寒和风急的特点,形象地渲染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险阻的地理环境,进一步表现出为了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结尾四句则升华了主题,再进一步点题,歌颂主人公在死亡中成为享受配祀的“国殇”。自此,全诗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数遐思。

战争的进程,战争的结果,诗中只字未提,全诗的景物描写,更存在很多的疑点。根据考证,本诗中的北境,只是一个完完全全虚构的意象。在汉末至六朝之际,“边塞”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边塞”一词所指的是以长城为边界。但到了南朝宋时期,长城已经不再是分隔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边塞了,拓跋氏创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和刘宋汉族政权的分界线已经南移至淮河一带。今天的湖北江陵至雍州一线,已经成为了当时事实上的北方边疆。在这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下,刘宋政权的北境只是四季如春的淮河,完全不可能出现汉代大漠匈奴的北境风光。而谈及的大规模的边境冲突,更是无史料佐证。那鲍照用完全虚构的时间和虚构的地点所构筑的文章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本诗的着重点并不是这场没有史料记载的战争,而是在这场边境冲突中表现出的舍生取义的个人追求。鲍照在此处构建的疆场,是他个人的疆场,是通过在一个典型的北境战场中,作为诗人精神依托和化生的主人公,在激烈的拼杀,从这场修罗场中杀身成仁,以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当时的鲍照,天赋异禀、意气风发,对待死亡带有年轻人的幼稚的轻视。鲍照是一个对功名成就极端向往的仕人,这一份流芳千古“国殇”之名,值得他去用生命作为筹码去交换。在这里,死亡不再是一种悲伤的悲剧性结果了,而是新生命的开端,是塑造身前身后名的一种仪式。所以对待死亡,不再是用伤感消极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宗教徒的献身狂热,完成对生命的补完和升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耳边传来的边疆战火的厮杀声,正是对死亡的歌颂和赞扬。

鲍照所处的南朝宋时期,我国北方陷入了一片大混乱之中。在这个异族入侵、国土沦丧、人民颠沛流离的大背景下,鲍照以拔出于流俗之外的笔法,创作出了一系列迸发出壮怀激烈、慷慨悲凉的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和西方的骑士文学往往具有相同的浪漫特征,通过塑造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一方面赞扬他心怀天下、为主分忧,另一方面又称赞他年少有为、无惧死亡,可以说是鲍照的理想信念的体现,同时也是他对自身功名追求的一种隐喻。这样的少年英雄形象,常常和对死亡的不屑乃至对杀身成仁的向往相结合,至死方休,体现出对死亡的热烈的褒扬的歌颂,既承接了自建安文人以来的慷慨壮烈,又为后世诗文启迪了一种新的表现意象。

鲍照在这里构建的“边疆”,并不仅仅指地理上的边疆,他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通过塑造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补全他对自身生与死的看法,这个“边疆”,还指生死的边界线,死亡这种意象的出现只是为了强化本身诗赋主题而被借用的,只是被借用来增强情感、强化主题的一个陪衬。死亡已经失去了它的独立性,不是单纯的理解对象,而是一种宣泄的途径。

鲍照对死亡的研究其实很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匮乏。在他看来,这种生理上的死亡只不过是一个不用醒来的睡眠,在他的诗赋中,完全没有对与死亡相伴的痛苦的恐惧,他放心大胆地歌颂死亡,用一种年轻人的戏谑来嘲讽自己不得志的生命,在想象中嘲弄地去迈过生与死的边界,并希望可以一劳永逸地用生命来换取他长足的追求——功名。

[1]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丁福林.鲍照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魏北.鲍照乐府诗形式艺术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全诗边境意象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意象、形神
劝学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