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与创新的苏南传统民俗图形传承策略研究

2018-11-14 23:12吴锡平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花窗洞门泥人

吴锡平,潘 珩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民俗图形具有地域性,与其地方习俗、历史、文化、经济关系密切。苏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凭借太湖流域丰富的水域、自然、气候条件,逐渐形成并孕育出素雅、细腻、秀慧、智巧的吴文化。如在渔牧农耕、蚕桑织绣、祭祀礼仪、起居饮食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地方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图形符号,或具体、或抽象,成为我国当代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阅民俗图形的演变历史,传统民俗图形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等理念下,将民俗图形与人们对天、地、人、山、水、木等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来展现传统地域民俗文化。事实上,传统民俗图形本身凝炼着地域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眷顾,对传统美德的敬重,对和美团结情怀的追求。苏南民俗图形与其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并成为构建当代文化生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不过,在对苏南传统民俗图形的传承与发展中,误用、乱用、错用的尴尬,脱离了传统民俗图形应有的文化旨趣与意蕴,也丧失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为此,本文将基于苏南优秀传统民俗图形的典型应有与创新,力求更加客观、详尽的挖掘苏南民俗图形的发展规律、传播特点,对其进行系统性辨析和研究,来促进苏南传统民俗图形合理、规范、科学发展。

一、精彩绝伦的苏绣:见证了姑苏的繁华与美誉

苏绣是苏州工艺美术行业的一朵奇葩,其图案风格秀丽、色彩文雅,尤其是在针法技艺上复杂多变、精工细腻,更令其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

(一)无锡刺绣一枝独秀。无锡刺绣源于无锡本地的刺绣品种,从属于“苏绣”也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无锡刺绣注重精微绣技艺的表现,突出精细美感,远看诗情画意、近看活灵活现,其特色是针脚短、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用针、用线、用料、用色严谨细腻。在工艺特征上,无锡刺绣讲究精益求精。

在绣稿选择上,以绘画图案为底本,按比例进行缩放并运用到刺绣中,来还原图案的真实美感。在视觉呈现上,无锡刺绣讲究均衡雅致的构图思维。如赵红育的《游春图》,采用均衡对称式构图,描绘了手执马鞭、踏春游历的古代女子,两者居绣品中心,以中轴线为基准,以留白方式突出绣品的主体形象,独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还有吴鸣文的《童子嬉春图》,以童趣的生活情境来展现无锡的民俗生活,放爆竹、玩花灯、嬉戏的孩童,一人一景形态各异,趣味横生。

(二)苏绣的跨界应用。苏绣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跨界应用,以姚建萍为首的“镇湖绣娘”,其参与制作的多幅苏绣作品,为苏绣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04年姚建萍的《世纪和平---百鸽图》荣获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金奖,随后,姚建萍的《春早江南》走进人民大会堂;2011年姚建萍自创“滴滴针法”获得首例刺绣专利,融合了传统书法、壁画、篆刻、陶艺等艺术形式,使其成为新一代“苏绣”传统工艺传承人。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实践中,姚建萍也从苏绣的不凡魅力展现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刺绣工艺技法,尤其是在当代服饰艺术设计领域,将刺绣传统技艺融入其中,将苏绣工艺推广到普遍的生活实践中。2017年电视剧《因为遇见你》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剧中演员的苏绣服饰、苏式生活,让苏绣从工艺圈走向生活圈、大众圈,也给电视剧的播放带来了更大社会效应。面对苏绣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姚建萍更是坚定了对苏绣文化的发展信心。姚建萍与腾讯合作,开发一款基于苏绣艺术的游戏产品,来展现“唯我国风”,其中,在游戏主题、道具、服饰设计中,多运用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刺绣图案和形式来传播苏绣文化。

二、步移景异的时空幻境:展现苏州古典园林特色的洞门花窗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文化遗产。洞门花窗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园林墙面应用中,图形变换多样,层次分明,利用似隔非隔的空间错落设计手法,划分出若隐若现的园林空间感。

(一)洞门花窗的图形特色。苏州古典园林建设中的洞门花窗,不仅仅是建筑的一个形制,更是构成园林建筑风格与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所传递的艺术审美与独特应用功能,实现了装饰性、实用性的统一,更让洞门花窗成为苏州园林设计的一件别样艺术品。在形制结构上,洞门花窗变化多样,门有宽、窄变化,窗有长、方之别。以漏窗为例,有方形、横长、直长、圆顶等等结构,一是为了满足观赏需要,二是为了满足采光通风要求。

在花纹图案设计上,主要有几何体、自然形体、混合体形。几何体中有直线、弧线、圆形等变化,与传统彩陶纹样、青铜器纹样、砖瓦、刺绣、年画、剪纸等纹样具有相似性。在具体形态上,有单纯的方形、圆形,也有双葫芦形、石榴形、扇形、八角形等式样,其造型有的符合格律体,如九宫格、米字格,有的符合单独纹样,填充纹样、自由纹样、角边纹样等。在漏窗形式上,还有别的的变体方式,如橄榄景式、葵花式、夔式穿海棠式、菱花式等。

(二)洞门花窗的现代应用。从传统苏州园林的结构、形态、图案表现来看,洞门花窗造型优美,图案变化多样,极具文化内涵与艺术美学价值。在现代艺术设计,特别是在公共景观设计领域,更成为苏州地区独特的城市景观。如在苏州繁华街道,公交站作为城市交通主线,其站台设计引入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利用亭廊结构,歇山顶或硬山顶,屋檐设计为万字挂落,悬挂流苏宫灯,廊墙改为“吴王靠”方式,中间辟有漏窗洞门,避免了墙面的单调结构,也让候车者感受到流动的框景变化,增添苏州街道的文化艺术品位。同样,在苏州苏嘉杭高速公路两边的隔音带,通过镶嵌大小、间距一致的漏窗,既避免了隔音带的单调外形,又呈现了视觉美感;在交通标志牌设计上,苏州街道十字路口,悬挂漏窗式交通警示标识,外方,表面采用冰裂纹雕镂;街道铁护栏也运用漏窗图案,如宫式万字、灯景寿字等,极富文化气息。

在公共建筑、旅游建筑装饰设计中,对苏州传统洞门花窗图形要素的运用可谓是百花齐放。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整个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玻璃及开放式钢结构,用灰色花岗岩代替易碎的瓦片,彰显了苏州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作为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遵循“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的设计思想,在营造竹影摇窗的意境中,运用多种取景框来增强园林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在苏州竹辉饭店照壁设计上,中间设置圆形洞门,两边各辟有一冰裂纹海棠形洞窗,与宾馆前面的湖石假山形成对景。这一设计方式,可以从圆门看到山水小品,现代建筑隐约其中;从假山看圆门、漏窗,虚实相生,展现苏州洞门花窗的造型特色。

三、概括提炼与夸张变形:惠山泥人勃发出的生命力

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苏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地域。惠山泥人承载着吴地民俗文化的缩影,尤其是写意传神的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篇国家级非遗名录。在苏南,手捏泥人反映了地方文化习俗,特别是以惠山泥人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在题材、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表现出淳朴的乡土气息。

(一)题材多样,民间习俗色彩浓烈。在早期的惠山泥人创作中,以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为题材,来表现民间生活的世俗文化。如我们熟悉的“大阿福”、具有辟邪的“春牛”、“老虎”,还有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寿星”等。惠山泥人在题材选择上较为广泛,也极具地域民俗特色。如京剧中的人物、昆曲中的角色,从泥人造型设计上来表现戏曲故事的精彩瞬间。

(二)造型夸张凝炼,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从艺术造型来看,惠山泥人借鉴传统绘画、戏曲文化、民间艺术等艺术形态,结合地域生活人物及心理动态,将喜怒哀乐表诸于泥人的造型上。手捏作为直接造型方式,有搓、揉、剪、捏、拍、印、挑、压、推等多种手法,简练处极简,夸张处极夸张。如“将军肚”、“小儿腿”、“美女腰”、“老人背”等,既直观生动,又形神毕现。

(三)色彩运用巧妙,独具民族文化特征。从惠山泥人的用色来看,彩绘是其特色。在用色规律上十分讲究,如“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最后”,涂色遍数“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色调对比上“红要鲜、绿要娇、白得净”等等,这些极具强烈色彩对比的视觉效果,更具吴地民间特色。

(四)构图方式各异,高低错落有致。从“手捏戏文”素材来看惠山泥人的构图结构,多由两个或多人组合而成,不同人物形态各异,高低错落、舒缓紧张变化有序。如根据不同主题,人物数量有三角形、四边形组合构图,也有对称方式均衡构图,还有非对称的人物呼应四构图。不同的构图方式,展现了作品的人物身份、形态、场景的变化,更具艺术感染力。

四、结语

苏南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沉淀、延续,也形成了苏南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传统民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民间艺术家的探索、挖掘与实践中,将古老的民俗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也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传统民俗文化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品位,与其民俗图形符号密不可分。通过对苏南优秀传统民俗图形的应用与创新研究,了解其发展规律,探析其源头民俗的历史文化演变形式,并将之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传统民俗文化精髓,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花窗洞门泥人
岭南花窗茶具设计作品赏析
传统花窗中“卍”字型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徐国琳
铁路隧道明洞门可靠度研究
我想成为你的花窗
悟空做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