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力钧作品中“秃头”符号的意义

2018-11-14 23:12董雅莉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秃头光头符号

董雅莉,张 云

(1.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2.兰州市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符号是人类文明发展特有的产物,卡西尔①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这说明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善于从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提炼和抽象,总结规律,从而产生了符号。所以符号能代表、反映人类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纵观人类的历史,从远古的岩画痕迹、彩陶纹样,一直到现代的工业文明,无不体现着人类这样特有的本领。

总体上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像志符号。这种符号的意义是明确的,单一的。比如交通标志中的红灯,在任何地方都意味着车辆必须停止;文艺复兴时期图像中的山羊表示基督等。另一种是图像内涵符号。这种符号是多意的、不稳定的和无资料可查的,比如一幅绘画中人物的形象、表情和衣着等。这些符号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得到理解,并且它们的意义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艺术作品中这样的符号性特征,更能体现出一种隐喻、象征的意味。

一、方力钧早期作品中“秃头”符号的意义

中国画家方力钧作品中的“秃头”符号,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秃头”符号对他的艺术作品来说非常重要,与此有关的包括一些浑圆的造型,如《乡恋》组画的背景是由鹅卵石组成的一片干枯的河套,鹅卵石占据了画面很突出的位置。方力均绘画中这种圆吞吞的造型也引起了栗宪庭②的注意和好奇,认为这与画家的内心结构有着某种稳定关系,是画家内心潜在的一个审美结构,是超越政治社会影响的东西。这应该是方力钧作品中最早的“秃头”符号的初始形态。

方力钧在1988年的《素描系列》中,描绘了乡土环境中的几个“秃头”人物——儿童、青年、老者,画面中土里土气的“秃头”形象被束缚在无边的鹅卵石砌成的封闭环境中,人们脸上表现出呆滞、麻木、迷茫的神色,此时他作品中的“秃头”符号还不具备之后作品中的玩世姿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力钧的作品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观赏,作品《系列一(之5)》中表现了两个青年,一个头仰望天空,一个注视着我们。这两个人物没有极端的表情,同时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一个侧着头向我们做一个轻松而略显顽皮的表情,另一个则仰望天空充满着向往的神色。方力钧通过对人物神情的细节和分寸的把握将画面里的人物状态控制在适度范围中,侧脸青年男子的状态,虽然描绘出只是略带顽皮的神色,但是表达的是面对现实的轻松状态,这个男子的状态也代表了方力钧此时的体验,虽然能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但并没有感到过分的压抑,反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现实的处境。在另一个人物的神态中使我们体会到充满幻想的憧憬状态,但又是非概念化的人物,人物的憧憬并没有变成一种坚定的信仰,只是因为现实的选择(对独立创作状态的选择)才变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方力钧没有将这种乐观的状态强化,虽然贫穷,但是有自己的乐趣。正如方力钧所言,此时的创作是“细腻的表现每一个神态”,细腻地体会在独立的状态中的感受,将人的现实处境真实记录在作品中,虽指向模糊,但催人思索。

1993年之后,方力钧的作品几乎是在一种浓艳的色彩包围中。画面多以蓝天、白云、大海为背景,而主人公“秃头”人物则施以绚丽的色彩,表情更富有戏剧性,既富于夸张又让人感到真切,或是咧着嘴傻笑,或是一脸怪异的荒诞表情,人物状态此时真正具有玩世的特征。浓艳的背景如果只作为背景元素单纯地出现在画面中,会给人明快的感觉,但是和画面中的人物结合起来则给人极不和谐的感觉。特别是巨大的象征美好事物的花朵和此时的人物形象产生鲜明的对比,使人产生极不和谐的感觉,很有反讽的意味。作品《1993.3》,光头人物面对身后鲜花堆砌的场面,呲着大牙、摆出嬉皮笑脸的神色;作品《1993.2》,站在众人和鲜花之上的两个光头,一个口叼玫瑰,一脸的玩世不恭神态;一个面对着观者捂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来;作品《1993.6》,两个光头拥着女人,周围满是鲜花,对着观者傻笑,左上角的光头侧着头在掏耳朵,一脸悠闲状态,仿佛眼前人物的激情表演都不在他的视野之中,在众人面前有些猥亵的小动作才是乐趣。这些沉浸在鲜花和掌声里的“秃头”人物,在喜悦的背后则是带着嘲讽的意味和对现实处境不屑一顾的神色,这种没有一点正经的“无聊情绪”也许就是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处世方式,方力钧则是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揭示了时代变迁中的现实。栗宪庭把它定义为“玩世现实主义”。

二、方力钧2000年之后“秃头”符号意义的转向

2000年之后,方力钧的“秃头”形象不再是以个体的形象出现,而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2007.6.7》就是方力钧耗时三年多创作的,长达35米,以无数光头的形象出现在云端的巨幅作品,这个改变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这个充满着诱惑的时代,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出现复制的现象,因为一种成功的样式已经给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艺术家已经不需要创造新的艺术样式来获得认可,所以复制原来的形象成为成功艺术家的手法。

此时,方力钧作品中人物各自独立的表情特征消失了,人物之间的面目有了相似的表情,“秃头”所代表的叛逆、愤青的感觉没有了,而加强了它所代表的模糊的意义,方力钧希望用“秃头”的形象表现人的共性。正如他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虽然光头作为单独的形象会很突出,但当它作为群体出现时,那种个性就会消失。这个理由对于我是强有力的,那就是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忽略的感觉对于我们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比较强烈的。”

作品《2007.6.7》,画面中无数的“秃头”有着方力钧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不舒适感,“光头群”撑着脖子,不是正视而是低着头目光盯着前方,给观者呈现了一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人们。每一个小的人物在画面中的表情也许并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这些人物都被抛入了云海中,在变化的云中,被忽视的群体伫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显然是一群渴望改变现状而又无助的、没有办法自我改变命运的人们。这幅超现实的图像使我们有一种对被忽视群体的同情,很多个“秃头”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存在者,他们没有漂亮的外表,不是现实中的成功人士,但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形象会使我们联想到现实中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们,这些被忽视的人,是生活中千万进城打工奔波于生计的农民工,或是肩负家庭责任努力工作的普通人。方力钧的作品不再停留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多需要关怀的群体,用“秃头”象征性地将它记录下来,这也标志着在新的时期方力钧的主题转向了对社会大众的关注。

方力钧以他敏锐的眼光及深刻的反思对作品进行长期凝练之后,通过这些众多的“秃头”符号,戏谑性地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展现在观者眼前,令人有震耳发聩之感,这也就是他“秃头”符号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

②栗宪庭,中国艺术批评家、著名策展人。

③方力均警惕光头陷井.北京青年报,2006-10-16.

猜你喜欢
秃头光头符号
大学秃头专业劝退表
秃头的罗曼史
“+”“-”符号的由来
莫让“说”“秃头”
变符号
秃头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我家有个“光头强”
父亲的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