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消费社会下“蒸汽波”生存路径探析

2018-11-14 23:12余湘湘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瑟斯亚文化后现代主义

余湘湘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由于蒸汽波艺术从诞生至今,其发展周期短和非大众化特征,导致蒸汽波的有效传播范围极为受限、研究力度缺乏、社会关注度也还远远不够,目前关于蒸汽波的研究追溯仅三四余篇便无迹可寻,其中主要是基础性的现象梳理,诸如蒸汽波概念与特征等的说明已较为清晰,这里不再加以赘述。而蒸汽波真正的发展状况,互联网大时代下的微动力,与文化、社会、艺术研究领域的交叉等还需尝试进一步阐释与分析,就蒸汽波而言的艺术与商业价值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从消费社会视角探讨被物化的“蒸汽波”

(一)被发现的商机

韦伯生动地把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形容为“铁笼”。他认为艺术、审美具有一种把人从日常生活的刻板化和理性至上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救赎”功能。①而“蒸汽波”正是从一个审美之维的切口——满足与救赎,迎合了如今消费社会下受众的极强烈物质与精神消费需求。举个例子,2017年的淘宝“新势力周”促销活动正运用了蒸汽波这一风格,以“玩新上线”——玩转新的服装时尚与设计理念将服饰新品的营销推向高潮,是一次在年轻群体面前直接、直观地呈现与使用蒸汽波文化元素的尝试,也契合了淘宝想要围绕的“新”核心点,用图像视觉设计的个性风格直接为其品牌代言。现在与蒸汽波息息相关的文化记号,譬如网易云音乐里层出不穷的“蒸汽波”专辑封面与歌单,积累得越来越多的用户爱好者评论,移动终端APP“蒸汽波相机”等的开发、使用与投入大众市场,院线电影《攻壳机动队》中对蒸汽波风格的大胆使用,A站使用蒸汽波主题的风格化推文……都是在日常消费生活中易被观察到的,在广泛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易被接收到的。

商家已经在不断地更迭中意识到这股新的潮流,并尽可能地去抓住这个年轻人的时尚切口“投其所好”,或直接将其转换为某领域的衍生品,率先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简单,有评论家进行过批判:“那些从前毫不起眼的体验,现在却有可能简单地贴上‘后现代’的标签,变成最抢眼的东西”。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可相对于现代主义去理解。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失序的标志与征兆;反过来看,现代主义就是突出秩序、统一、一致性的始终不变的影像。在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提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导向工具,是因为它在形成和解构文化时、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与知识生活之秩序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生活秩序,长期维持着一些对大众狂欢、野性、野蛮和不驯服发生迷恋的潜流与亚文化,而这也是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次上,为秩序建立所驱动的文明进程力图排斥或包容的东西。”②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蒸汽波艺术便是由后现代主义所导向与建立的生活秩序下,所维持的充满个性与迷幻色彩的青年亚文化。在这样一个突显的、多元的新框架之中,任何文化分支的生存都需要原生性结构的认可来容忍差异,只有在一个没有任何从前的那种排挤、压制,没有情感压抑的窘迫,也没有自我威胁的际遇的空间,蒸汽波文化才能被持久的、更广范围的认可与接纳。

(二)青少年群体:品牌营销的对象

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笔者提炼出近年来消费文化发展趋势的三个征兆:“今天已没有风格,有的只是种种时尚”、“没有规则,只有选择”、“每个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人物”。意味着我们正走向一个群体地位未能固定的社会,特殊群体稳定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超越了。③在这样一个结构失衡、地位不固定的消费社会里,一切属于文化的消费也都处在跳跃的波动性变化之中。然而品牌与类别,对于作为商品的文化来说终究不可能是一概而论的,它们的存在和区分造就了营销效果的差异。

对布迪厄来说,“品位具有分类作用,并把分类者也分了类”,消费及生活方式偏好,包含敏锐的判断力,它使我们同时具有独特的认同或区分他人品味的判断能力。”这不难理解,举例来说,正如鲍德里亚所讨论的,“那推动我们超越社会现实的文化失序、记号与影像的过度泛滥,通常来自于诸如电视、摇滚、录像和音乐电视等媒体。模仿作品、调和的符码混合、奇形怪状的并置排列和不连贯的能指,就经常被当作向意义与可读性提出挑战的例子来使用。”④在网络中,蒸汽波文化呈现逐渐聚沙成塔的趋势,成为当下社会中的青年亚文化。而亚文化有三个特点:“抵抗性”、“风格化”与“边缘性”。⑤就属于亚文化的蒸汽波艺术而言,它攫取爱好者的方式不是激烈和极端的,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通过一种别致的审美、休闲和消费,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显而易见,青少年群体便是这一文化的直接受用者。

(三)从符号学角度:被标签化的命运

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记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在鲍德里亚看来,这意味着“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处在对现实‘审美光环’之下”,“社会的死亡,真实世界的消失,这均使人产生对现实的怀旧:令人着迷地、不顾一切地追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价值,实实在在的性质”。⑥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切价值都被重新评估,艺术已经赢得了超越现实的胜利。然而我们需要辨别的是,作为一种后现代符号商品,谁又是它的生产者和接受者?

毋庸置疑,作为后现代符号商品的接受者,尽管时常他们也是生产者,青少年在亚文化指向下的符号消费主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在性的认同。符号消费载体本身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工具,通过这一工具他们得以展示其内心独特的精神世界与人格形象。在蒸汽波文化的视域内,蒸汽波就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制作的色彩艳丽、画质模糊、内容相互拼贴的带有迷幻色彩的艺术,它的色彩瑰丽、风格可辨识度高,更易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和个体认同,影响着蒸汽波群体成员内部之间持续稳定的归属感。根据班建武的观点,“青少年醉心于商品符号价值的深度挖掘,强调自我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和商品象征意义的内在联系,突出风格在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⑦这也反映的是青少年通过对主流身份的疏离来彰显自我成长中独立的价值诉求,和对“新”事物的不断追求和求“奇”心理,于是时尚的先锋与前卫,成了他们肯定自我、展示自我、标榜自我的重要舞台。

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商品符号价值的占有和表现,而商品的符号价值总是与某种特定的意义或象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消费语境中,商品并不单纯是作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实体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它主要是作为某种文化或生活风格的浓缩而被人们购买和使用。人们通过占有某种符号化了的商品以表明其审美原则、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与个人身份密切相关的文化品质。需要被注意的是,这里班建武对青年文化消费的局限性作出了恰当的警示意义:“在当前文化工业的大背景下,青少年亚文化也深受整个社会文化工业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其独立性品格也难逃商业化的命运。”⑧

二、结语——“蒸汽波”未来发展路径

我们老生常谈:“媒介即讯息,技术改变生活”,在布迪厄称为“新型文化媒介人”群体出现后,他们将在以前相互封闭的文化领域之间迅速循环传递开来,无疑造就了大众生活方式向更具包容性、延展性与审美深度方向的最终转变。我们应该了解到的是,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诸如: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⑨

蒸汽波文化裹挟在这样一个混淆、开放并模糊不清的立体环境之中,即使作为强有力的、富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意象,在人们趋之若鹜又不加辨识的追捧中,其变化是不完全可控的,蒸汽波文化在不远的将来也未必不会有被替代的可能。风格的诞生与消解有它的周期,但确定的是,既有的存在无法被完全抹除。对于蒸汽波来说,清晰地走自己的风格路线,让附着的商业性处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稳定一批纯粹而潜在的受众,在不泛滥的保持小而精致的前提下,其被过度利益化的可能性会被大大降低。

注释:

①H.H.Gerth and C.W.Mill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M].NewYork,1946.

②[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东,黄平主编.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③[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东,黄平主编.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④[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东,黄平主编.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⑤陶东风,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⑥[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东,黄平主编.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⑦班建武.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教育学术月刊,2009.7.

⑧班建武.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教育学术月刊,2009.7.

⑨[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东,黄平主编.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猜你喜欢
瑟斯亚文化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卡梅隆·迪亚兹撞见狗仔 我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