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尘杂 腹有诗书
——对话青年学者王益庸

2018-11-14 03:08王晓斌
杭州 2018年41期
关键词:水浒硬笔书法孙权

文|王晓斌

王晓斌:我注意到,最近杭州市三国水浒学会主办了“首届四大名著与杭州论坛暨全国市县三国研究机构第五届学术会议”,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次会议?

王益庸:全国市县三国研究机构学术会议五年前在江苏省镇江市创立,由江苏省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杭州市三国水浒学会、四川省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山西省清徐县罗贯中研究会等九家三国文化研究机构共同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的三国文化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会议每年一届,此前已举办了四届,在国内外三国文化研究界颇具声誉,学术成果也逐年丰硕。

第五届会议由杭州主办。9月21日—23日,来自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10多个省份三国文化研究机构的代表、专家学者100多人到会。莅会人数为历届之最。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出版《会议论文集》,并达成了《杭州共识》,在三国文化学术界影响深远。本次会议还冠以首届四大名著与杭州论坛的前缀,这是因为四大名著都与杭州有着极深的渊源。杭州是一块孕育诞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沃土。在宋元时期杭州瓦子勾栏间说唱着的三国水浒与西游故事,最终经杭州的书会才人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后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由曾寓居杭州的吴承恩写成了《西游记》;由杭州织造孙文成的姻亲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人曹雪芹写成了《红楼梦》;《儒林外史》与《官场现形记》等也在杭州孕育成书。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最早都在杭州刻印,《三遂平妖传》在钱塘汪慎修书肆刊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杭州中瓦子张家刊印,《聊斋志异》在严州青柯亭刊印。《红楼梦》最早从杭州湾出海,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文化是一种交融到西湖、运河、钱塘江三大文化中的文化。也是为了配合“四大名著与杭州”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杭州市三国水浒学会编著出版了《四大名著与杭州》一书,通过举办四大名著与杭州论坛,培育和打造四大名著与杭州论坛品牌,可以为东方品质之城持久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可以为世界名城的构建注入博大的中国文化元素。

王晓斌:你对四大名著的喜爱可谓溢于言表,据说十几年前为了专心研究,您甚至辞去了稳定的教师职业?这么多年来您著述颇丰,去年又出版了洋洋45万言的长篇历史小说《赤壁之战》。能聊聊您研究和写作方面的情况吗?

▲ 王益庸作品选集

▲ 首届四大名著与杭州论坛暨全国市县三国研究机构第五届学术会议现场

王益庸:我在《孙权文选》一书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志,要能坚持,要有甘心为之付出的精神,那么人生终会有价值。”回想自己在这20多年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距今1700多年的孙权与三国文化研究当中,还辞去了喜爱的教师工作,甘守这份寂寞与清贫,不由得感慨万千!搞学术研究,一般总是无利可图的,文章难发表,出书则更难。自己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有时还得不到有些人的理解与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点执着坚守与甘心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坚持的。我坚持下来了,也一定会再继续坚持下去的。20多年来,我专心从事四大名著以及杭州乡邦文史的研究和写作,已出版专著37本,计800多万字。

2012年,我被选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中国水浒学会的副会长。20多年来,我应邀在国内的三国文化团体、高等院校等作学术报告已达100余场。除学术研究外,我还先后多次筹办全国性的四大名著学术会议,我所在的杭州市三国水浒学会在2015年10月被授予了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荣誉称号。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作为小说,书中出现了尊刘蜀、贬曹魏、轻孙吴的缺憾,所以我一直想写一部接近历史事实真相的《赤壁之战》。通过多年的努力,其中甘苦,唯有自知,2016年下半年,我终于写成并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赤壁之战》。我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吴、蜀、魏三国鼎立的战争——赤壁之战,重新定位,重新评价,重新结构,吸取《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著中准确表述历史的相关内容,创造了许多地方不同于《三国演义》情节人物的新的长篇历史小说。我的这部历史小说,提升了孙吴集团在三国统一战争中的地位,对孙权、周瑜、鲁肃、黄盖、吕蒙,以及曹操、刘备、诸葛亮等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进行新的刻画与描绘,使这些角色更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真实性,使人物性格更复杂,所蕴涵的政治、军事、外交智慧更丰富,更切合实际。我希望通过长篇历史小说等文学形式,让读者了解到真实的三国,让杭州因为有孙权而自豪。

王晓斌:您的充沛精力很让人赞叹!我想其中强劲的驱动力是因为您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您同时又是杭州市硬笔书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是一位多体兼擅的优秀书法家,并且在这个领域也做了很多事情。是否也可以与我们分享?

王益庸:谢谢夸奖。我的人生注定少不了书法,也少不了学术。书法让我心通灵魂,学术让我思接古今。我的书法启蒙于庭训,受爷爷亲炙,几十年来不曾间断。但由于长期专注于学术研究,曾一度疏忽了书法赛事。人总是有得有失的。今后,我要平衡好书法与学术的关系。

我对硬笔书法事业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用钢笔一本一本的抄录古书。后来考入浙江省严州师范,主编并用钢笔誊写班刊《振华》,深受大家的好评。入学第一年就与学长、同学发起成立严州师范书法学会,担任副会长、会长。严师三年,我每年都在学校举办个人书法展。为此,《书法教育报》还介绍过我的情况和作品,后来该报又用半版刊登我的作品与简历。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当时又红又火的《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了解到杭州有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杭州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圣城、中钢大赛创下100多万人参赛的记录,等等,每每让我心潮澎湃,痴心神往。尔后,姜东舒、任平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大名在我心里熟悉起来,心追手摹,暗暗立下志向,将来要成立杭州市级硬笔书法家协会,这与我创办鹳山书院现仍然开展硬笔书法培训是一脉相承的。

成功是人努力奋斗出来的。通过多年不懈努力,2016年梦想成真,杭州市文广新局同意成立杭州市硬笔书法协会,在首届会员大会上,我被推举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杭州市硬笔书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主承办展赛7次,举办了五届书法临创班,外出考察采风6次,共举办了近20场公益专题讲座,出版了3本作品集论文集。眼下协会正全力筹办好“讴歌新时代”杭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王晓斌:以您这样的年纪,做了这么多事情,取得这么多的成就,令我自叹弗如的同时也很好奇、很想了解一下您的经历,可以吗?

王益庸:我是农家子弟,但爷爷从小习字,师出名门,写得一手好字,我小时候经常看他在生活、生产用具上写字,也是村里红白喜和过年过节的一支笔。我的书法是在爷爷亲炙下启蒙,我还留有8岁时候写的作品。我从小对作文也蛮感兴趣,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校长徐生良用自行车带我到万市镇,参加龙羊地区小学生作文比赛,没想到竟然获得了第一名。初中阶段我还要感谢一位物理老师朱健文,由于受他的影响,使我走上了研究三国的学术道路。事情的缘由是,有一次作为课代表的我去他办公室交学生作业,偶然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一叠稿子,是研究三国的。这件十分平常的事,我却被深深地吸引。那时,朱老师正在用复写纸誊写稿子,后来才晓得他是寄到山东孔子学刊去发表的。这件事触动启发了我的研究神经。于是,我试着写了篇题为《李大钊悼念孙中山的214字楹联》的文章,居然登上了《中学生世界》的报纸。从此我走上了研究三国文化和乡邦文史的道路。

学术研究任重道远,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20多年学术研究之路,我可以简单概括成三个方面。一是学到了不少。学习做一个好人,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学习做一个有学术原则的人。学习中国历史与古典文学名著,特别是四大名著。学以致用,坚守学术原则。二是会开了不少。有关孙权、东吴、三国、水浒、红楼梦等的学术会议筹办了许多次,有全省性的,有全国性的,也有国际性的。每一会议都开得很成功,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中国水浒学会等主要领导每次都评价说:“咱不说此次会议是绝后的,但肯定是空前的。”举办学术会议,能提升一座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书出了不少。从20多年前出的第一本诗集《朝山诗庐》迄今,已出版了近40本编著,其中的《赤壁之战》《孙权文选》《孙权大帝》《孙权研究文稿》《孙权故里品三国》《孙权故里论水浒》《水浒与杭州》《施肩吾集》《施肩吾传说》等,恐怕会对社会起一点作用。写书是难的,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句空。出书肯定是好的,可以敦促思想教化,可以增进文化素养,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

总之,书法与学术并举,是我人生追求的两大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水浒硬笔书法孙权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胡澹三维场景设计作品
任用拆台的人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