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8-11-14 15:58■/
长江丛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实效性思政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已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不断的加强与改进去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1]。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切实办好教育事业”,并且将“互联网+”计划纳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已成为了今后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契机,能够对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充实与丰富,促进其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因此对“互联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展开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1)丰富教育资源。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有许多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在网络平台中共享获得,从而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内容方面有了更为优质、多元的选择,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具体案例,各种环节的教育资源都能够找到。此外,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许多国外的思政教育资源都能够通过网络搜索得到。

(2)拓宽教育场所。“互联网+”时代中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已经充分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所得到了进一步拓宽。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以传统课程实现互联网形式的转变,扩展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跳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依附于互联网能够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创新教育方法。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有限,通常所采用的教育模式为教师大班面授模式,虽然能够让所有学生享受到平等教育机会,但就实效性提升而言尚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并且难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无奈。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可采取网络课堂的创新模式,针对个体进行课件播放,有效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也成为了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面临的挑战

(1)教育资源的增多,降低了思政教育吸引力。处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都能够在网络平台共享所得,而导致教育资源总量得到了大规模的增长,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高度吻合,也就导致其他教育资源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思政教育资源则属于其中之一[2]。例如当前网络中有着众多Photoshop、CAD等教学课程,也有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指导课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会认为这些教育资源更为重要,关系到未来的发展,而对于思政教育资源而言,则极少接触。

(2)教育主体的增多,降低了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极为明显,在网络中也充斥着各类教育学者,他们在意识形态的不断输出,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其他国家通过互联网所展开的文化输出,也会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出现波动,倘若任由其发展,则会让许多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则会对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基有所动摇,既不利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互联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策略

(一)创新观念,构建“互联网+备课”的长效机制

(1)“互联网+备学生”。首先,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去搜集大学生在思政学习方面的信息情况,从网络用语、在线方式、交流渠道,到思想状态、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搜集,掌握更多大学生在互联网的表现信息[3];其次,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与分析,进而掌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真实看法,探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而得出大学生接受程度更高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如此一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并解决,能够找准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而一改过去思政教育师生传授信息错误,相互脱节的被动情形。

(2)“互联网+备内容”。其一,全面丰富及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预见性,在内容设置方面做好把关,不仅要确保教育过程中所传播内容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正能量主流,同时也需要兼顾大学生发展需求,确保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其二,全面拓宽内容涉及领域,兼顾学生兴趣及发展,强化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及针对性,保证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相符。内容选取方面要确保具象与美感,让更多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占据网络高地,以身边榜样、励志影响去提升内容信服力,并且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识别并远离恶俗虚假信息,通过独立思考能的培养去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正确建立;其三,全面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通过高校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搭建,能够将教育活动搬至网络平台,以“微课”、“微视频”的形式体现内容的互联网化,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满足不同的需求。

(二)创设良好环境,以“互联网+环境”的营造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互联网+环境”的教育观,意识到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但身处于现实世界,同样也生活在网络世界当中,每个个体既在现实世界存活,也需要网络交际。如此说来,现代人际世界早已分为现实与网络两大部分,我们的环境也被分为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也即是“互联网+环境”[4]。

其次,针对网络环境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展开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做好构建“互联网+环境”的论证工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最后,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互联网+环境”的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想快速摆脱被动与建设落后的现状,则需要基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所方面着手,去建设“互联网+环境”系统。要想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化,则需要营造出自由度更高的交流空间,通过利用师生碎片时间,以微信、微博、QQ群等形式展开交流,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综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强化师资建设,以“互联网+教师”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影响力

(1)要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现实世界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优化改善。现实作为网络的根基,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立德树人理念,改变过去德育工作中“只说不做”的弊端,一切“正面宣传,逆向操作”的行为都应杜绝,营造德商并重的良好社会氛围[5]。

(2)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权威性。首先,教师需要针对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有所深入,不断提升教育专业素养及政治上,并且能够在互联网中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让“互联网+教师”平台能够收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其次,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明确认识到“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威性,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敏感的互联网意识与良好的互联网技术,综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微课、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去优化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贯通线上线下渠道,对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评估与掌握,确保舆情分析、内容调整的及时性,坚守现实与网络两端讲台,促使“互联网+教师”成为深受学生欢迎且主动接受思政教育的权威领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而言,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在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环境之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主动拥抱互联网,通过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去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进而助推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实效性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