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2018-11-14 21:42■/
长江丛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生产

■/

上世纪中期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度迈入到一个新的增长时期,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表示,人和自然的矛盾最终要归结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他们反对将生态危机仅仅归结于人类价值观的危机,认为人之所以会在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理念上有所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社会制度这一上层建筑的影响。高兹曾提到,“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就是经济理性。”[1]这种理性忽视了环境保护与人文关怀,无视了人与生态之间固有的关联。同时他也深刻的指出,政府对于生态的保护政策具有不彻底性,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并非是从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生角度出发,而是将保护环境属于不得已为之的举措。这就导致改革目光总局限在一时一地的得失,对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并不具有真正的改善意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因经济危机走向灭亡,反而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仍展现出生机,另一批思想家开始着眼于利益驱动带来的无尽生产和自然提供的有限资源之间的冲突。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没有遭到来自无产阶级和市场无政府主义的破坏,但它本身对人类和自然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莱易斯指出,将自然作为可控制的商品,用以与不同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竞争是导致环境普遍恶化的直接原因。技术的使用最终是为了占据更多的资源并扩大再生产。这两点都势必会对自然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而阿格尔提到,无产阶级的消费观不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奢侈品追求产生的消费异化也同样加速了环境的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发生经济危机。这一现象说明了经济危机并为完全被生态危机所替代。在这时奥康纳提出了双重危机理论。他认为,由发达国家开始的资本积累最终会蔓延到不发达国家,导致全球的不平衡发展。不发达国家出于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向发达地区出售大量源自自然的生产资料,而发达国家又反过来利用先进的科技加速生产,继续索取能源,从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他首先尖锐的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忽视了生产条件,即自然环境在生产环节中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没有准确预见资本在‘自然的稀缺性’面前重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预见资本所具有的保护资源和防止或消除污染的能力。”[2]后来又肯定了他们对于基本矛盾的叙述。认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同等重要,两者共同存在,才组成了真正的危机。

要发掘这些优秀理论成果的现实意义,我们首先应当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我国的公有制占主导体制与生态价值观十分吻合。在先进的制度下,生产目的将脱离恶性竞争与利益驱动。生产的规模得到了控制,人们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可支配自由时间增长。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改善,最终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固有的和谐稳定的联系。为了实现这一美好前景,我们应当建立一种合理的生产体系:为了需求的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的生产[3]。我们既要否定以人类为核心的观念,又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无视生活的基本诉求。而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改革,总结以往建设经验,把维护好生态环境这一目标放在与加快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人们生存方式之间的联系。在当今社会,人与物质生产资料仍然是占据与被占据的关系,这样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代人不再有能力去思考和实现个人和人类存在的意义,而是更多的通过发现和发明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控制和宰制自然。”[4]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一定时期的普世价值观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迫切要求我们重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前提下,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健康的消费观正是完成这一现实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Andre Gorz,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M],1980.

[2]James O’Connor,Natural Causes,The Guildford Press,1998,p.124.

[3]姚燕.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九十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78.

[4]曾德华.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