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丧葬文化在中职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略谈

2018-11-14 21:52李元花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肉体意义价值

■李元花/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所谓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内容之一,是德育中关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教育活动,具体包括引导学生珍视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并积极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生活。

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群体,规则意识薄弱,加上处于叛逆期,不少人易冲动,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尊重,常有一旦和人发生矛盾就以极端方式冲突的现象。因此,对中职生加强生命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懂得珍视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平静心态,进而能安心于学习,最终造福于社会。贵州岜沙丧葬文化中反映的生命观正好有利于学生对生命给予正确的认识,在中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入岜沙丧葬文化的有关内容,将有利于中职生命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以下具体谈谈中职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岜沙的丧葬习俗显示,人死不能复生,也不能转世,就是一个有机体生命的结束而已。岜沙人的朴素的唯物生命观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认识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自我独特性

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而且对任何而言,放在茫茫时空之中,生命都是短暂而不可逆转的,并且是唯一的,独具个性的。人的一切活动的价值,都是以生命的价值确认为前提。没有生命,一切创造无从谈起。就个人来说,失去生命,也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二)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人作为生命机体,最终必然是要死亡的,对死亡必须要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否则易受累于对死亡的盲目恐惧之中。第一,要区分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生,事实上不仅有肉体的生命,更有社会层面的精神生命。肉体死亡了,但精神却可以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在人们的记忆中驻留。古代名人们至今仍有不少人能记得,就在于他们的社会精神生命一直在延续。而肉体生命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就相当于树叶回归自然土地,完全就是一种自然现象。第二,要用唯物观看待生命。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人是生命有机体,死亡之后也就是一副有机体的生命终结,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

岜沙人在老人去世后,一般24小时内会埋葬,从不大操大办,也无坟茔字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生命观,这对中职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不无意义。

(三)建立正确的性观念

生命的教育绕不开性的话题。性活动是生命产生的基础,是更高层面看生物体在宇宙中代代延续的基础。但相对于其他低等生物来说,人是社会性的,性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即要遵守特定的性道德。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来源上认识性,要明白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繁衍生命,而生命本身是要尊重的,所以会产生新生命的性活动就要谨慎对待,不能随意为之。

二、尊重生命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懂得自我保护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时,要给他们讲一些有关的防害防灾知识,必要情况下可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从活动中学习生存的技能。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对生命的保护。要引导学生训练形成沉着、冷静的心理,特别是面对突发展情况时,更需要冷静面对的勇气,要在危险面前积极寻求生存的办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不受威胁。

(二)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

尊重生命也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在特定的环境下积极适应并生存下来。中职学生大多第一次离家住校学习,长期与家人分离,难免会有孤独感,或产生不适应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尽快融入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三)培养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生命,既指对自己的尊重,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则又体现为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对他人人格尊重,相应地可获得他人的尊重。大家在相互尊重之中实现相互理解和支持,实现关系上的和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发展生命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像低等动物那样单纯地生存着。岜沙丧葬习俗已明确地显示,人生本来短暂,如果只是像普通生物一样生存着,死后也就什么也不能留下。只有有价值的生命体,在有机体生成死亡后,还有精神生命可以延续。也即人在获得生存的基础上,还要发展生命,要实现生命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生命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主要源自职业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价值,正如中国职业教育先驱者黄炎培先生所说:“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为了使生命显得更有价值,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懂得年青时为自己的未来做好相应的打算,较早地树立起求真务实的职业理想。

猜你喜欢
肉体意义价值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生之意义
生 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诗里有你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