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与陶瓷艺术的结合:明清时期瓷绘风俗画研究

2018-11-14 02:49于嘉璐
艺术评鉴 2018年13期

于嘉璐

摘要: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潮的涌动以及经济繁荣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市井文化兴盛,陶瓷业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重获发展机遇,从而使明清瓷绘风俗画孕育而生。本课题就是以这一段历史高峰期为立脚点,着重研究明清陶瓷风俗绘画装饰艺术与各项民间风俗的文化关联。首先,本文对明清风俗层背景特点进行简要概括,并指出了相应这三个风俗层的瓷绘风俗画特点;其次,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出当时瓷绘风俗画中反映的时代性风俗特点;最后,详细探讨了明清瓷绘风俗画装饰艺术的独特性,从而探究出其独特的艺术传播途径、社会价值和文化精髓。

关键词:民间风俗 明清陶瓷 瓷绘风俗画 艺术传播 文物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48-04

明清时期,风俗画在家用器物上广为盛行,尤其凸显在陶瓷装饰艺术之中,瓷绘风俗画因此到达鼎盛。就风俗画而言,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所描绘的内容上至帝王贵族的宴游雅集,下至市井和乡野百姓的世俗生活,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特征。而陶瓷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所谓“绞绢之寿不如纸幅, 纸幅之寿不如瓷品”,瓷绘风俗画——结合了民间风俗与陶瓷艺术的产物更是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于它的相关讨论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则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瓷绘风俗画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风俗性特征,揭示当时陶瓷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从而探究出其独特的艺术传播途径、社会价值和文化精髓。

一、明清时期风俗层背景特点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盛极致的时期,拥有比较富饶的自然资源和相当活跃的商品市场,商业、手工业、农业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这段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营造出“市浮于农”的背景。在此时,传统工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较细,市场较为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富足的精神物质产品就产生了,在各方面满足着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精神需求,而且大都充满民风民情的意味。具体来看,明清风俗层传播途径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首先,下层风俗向上层风俗逆向传播。士绅和文人阶层会主动的追求新鲜事物,他们过多的在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经过加工后就创造出了一些具备人才色彩的艺术产品。其次,中层各群体风俗交融。以商人、手工业者、艺人等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与文人士绅,在社会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趣旨方面均较为接近,追求技巧和神韵上的高雅,并且与世俗接轨,不排斥它的发展趋势,吸纳民间传统习俗的点滴精华,将社會民众的文化活动逐渐的充实,使其丰富多样。最后,下层风俗逐步都市化。不断跃进的农民阶层,提高手工业生产力,充实田家生活乐趣,成为了滋生各类风俗的广阔土壤[1]。就此而言,明清时期各个阶层的文化相互传播与融合,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精神的提升,而这形成的最根本源头在于这段时期社会各阶层传统风俗的高度融合,熔铸成明清时期一系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艺术文化,这也使得这段时期的出瓷绘风俗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明清时期瓷绘风俗画特点

明清时期的陶瓷无论是造型、釉色还是纹样制作,在技术工艺上都达到了我国瓷器制造的顶峰。这段时期制作出来的陶瓷在我国的瓷器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装饰瓷器的纹样更是独具特色,具有研究价值,特别是上节提到的,明清时期瓷绘风俗画发展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富国民强的国家经济促使官窑与民窑的各展其能、互相影响等均是重要因素。将明清时期的陶瓷依据风俗层分类为“宫廷瓷”“市井瓷”和“田家瓷”,归纳其特点则不难发现:明清瓷绘风俗画反映的人物与故事均贴近生活,体现人民愿景,富有生命力,千百年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宫廷趣味:明清瓷绘风俗画“泛俗”特点

体现宫廷趣味的“宫廷瓷”专指官窑所生产的御用陶瓷和宫廷陶瓷。明清时期,宫廷瓷绘风俗画带有明显的“泛俗”特征,这一时期的瓷绘风俗画的纹饰不再走抽象的路线,而是转变成了写意路线。在瓷绘风俗画的题材选择上,也比较重视突出喻义化、情景化和世俗化,以表达社会民众的美好愿望为主。明清皇帝习性以及在器用上的心理需求现象是崇尚民间世俗之好,瓷绘纹饰除延续前朝显赫尊贵的龙凤纹饰之外,反映求福求寿等的民俗信仰的风俗画纹饰非常多见。纹饰主题表达如“寿比南山”“多子多福”“寿山福海”“花开富贵”“三羊开泰”“群仙捧寿”等具有吉祥喻意的纹饰比比皆是。

宫廷瓷绘风俗画世俗化的特性还可以从沿用民间典故的瓷绘风俗画看出。官窑常以历史史料、民间口传文学、历史文学作品等为参照或者参照现实生活把虚构人物假托到历史情境中,表现出对民间故事的强烈兴趣。其中,最富盛名的粉彩瓷的题材还选择了古典小说或者戏曲中的人物和故事,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牡丹亭》《西厢记》等,充满了民间世俗的意境和趣味。

(二)文人趣味:明清瓷绘风俗画“崇文”特点

体现文人趣味的“市井瓷”指的是民窑生产的受市民阶层欢迎的商品性生产的瓷器。明清市民阶层所崇尚的“闲情逸志”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极其“崇文”的生活心态。他们学习文人,寄情于物,把文雅与财富关联起来,确立了一种体现奢侈生活的标竿,且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财力稍逊的中层阶级效仿的对象。如“丙吉问牛”这一典故的绘画题材,在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画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出现在文房器用上,究其根源,大概是因为这一典故具有“机锋”的效果,为市民阶层所喜好。例如,在“丙吉问牛”笔筒画中,丙吉者,一副“文弱谦逊”的样子,似乎是很“亲民”地向赶牛人施礼问询。然而,赶牛人的形象却被处理成“跪察老爷”的样子,人物的比例极度失调,衣衫槛褛,这显然不是画者无意的过失行为。赶牛人形象的缩小,丙吉者形象的高大,正是现实处境中士人与平百姓身份地位上的差距。所以,“丙吉问牛”这一绘画题材一再出现在明清瓷绘中,实际上是一种极其文俗的行为,或者说景德镇陶工迎合了明清市民阶层追求“草根文人意趣”之境的心理需求[3]。

陶艺匠人们在瓷绘风俗画纹饰的绘制时,刻意表现具有“文化气息”的绘画题材,也体现市民阶层有崇尚“文化气息”的特性。甚至一种更为直接的“书法装饰”方式就是在瓷器上题写文学作品的文本及其情景画面,显示出一种更为直白的“崇文”心理。这种“书法装饰”表现出来的内涵更为丰富,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记事、警世格言、诗词曲赋、指明用途,内容以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相关,有的是反映失意文人情绪的,如“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有反映市井小民或者商人阶层的意识的,比如“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

(三)农家趣味:明清瓷绘风俗画“农本”特点

体现农家趣味的“田家瓷”指的是民间瓷窑中受农民老百姓喜欢的日用瓷器,常见器物一般是小碗、小盘、小罐。我国在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快,这样的社会背景就产生了“食众田寡”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想办法促进农业发展,而农民们就积累了更多的生产经验,当然,这些内容也为田家瓷绘风俗画提供了大量的有特点的题材。我们发现,在这一类的陶瓷绘上有展现农民生活场景的,也有展现农民劳动场面的,这样的陶瓷满足了劳动人民的日常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劳动阶层人民劳作的真实场景,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普通农民瓷器的心理诉求多是以突出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为主,所以田家瓷绘风俗画上的题材内容主要选择了耕作、捕鱼、摆渡、狩猎、牧牛等各方面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另外,明清两代文字狱肆行,很多文人、学士不敢问政,转而把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避世隐居,躬耕自食,他们身体力行,把“农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于是有很多颇具有浓厚市井生活气息的题材开始出现。所以,田家瓷绘风俗画上我们也会看到读书人的形象,即“渔樵耕读”图,表现希望出现上下层阶级交融和谐的“重农”局面,以此来消除贫富差距,向上进取、勤劳刻苦的理性意识。

三、瓷绘风俗画中反映的明清风俗特征

我国的著名学者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入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每件用品里面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4]明清瓷绘风俗画毋庸置疑是最为显性地将明清风俗特征融入其中的。

(一)城市民俗活动的娱乐性特征突出

在瓷绘风俗画中展现城市民俗生活是明清风俗特征的最大转变。由于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在发展城市化了,有了这个基础,在明清时期城市化才会发展得更快。在这个时期,城市生活也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比较重要的內容,瓷绘风俗画在该时期充当了传播民间习俗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烘托喜庆气氛的艺术手段,在那个时期是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民众审美需求的。

瓷绘风俗画和那些出现在各种仪式场合的风俗画不太一样,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对吉祥的感情认知,同时也用人们喜爱的艺术手段、理想的艺术形象以及热闹的艺术色彩去表现人们喜庆节日里的审美需求,映衬出节日里的欢快气氛。例如,婴戏纹所表现的内容是民间的各种儿童游戏,包括放风筝、玩杂技、抽陀螺、斗草、弈棋、闹花灯、龙舟竞渡、蹴鞠、傀儡戏、骑竹马、荡秋千、习武、跳傩戏、踢毽子以及琴棋书画等,婴戏纹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在那个时期民间生活的真实风俗。在瓷绘风俗画中,孩子所进行的游戏会和时间及空间相匹配,同时孩子游戏时所依靠的山水风景也会随着季节和时令而变换,呈现出时令节日与民俗活动、人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相映成趣。

(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深入结合

明清时期的社会信仰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发散的,不管是岁时节日还是社会组织,从活动礼仪,到现实物质的生活与生产中无不渗透着神灵信仰意识。陶瓷绘画所展现的是人们在不同民俗信仰下的愿望,是一种“功利性”的表现情感的手段。在传统绘制瓷器纹样时,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路很单一,样式不多,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路则发展到了极致。在绘画的情节上,必须要贯彻“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也就是不管表现怎样的题材,纹路必须带有寓意。在元代时,人物纹饰就已经出现了,然而让人物纹带有寓意则是出现在明清时期。通过考究瓷绘风俗画可以看出明清社会又酝酿出诸多新的民俗信仰。

带有寓意的人物纹在明清时期占据了当时瓷绘产品的半壁江山,在这方面有典型寓意的有西王母祝寿、和合二仙、五子夺魁、五子登科、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南极仙翁、独占鳌头、钟馗醉卧、钟馗迎福、十八罗汉等,所选取的人物多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他们所代表的则是人们希望的美好寓意。其中,“福禄寿”三星,是明清时期家喻户晓的神仙,这样的三星图纹饰,通常是平易近人、笑口常开的,更是人们喜欢的风俗题材瓷绘纹饰,表达追求幸福、富贵、长寿的理想生活意境愿景。

(三)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

在明清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较之以前更为密切,人们比较重视情趣和感性化的生活,所以说这个时期是一个世俗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在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愿望时,大多数会采用象征或者仪式的方式。我们熟知的民俗象征和民俗仪式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传承特点的生活文化活动,用来表现人们的欲望与情感,因此,明清民俗生活较之过去更为丰富而生动。作为一种日常频繁使用的器物装饰,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添加民俗象征的涵义,可谓是古人智慧所在。

像这种选用世俗生活题材的瓷绘,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是当时整个社会的艺术折射。据文献记载,明清各种杂技、舞蹈广为流行,这些在明清瓷绘风俗画中得到反映。例如百戏图纹饰,主体部分为舞蹈表演的内容,舞者肩部绘有一圈如意云纹,用笔自然生动,简笔写意,画风比较飘逸,充满了生活气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明清时期的民风民俗,堪为明清中民俗题材的代表之作。

四、明清瓷绘风俗画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陶瓷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与人类文明几乎一同诞生,明清两代陶瓷绘画史更是重要篇章。这一时期的瓷绘不仅表现手法多样,内容题材丰富,而且就连整个艺术市场运营都极具朝代的独特性。

由于明清皇室的宗教文化、市井消费者的崇文心理以及农民百姓的农本政策,都极大的促进明清瓷绘风俗画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元素,使这两代的陶瓷装饰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所以说瓷绘风俗画是在对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历史文化的沉淀,经过发扬和改进后才具有了它所具备的多样性的特点。瓷绘风俗画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并将历史传承下来的艺术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最终使得瓷绘风俗画成为了时代的代表,具有了文化艺术上的高度。更为重要的一点即是瓷绘创作将传统文化与民间世俗文化相融合,促进了各阶层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甚至流传千古。

本文从明清两代的风俗特点和对应的瓷绘风俗画演变角度为引证,分别从“宫廷瓷”“市井瓷”“田家瓷”服务于不同风俗层的瓷绘风俗画来阐述其中的传播途径,并发现其独特性。

(一)内容题材方面:体现了明清社会随着城市生活的繁荣所呈现出的一幅社会变迁的大时代图景,其中既有帝王宫廷“泛俗”生活的描绘,也有民间芸芸众生“崇文”景象与田家人“农本”思想的事象。透过明清以来的陶瓷风俗画的描绘,涵盖了当时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后世之人能够了解到当时的生活场景,熟悉中华文明古国地方民族特色和民间习俗建构,以及宝贵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遗产。

(二)表现手法方面:更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虽然大多模仿文人士大夫绘画,但其仍然具有浓厚的民间民俗特征,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彰显“草根”气息,广泛融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满足广大人们的风俗活动和审美意愿。主要表现手法大致分为山水神话人物图、山水婴戏图和耕织渔樵图。同时,瓷绘风俗画对民间版画插图和年画的内容与形式都进行了吸收与借鉴,所以瓷绘风俗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格调代表了明清时期我国的民俗特征,也表现出了当时大众世俗化的审美观念,使“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

(三)市场运营方面:明清时期的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使得民间工艺有了自己可以发展的空间。在这种优势的社会背景下,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并不仅仅是扮演着艺术赞助人的角色,而且直接参与艺术创作,使瓷绘风俗画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明清时期在海洋经济贸易的带动下,陶瓷商人顺应环境,也使瓷绘风俗画的创作达到高潮,而具有异域特色的瓷绘风俗画在这里不再赘述。

当我们通过明清瓷绘风俗画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民俗文化事象来探讨,可以发现其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是审美意识的丰富,它代表着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观念形成,甚至代表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全局性。将明清时期瓷绘风俗画延伸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解释、概括、凝聚,熔铸成一幅幅社会风俗画面,标志着瓷绘艺术的成熟,标志着其自成一体渊源流长的艺术形式逐步完善。瓷绘风俗画这种将直观、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表达方式,充分的展示了我國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出了在那个时期劳动人民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另一方面,人们的这些观念也影响着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间接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明.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的互动与交融[J].江苏社会科学,2006,(02).

[2]范海星.明中期至清中期瓷上人物画的审美趣味[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3]肖丰.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瓷器为中心的考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