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作家”马慧娟:从农妇到全国人大代表

2018-11-14 07:00洪湖
妇女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姐丈夫

洪湖

2018年4月,马慧娟的散文集《希望长在泥土里》正式出版发行。书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地方——红寺堡,那是马慧娟居住的村落,也是她最爱的家乡。西北大地的苍凉、热情,在她的书里一览无余。多年前,马慧娟只是黄河岸边一名普通的放牛农妇,因为喜欢读读写写,放牛时她常坐在黄河边上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用手机记录下来。她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为“马慧娟的农闲笔记”,拥有一大批粉丝。十几年间,她摁坏了7部手机,发表了多部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是用拇指摁出来的,因此被人们称为“拇指作家”。虽然如今她已是一名作家,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但她仍是一名真正的农村妇女。最近,趁着农闲,马慧娟接受了笔者采访——

黄河岸边,放牛农妇用手机码字

马慧娟1980年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到大,马慧娟一直爱看书,家里书少,她就跟别人借。实在没书看的时候,家里的对联她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但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初中没读完她就辍学了,开始打零工帮衬家里。挣来的钱除了补贴家用之外,她只用来买书。看的书多了,她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短诗、小散文,不过只敢给自己一个人看。

2000年,马慧娟跟同村一起长大的老咸组建了家庭,搬迁到了吴忠市红寺堡镇玉池村,并很快有了两个孩子。夫妻俩以种地为生,田里的事丈夫张罗得多,而马慧娟除了照顾孩子,主要就是放养家里的两头牛。

每天在黄河边放牛,看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马慧娟常会拿出小本子,把黄河的姿态用自己的话一点一点地记下来。雨天、晴天,春天、冬天,不同姿态的黄河,在她笔下有不同的风景。几头牛,一个本子,一片黄土,就是马慧娟生活的全部。

宁夏总有着无穷无尽的风,野外放牛时,马慧娟喜欢躺在草地上听风吹草地那种呼啦啦的声音,怎么都听不够。如果是晴天,草地配上蓝蓝的天,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次,她在野外放牛时,牛受到惊吓,撒开腿跑了。马慧娟吓坏了,跟在牛后面追,在齐腿深的草地上,她跑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牛追上。回家后,趁着丈夫睡着了,马慧娟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段《追牛记》:“牛称得上是我这几年最好的伙伴,我的话可以说给它听,我的字可以写给它看。看着它跑了,我实在着急,着急不仅仅是牛丢了,家里会损失一大笔钱,更多的是着急没了牛,我该去何处寻找这份静谧?”写好后,马慧娟把本子偷偷藏在了柜子里,生怕丈夫发现了会笑话她。

2008年,马慧娟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手机,此后,她去放牛时,不再带着本子,想写什么就在手机上记下来,然后存储起来,随时都可以翻阅,方便快捷。后来,侄子给了她一个QQ号,马慧娟便开始在QQ空间里发一些心灵感悟或生活随笔,没想到竟吸引了很多网友点赞,有人佩服有人羡慕,甚至有人说她文字朴实直击人心。马慧娟第一次从陌生人那里得到肯定,她不敢相信自己一个放牛农妇写出来的东西竟然还有人喜欢看,她就像是找到了知音,内心有了奋斗的方向。

有一次,马慧娟正在地里拔草,突然袭来了一阵风,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丈夫催促她:“赶快回家,看这架势,要变天了。”跟在丈夫身后,看着天上的乌云,马慧娟心里感到很无奈——如果下雨,自己干了半天的活就白干了。回去后,她便在手机上写道:“我一直觉得红寺堡是一个看不到春天的地方。风是这里的常客,尤其是春天的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沙尘暴。风用最暴虐的姿势拥着尘土,舞着疯狂的舞蹈,此时天地间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样的天气人们大都窝在家里,听风刮过房屋时发出凄厉的声音,‘呜呜作响,悠长而骇人,大有把房子掀翻的架势。只有孩子是无所畏惧的,这样的天气也嬉戏在村里的水泥路上,聚精会神地赢卡片。他们的脸上落着厚厚的一层土,只能看清两只眼睛在眨。鼻子底下的鼻涕和土黏成一片也顾不得擤,不一会儿就被风干成痂堆在鼻孔前。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情,他们依旧大呼小叫,玩得不亦乐乎。一只啄木鸟孤单地站在房屋的烟囱上四处张望,不知是在思考何去何从还是抱怨风太大……我猜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远山近树掩映在细雨迷蒙里,似一幅苦心临摹的山水画。若撑一把雨伞漫步其中,人的心该是怎样的清新和陶醉?”马慧娟一口气写了近两千字。她把文章上传QQ空间后,QQ好友们纷纷给她留言:“江南有青砖红瓦,有袅袅炊烟,有雨中小巷……有很多很多你没有看过的美景。马大姐,有空欢迎来做客。”底下留言很多,有北京的网友介绍北京的好,有上海的文学爱好者介绍上海的繁华……简直就是一场“城市推介会”。

丈夫老咸過来,见妻子对着手机傻笑,皱着眉头问道:“你干啥呢,对着手机傻笑?你知道隔壁大姐跟我说啥?说你整天捣鼓个手机,还让我看紧你点,说手机上坏人多得很,别把你看丢了。”听完丈夫的话,马慧娟大笑起来,她把手机递到丈夫面前,说:“你看,这就是我忙活的事。”丈夫识字不多,看了一会儿,问道:“这都是你写的?”马慧娟点头。丈夫顿时一脸惊奇的表情:“真看不出来我老婆这么有能耐,还能写文章呢,真不错!”马慧娟握住丈夫的手,问他:“你不觉得我没事找事,写这些东西是浪费时间吗?”丈夫呵呵一笑:“是挺浪费时间的,这写出来的东西又不能吃又不能喝。不过你喜欢就行,反正地里活也不多,我多干点就是了。”丈夫的支持让马慧娟的劲头更足了,几乎两三天一篇新作品,手机里存不下了,她就誊抄在本子上,几年下来,足足写满了好几个本子。

以字为媒,把家乡推介出去

2014年春的一天,马慧娟吃过早饭就去地里干活了,几只小鸟飞过来,落在地里,吃饱了之后又飞走了。马慧娟看着它们心里很羡慕,如果自己也能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多好呀!想着想着,她忍不住拿出手机,把自己的想法随手记了下来。同村的张大姐来地里锄草,看马慧娟站在地里拿着手机不停地捣鼓,便朝她大喊一声:“你干啥呢?”马慧娟吓得一激灵,手机差点掉地上。张大姐提着锄头走到她身边,说:“也不知道你整天心里想啥,手机不离身,难道那里面有啥稀奇古怪的东西,把你的魂勾走了?”张大姐和马慧娟关系很好,俩人能说得来,马慧娟就跟张大姐说了自己写文章的事。张大姐听后难以置信:“你一个放牛的妇女也能写文章,而且还有人看?”马慧娟指着手机说:“在这上面天南海北的人都能聚在一起聊天,我写的东西别人能看到,别人写的我也能看到。”张大姐说:“那写了能干吗?能来钱吗?有这时间还不如去拔草,多拔草庄稼就能长得好,来年就能多收粮食。”

回到家,马慧娟一直在想白天和张大姐的对话,越琢磨越觉得应该想办法改变像张大姐这样的农民的陈旧观念。老咸见她翻来覆去不睡觉,索性把灯打开问她:“这大半夜的,你怎么不睡觉?”马慧娟如实道来:“我在想,用什么办法能让村里更多的人去读书,去提升自己。”老咸不解:“提升啥?他们可都是农民,每天想着怎么多打点粮食才是本分。”马慧娟说:“那可不行,一个地方要想进步,想发展,人们的思想必须先改变,而思想改变的前提就是读书。”老咸不以为然:“好了,你也别想了,你自己天天抱着个手机捣鼓,村里都有些闲言碎语了,现在还想让别人跟着你一起学习什么文化,你是疯了吧!”听丈夫这么一说,马慧娟没再说话,轻轻叹了口气。

虽然不被村民认可,但马慧娟丝毫未受影响,她的文章越写越好。她笔下的西北大地,有种别样的风采,荒芜、苍凉也热情。2014年,马慧娟的一篇散文刊登在了《黄河文学》上,那是她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获得了930元稿费。拿着这笔钱,老咸惊呆了,他不敢相信妻子在手机上瞎捣鼓竟然能捣鼓出钱来。马慧娟说:“钱都在你手里了,还能有假?”老咸喜不自禁,说:“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给咱家争脸了。”

马慧娟的文章发表了,这个消息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村民们拥进她家,说啥的都有,有的甚至说她以后要挣大钱,要去城里,要当作家。可第二天,马慧娟依然下地干活,依然河边放牛,就跟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2015年7月的一天,马慧娟跟网友聊天,有人问她:“你们那里是不是特别缺水,听说很多人一年才洗一次澡。”马慧娟听后乐了,故意逗对方:“你说错了,我们几年才洗一次澡,平时连脚都不洗的,怕费水。”对方竟然信以为真:“不洗澡多难受呀!不过宁夏出产枸杞,你家种枸杞了吗?”马慧娟想笑,但又笑不出来。在她眼里,红寺堡是个美丽的地方,虽然没有江南的毓秀,但也有它独特的风景,而这样一个地方却不被人知道,甚至还被人误解,她不禁为家乡感到难过。她想着,以后自己要多写一点关于家乡的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这里有香甜的枣,有成群的牛羊,有大片的草地,也有风沙过后一望无际的尘土。

说做就做,马慧娟开始在网上陆续创作她的“红寺堡系列”,文章里写的全都是红寺堡的风土人情、美景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经过马慧娟的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光是这样,马慧娟觉得还不够,她希望能创作一本书,不写别的,只写脚下的这片土地。丈夫得知后很支持她:“以后地里的活我多干,你少干,其他的我也帮不上忙,这点事我能做好。”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马慧娟废寝忘食地投入了创作,两年时间写了十几万字,陆续在网上发表。

希望在泥土里,文化植根在每个人心中

持续不断的写作耕耘,让马慧娟收获的不仅仅是稿费,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他人的认可。2016年6月,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邀请马慧娟去参加节目。在这个舞台上,马慧娟用她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大西北农村妇女的小梦想,她将自己的经历以及她的家乡说给全国的电视观众朋友们听,希望大家能知道,在西北有个地方叫红寺堡,那里有着震撼人心的美,老乡们朴实热情,欢迎大家去做客。

尽管这是马慧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真正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但北京的一切对于她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为她都在书里见过,从网友那里听过,在她梦里梦到过。从北京回来后,马慧娟成了村里的名人,大家常围着她听她讲外面的世界。马慧娟总是很开心,在她看来,乡亲们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就是对于文化的渴望。也正是经过了这次去北京的演讲,马慧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文字的喜爱和坚持,也更加坚定了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决心。

2017年,马慧娟被聘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为了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她组织举办了首届农民阅读节,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这让马慧娟对搞好乡镇文化建设更有信心。

2018年,马慧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两会”。会议期间,她极力推介她的家乡,并用她的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让文化植根于每个人心中”的理念。“两会”结束后,马慧娟返回家乡,积极向乡亲们传达“两会”精神,并着手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首批便吸引了22名成员入社。

与此同时,马慧娟的新书《希望长在泥土里》也进入了收尾阶段。和以前一样,她还是习惯于把生活的点滴、朴素的民风记录在书中。

每一年秋收是马慧娟家最忙的时节,她和丈夫开始为收割稻谷做准备。看着黄灿灿的稻田,马慧娟心里觉得异常踏实,这样的丰收预示着他们可以过一个安穩年,来年的种田经费也有了着落。丈夫在前面忙碌着,马慧娟跟在后面打下手。丈夫跟她开玩笑:“让你这个大作家下地干活,真过意不去呀,以后等咱家日子好了,买部收割机,就不用你下地了。”马慧娟擦擦汗对丈夫说:“我不觉得累,看着稻谷进仓,我心里高兴。”老咸就问她:“那比你写篇文章还高兴吗?”马慧娟说:“那是不一样的高兴。”

秋收之后,地里剩下稻茬,整齐地排列着,像是守护田野的卫士,马慧娟把这样的景色也记录在了《希望长在泥土里》:“塞上的秋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天蓝得像是被洗过一样,地先是黄色的,稻谷收割之后,又变成了灰色。而最美的要数那一排排的小叶胡杨。在宁夏,很多植物因为气候或者缺水的原因,长势总是不好,但胡杨却就像是为这里而生的一样,如此契合。到了秋天,胡杨变成了金黄色,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黄色铺就的地毯。走在树下,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抬头往上看,树叶也被风吹得在响,这样的乐曲,让人听了陶醉。”

2018年4月,《希望长在泥土里》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里所有的作品,都是马慧娟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摁出来的。闻着书香,看着熟悉的文字变成铅字,马慧娟感到很满足。

8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召开十一届四次执委会,选举产生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宁夏代表24名,马慧娟当选。丈夫老咸借机鼓励儿子:“你看你妈妈多棒,你要多向妈妈学习。”马慧娟一边做家务一边附和道:“你爸说得对。以前妈妈因为条件不允许没有书读,现在你有这个条件,要多看书多学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快要结束采访时,马慧娟向笔者吐露心声:“农村要发展,文化建设很重要。接下来,我仍将为之努力奋斗,做好乡镇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大姐丈夫
傍晚
安慰
安慰
这是臭大姐
发自内心的称赞
素质
当“大姐”遭遇“打劫”
大姐的体型
大姐的体型
荒唐的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