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碑刻艺术特征研究

2018-11-15 00:46卢志焱
长江丛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碑刻书法艺术时期

卢志焱

南北朝是指公元420年-589年这一历史时期,短短169年的时间中,共经历了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九个朝代。因而这一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融合时期。这一动荡融合的时代背景,为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发展创造了多元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法艺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转变的重要原因,这也使该时期的碑刻文字更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征。不论是古拙朴厚的《爨龙颜碑》、《大代华岳庙碑》,还是清隽秀逸的《贾思伯碑》、《张猛龙碑》,抑或是工整茂密的《萧秀碑》,都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对于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南北朝碑刻艺术的时代背景

南北朝上乘东晋,下启隋唐,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为该时期的碑刻艺术发展创造了多样的文化空间。首先在南朝时期,基本是对于东晋的一种延续,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社会文化,都是沿袭东晋的体制。永嘉之乱后,众多世家贵族岁跟随司马睿渡江南下,在丰饶富庶的江南之地开始了安逸、奢华的生活。在这一时期,奢靡之气盛行,尤其是在南齐、南梁两朝代,王室贵族争相斗富,尽享奢华。这种奢靡浮华之气对于当时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文学艺术上,大多追求柔美、闲适、风化雪月的文字风格,内容也多和社会上的奢靡之风相关。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大分支,书法艺术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更加追求形式美。“书风”也是紧随东晋时期的“二王”风格,潇洒飘逸、舒适闲致,这种书写风格在整个南朝时期都是一种主流的社会风尚,甚至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极度推崇这种书法风格。在这一背景下,南朝的书法艺术发展基本未脱离“二王”的风格,并深受其影响。南朝时期的碑刻作品流传并不多,比较各作品的风格变化,可以整体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古拙雄浑的风格,如《《爨龙颜碑》等作品,该类作品风自然流畅、古朴清雅,未加雕琢,具有一种山野荒林之气,是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重要代表作品。第二种是方整俊雅的风格,代表作品如《萧憺碑》,这些作品多出土于名门望族的墓群中,墓碑制作高大,取材做工优良,书法镌刻工整细致,是“二王”书写风格的演变;第三种是豪放恣肆的风格,如《瘗鹤铭》等代表作品,这种书写风格多见于悬崖峭壁之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书写恣肆随意,不拘形式,浑然天成。

而北朝的历史相比则更为复杂,也更加动荡。这让北朝的书法艺术发展更为曲折。公元317年之后,北方地区先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战乱频繁,动荡不断。439年,鲜卑族的拓跋氏一统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过程中,分裂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尽管最终获得军事胜利的是少数民族,但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真正掌权者仍然是那些曾经显赫的世家大族。整体来看,在北朝这一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或者说代表汉族文化为的世家大族与代表少数民族文化“胡人”之间,逐步从以前的对立转变为相互认同,直到后来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是汉族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与较低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在这一冲突、融合的背景下,书法艺术也被注入了新的元素,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南北朝碑刻文字的时代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字伴随着不同文化的此起彼伏,相互融合,在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其鲜明的印迹。这种印迹便是时代特征。南北朝时期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而这一嬗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碑刻文献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碑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字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碑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造字方法上,会意字逐渐由以往的以形会意向以义会意过度。这对于当时的文字演变是一项重大改革,这使得构字符号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字,并能够作为构件构造新字。构字方式也具有了典型的二合其文的特征,这让碑刻文字的书写变得更加简便。其次是声符适应了语音的演变。以往在采用形字绘形构字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形声字的声符表音,解决了这种局限性,让汉子能够更加接近语言,学习也更加方便,这极大的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尤其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动荡时期,通过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冲突、融合,促使了汉字的进化。这同时也为碑刻艺术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素材,为其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已经出现,并逐步取代隶书成为汉字书写主流的趋势。这对于当时的碑刻艺术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字重形,在书法艺术中,一笔一画都能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在汉字的历史演变中,其笔画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的甲骨文,多是用过尖锐器物在龟甲、兽骨上进行刻画,笔划多细瘦,随后在金文阶段,笔画逐渐转为圆转曲折,更加匀称、也更加美观,形象性,装饰性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秦汉时期的帛书,开始采用毛笔书写,但也更注重实用性,运笔时比较急促,因而笔画多平直,这也是隶书的早期形式。到东汉时期,八分隶书雄放而清丽,波挑也随之流行,但书写较缓慢,待其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书法中的波挑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直。而且,以往书法中的线条多以圆转、弧形等形式表现,南北朝时,则逐渐向方折转变。在结构上,南北朝时期的文字则逐渐由扁平向扁方过渡。这些变化既是南北朝时期文字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而同时,这样的演变又让汉字书写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合理,美观性、艺术性都得到加强。

三、南北朝碑刻艺术特征

(一)随意的书法风格

在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中,由于很多碑刻都是由民间的刻手所为,而这些刻手大多没有经受过专业的训练,在刻画过程中,对于点、画、结体、章法等把握的不是很细致,在刻字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内容加入一些个人的随意发挥,因此具有一种典型的随意性。这种创作风格大多即兴而作,不拘一格,虽然多为随意而书,但在随意中也别出天趣,自成一派。这种随意型的碑刻是艺术浑然天成,趣味盎然。著名的研究家沙孟海先生在评价这一时期的碑文时,认为北魏、北齐时期,碑刻最多,但很多一部分都是乱遭乱刻,甚至部分都是不写而凿,字迹非常拙劣,不可将其视为佳作,但很多碑刻字迹也富有天趣,于法也可取。

从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刻手的碑刻作品并不为后人赞赏,但由于其随意性的发挥,与正统的书法碑刻艺术相比,使这一时期的碑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方面是对碑刻艺术审美中“物极必反”的规律性作用。长时以来,在书法创作中各种标准、规则将碑刻艺术牢牢捆绑在原地,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与主观性的发挥,而这些低劣的民间刻手所做的碑刻,犹如寒冬中的一抹清香,让人眼前一亮。尽管他们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随意性的碑刻风格推动了我国碑刻艺术的发展。

(二)多元化的艺术特征

南北朝时期,经过大动荡与大融合,文化整体上呈一种多元的发展趋势。南朝的很多碑刻书法仍然是承接自东晋,采用传统的隶书书写而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嵩高灵庙碑》,《大代华岳庙碑》等。以《爨龙颜碑》为例,爨氏是汉代开始至魏晋时期滇黔一带的世家大族,各王朝均对该家族势力有所倚重。因此,《爨龙颜碑》的尺寸制式高大、气势宏伟,碑文浑穆气象,字体方正,与碑石非常相称。对其字体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传统汉隶中点画波磔已有所收敛,取而代之的是雄浑俊拔、豪放俊逸。由此可以发现,字体正在由汉隶向楷书转变。其结构上,大小、疏密,斜正等均随意而做,飘逸奔放,极具美观性。《刘怀民墓志》的碑刻书法风格与《爨龙颜碑》非常相似,不论是字体的点画特征、结构特点还是结体规律,除了《刘怀民墓志》变得更加工整之外,其他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说明这种变化已在南北地区形成一种共识。

由于楷书经过了魏和西晋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因而在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北魏时期,很多碑刻书法也采用楷书而做。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文化处于全盛时期,很多精美俊雅的碑刻作品应运而生,如《贾思伯碑》、《张猛龙碑》等。这类碑刻作品不仅刚健雄劲,同时也俊丽秀雅,具有一种清秀隽逸的风格。而至北魏中期,碑刻书法开始向方整茂密方向转变,代表性作品如《萧秀碑》、《始平公造像》等。在碑刻书法中,字体的结构更加严谨茂密,比画方折厚重,艺术风格更加成熟。

四、结语

南北朝时期的碑刻艺术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它是汉隶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对于促进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首先是由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该时期是大动乱,也是大融合的时期,多种文化并存、冲突、融合,使得南北朝的文化更加多元化,这也促使了该时期碑刻文字的演变,笔画结构向着方折平直转变,更加工整茂密,更好的表达了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的艺术性特征。这对于丰富我国书法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罗小如.魏晋南北朝碑刻若干疑难词语考释[J].龙岩学院学报,2016,34(01):46~51.

②罗小如.魏晋南北朝碑刻词语释义四则[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2):13~14,16.

③毛远明.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的时代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01):1~7.

[1]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连绵词同词异形现象研究[J].兰州学刊,2013(05):180~183.

猜你喜欢
碑刻书法艺术时期
陕西清代神庙戏曲碑刻的保护与传播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王必成红色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碑刻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