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军大业》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策略

2018-11-15 03:30樊斯瑶王胜利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业建军历史

樊斯瑶 王胜利

(陕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从2007年起《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开始以全新的表现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逐渐改变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固有形象。其中,2017年7月上映的庆祝建军90周年的影片《建军大业》,更是另辟蹊径,力邀香港导演刘伟强和欧豪等众多一线小生参与影片创作,以更为独特的创作策略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也实现了票房的丰收。据统计,影片上映首日票房就超过4000万,至2017年10月为止累计票房已经超过4亿元。可以说,影片在遵守主旋律影片主题表述规律的基础上,对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视觉表述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而这些新颖的创作策略值得电影创作者予以关注和思考。

一、叙事结构设计紧凑化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建军大业》构架了我军发展宏大的历史场景,其蕴含的信息量和所呈现的历史观非常庞大,但是影片没有按照传统主旋律电影那样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是对影片进行了统一布局谋划,将与“建军”相关的叙事线进行梳理,让革命逻辑呈现在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叙事结构中,从而实现了主题意义的明确统一,既不影响历史教育的初衷,也没有影响影片的艺术性。例如,影片在前半部分主要为南昌起义进行铺垫,以“四一二”为开篇竭力描写国民党对革命的背叛及对共产党人的屠杀。为了后面战争叙事做充分的逻辑准备,此时导演刘伟强将其黑帮电影方面的技巧运用其中,让影片之后的发展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为影片后半部分武汉风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血战三河坝等战争场景奠定基础。可以说,电影在叙事上形成了一个异常清晰的构架,通过核心事件因果关系的前后衔接,一方面避免了影片内容范围过大、故事矛盾点碎片化的问题,让故事在电影有限的时空内完整发展;另一方面,影片清晰的故事构建和逻辑关系有利于观众对主要矛盾和思想的接受,让观众既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也能接受影片中庞大的战争场景。另外,电影《建军大业》虽然以南昌起义等内容为核心,但是却没有像1981年电影《南昌起义》那样在影片中加入过多的党内会议争论及思想交锋,而是尽力避免传统主旋律电影思想灌输的弊端,以直观的敌我对立的二元结构为影片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影片将与“建军”直接关系不大的事件、历史人物淡出淡入或删繁就简,让整部电影的历史脉络和矛盾极为清晰。影片《建军大业》的叙事结构成功证明主旋律电影完全可以不拘泥于历史事件,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敢于对其进行改动,如果只能“戴着镣烤跳舞”,那么其创作之路会异常艰难,也难以真正吸引现代观众的观影兴趣。

我国主旋律电影往往被历史信息与故事性的整合问题所困扰,如《建国大业》就一直饱受故事内容碎片化的质疑。但是《建军大业》在一定程度上却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主旋律电影的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影片作为历史题材主旋律电影,虽然容纳了很多历史信息,但是却自觉地严格遵照剧情片的制作规律,在主题表达逻辑上、剧情结构上非常契合电影叙事惯用手法。电影的剧情矛盾自始至终聚焦在革命者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殊死斗争,故事情节以“四一二”大屠杀为“起”,重头戏“南昌起义”为“承”,“三河坝战役”与“秋收起义”为“转”,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为“合”,实现了故事内容的起承转合。同时,影片非常注重采用戏剧化的情节来对碎片化历史内容的因果逻辑进行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历史事件带来的叙事碎片化倾向,让叙事更符合观众认知。如南昌起义这一故事中,导演安排了“赵福生”这一角色,由赵福生背叛革命的故事一步步引导出叶挺与贺龙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和整个事件的设置。这种戏剧化或细节故事的刻画,让影片不但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而且历史内容不再显得模糊抽象,让影片内容更为完整,同时悬念感和故事性倍增,让现代观众在故事中获得更为紧张刺激的感受,在故事情节中获得精神洗礼,从而达到主旋律电影的育人目的。

二、人物形象塑造陌生化

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大都选择特型演员,重视人物外貌与历史人物的相似性,而且人物形象大都符合观众的判断。然而影片《建军大业》却反其道而行,将很多历史人物年轻化,用大量一线“小鲜肉”演员对英雄人物进行塑造。《建军大业》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沿用了《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的明星策略,使用很多年轻演员饰演英雄人物,而这一做法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肯定。一方面展示了特定历史时代下年轻人的家国观念,用年轻人的力量与革命精神启发现代观众,拉近与现代观众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影片不根据历史地位定位人物,拓展人物的表现空间,演员可以不被历史人物所局限,能够让人物更加丰满,突破观众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从而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例如,影片中朱德在传统主旋律电影中总是朴实憨厚、温和成熟的,然而在本片中由年轻演员扮演的朱德却充满激情。可以说影片用陌生化的手法塑造革命领袖,最大限度地抓住了这些人物本身的灵魂,为观众带来陌生化的观影感觉;如年轻演员朱亚文扮演的周恩来身上就表现出一种极为罕见的侠肝义胆和英武之风。影片中周恩来在沉稳中还有一种霸气,尤其是他在斯励等人面前的那种不怒自威,更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物设计,一改观众印象中周总理谦和儒雅的气质,让观众耳目一新;再如影片中叶挺身上既有豪爽与青春义气,也有一丝超越时代的玩世不恭,尤其是影片中当他率先攻占城楼后,其身上的年轻人所独有的张狂打破了观众对历史伟人的原有印象。而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也没有将他们塑造得有形无神,如蒋介石与汪精卫等人物虽然都是由年轻演员扮演,但是也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反面人物内心世界,而并非将其直接丑化。除了这些重要历史人物外,《建军大业》还在人物塑造上别具一格,在聚焦故事主要人物的基础上非常注重边缘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在一定程度上让这部主旋律电影褪去了高大上的色彩,更加具有真实性。例如,在“南昌起义”这场重头戏发展至攻城环节时,很多革命战士深受重伤,甚至一位年长的女医务兵看到战士被炸断的双腿时更是吓得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没办法为战士处理伤口,这种畏惧或恐惧在传统主旋律电影中革命战士身上几乎是不可能看到的。虽然这些小人物在影片中戏份不多,但是却没有一扫而过,而是通过其特定的行为让观众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震撼,从这些人物身上观众感受到战争并非抽象的、普通的事情,即使是革命者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害怕,但是他们都没有退缩。影片中对小人物真实性格形象的刻画,凸显了真实的人性和人物心理,不仅没有损伤英雄人物的光荣形象,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让现代观众切实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艰辛和伟大,获得更为真实的心理感受和震撼。

总之,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既尊重历史,又没有回避人物应有的七情六欲,甚至也没有故意回避人物的性格缺陷与问题。影片虽然起用了大量年轻演员,但是每个人物没有像传统主旋律电影那样站在人格、道德与真理制高点上,而是用人性内涵和情感书写打动观众,这样不仅没有降低历史人物的形象,相反让这些人物多了一份鲜活。可以说,《建军大业》作为新类型历史题材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为我国主旋律电影指明了方向:历史人物的塑造不能标签化,而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注重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挖掘,将扁平化人物尽量变得丰满,让观众从新的人物视角重新领略主旋律电影的细微之处,由细微之处感受伟人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三、视觉表达方式多元化

电影《建军大业》是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电影向类型影片转变的代表作品,导演刘伟强在影片视觉表达上也别出心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影片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例如,导演刘伟强没有完全放弃革命题材电影最常用的战争场景,但是他在战争场景的视觉表达中倾其所长,将大量特效充分运用,让影片呈现出商业影片的视觉效果。如南昌起义、三河坝的爆炸场景中,导演将商业片中近身爆炸的特效运用其中,让整个画面极具冲击力。除此,导演还非常注重剪辑效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景别、机位迅速转换的同时采用升降格、摇移和推拉将战争场景构建得非常流畅,用逼真直观的视觉效果把观众带回到惨烈的战争环境。例如,在三河坝战役中近乎惨烈的近身搏斗将商业影片的暴力美学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除了采用战争场景增加影片视觉冲击力外,电影《建军大业》中导演刘伟强还大量采用了仪式化的视觉表现方式,通过各种极具仪式感的事物或行为增加故事的情感感染力,如影片中的死亡仪式。影片中导演设计了诸多死亡仪式的场景,工人领袖之一汪寿华被暗杀后,杜月笙严肃地洒酒于地;当李大钊噩耗传来,中共代表全体默默肃立。影片中最能吸引观众的死亡仪式当属蔡晴川在三河坝的牺牲,他在追军面前依然引爆炸药,此时电影通过熊熊大火和爆炸声,将英雄的悲壮和无畏烘托到极点。而全身而退的朱德等将士含泪向着战场行注目礼,国民党统帅钱大钧吩咐厚葬蔡晴川并将军帽摆在其遗体旁。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述一方面向观众强调了舍生取义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直接的说教蕴含其中,在保证影片艺术性的同时增加其教育性和思想性。除了死亡仪式外,电影中出现最多的还是泪水的视觉表达,例如,当周恩来在国民党的军部大义凛然地质问究竟是谁下的屠杀命令时,虽然他被国民党包围,但是却表现出超人的冷静并眼含热泪念诵孙中山训词。影片用未经修饰的眼泪让这一本无美感的场景变得充满感染力。电影中毛泽东、朱德等伟人也经常落泪,尤其朱德流下眼泪的场景更是被导演用特写镜头反复展示给观众,这些场景一方面将伟人的人格魅力展示给观众;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仪式感极强的视觉表现让影片充满力量感,将观众的情绪和影片中人物的情绪联结在一起,让主旋律影片的教育性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导演在表现这些仪式感极强的场景时,时而有意识地采用了角色静默镜头推进与营造氛围,时而采用慢镜头和多个慢镜头联结在一起,与之前战斗场景中快速移动的镜头与剪辑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快一慢间将故事的情感氛围推向顶峰。

四、结 语

总之,电影《建军大业》用紧凑清晰的叙事结构、全新的人物形象及注重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场景设计,探索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模式。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让主旋律电影不再以思想性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将思想性、故事性和娱乐性融合在一起对历史故事进行部分还原和重现,以不同的形式来唤醒现代观众对历史、民族和国家的正确认知。《建军大业》的成功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旋律电影不能固守高大上的叙事模式和标签化、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而要在尊重历史和主题的前提下,丰富影片的表现方式,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引领主流电影市场。

猜你喜欢
大业建军历史
庆祝建军95周年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新历史
绿茵少年(三)
绿茵少年(四)
推进改革大业必须要“实”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