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根部”触摸“诗歌的光芒”
——评潇潇的诗歌

2018-11-15 05:03罗振亚
椰城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精神

罗振亚

在与诸多熟悉或陌生的诗人所进行的精神“对话”中,我发现潇潇的诗歌文本里隐匿着一个读者也许熟视无睹实则却非常重要的事实:她常常启用一些异于他人的固定词根和与之相连的语义丛,如“酒”、血、“水银”、“疼痛”、“伤口”、冬天等意象反复闪烁于不同的抒情空间;仅仅是她提供的五首诗内,就出现过三次“秋天”、三次“雪”、八次“痛”等语象或词汇。我以为发生这种现象,绝非只源于作者的用词偏好或多年养成的语言惯性,其间必然内含着主体的灵魂秘密。因为真正的诗人选择任何一个语言因素时都不可能是无谓的行为,他会在不自觉中让它浸渍上自己的情感色泽。若按西方新批评派的理论所说,一个语象在一个诗人的同一作品或先后的作品中再三重复,即会渐渐累积为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分量;那么将诗歌作为灵魂“深呼吸”和精神存在栖居方式的潇潇,在诗中不厌其烦地观照、相对稳定的人文取象,恐怕就已经不再是无情之“物”,而应视为凝结着诗人某种深度经验与情绪细节的“主题语象”,也即打开诗人精神世界之门的“钥匙”。“我用疼到骨髓的伤口斟酒/一生一世,嫁给了空气”(《痛和一缕死亡的青烟》);“冰雪是眼泪的花瓣/融进隐痛的心中翻滚”(《刺痛的雪豹》);“有时一个词可以要你飞到天上/也可以要你生不如死”(《有时,一个词》)……中心语象“痛”和骨髓、伤口、眼泪、飞、生等名词或动词绾结在一处,令潇潇的诗歌如深夜传来的箫声,听来调式婉转缠绵却低回悲戚,透着彻骨的忧伤,即便是生命欲望快感的表达也和死亡的感觉比邻而居,“骑在水上的猛兽/一次、二次、三次落进高潮/这时的狂欢含有蜂蜜的味道”(《秋天的洪水猛兽》);好在超越苦难、死亡的顽韧的“生”之信念支撑,和穿透疼痛与愁怨的“大爱”情怀压着阵脚,保证了潇潇的“生命疼痛”袒露没有沉沦为没顶的“水仙花”,而以一种精神炼狱后的旷达姿态,攀升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可见,潇潇的诗歌是“走心”的,并且是非一般地“走心”。如此断言绝不是意味着潇潇来不得宏大叙事,在更加宽阔的视域里驰骋诗思,如她双向见证个人体验与时代记忆的长诗《另一个世界的悲歌》,和介入时代良知、民族精神旋律的《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即是有力的明证。只是对“灵魂的健康”的关注,书写心灵成长史的原动力驱使,决定了潇潇和瞩目现实风云相比,更愿意、也更擅长咀嚼心灵潮汐,和细微平凡的的事物“对话”,围绕个人精神的“小宇宙”歌唱,这一点倒暗合了属于内视点的诗歌艺术规范。而按常理来说,人类向内的情感深掘容易走向感伤,尤其是诗人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深刻又残酷的精神事件的辐射与纠缠,使潇潇的诗歌自然打上了醒目的“疼痛”的精神烙印。

也许,读者从几首尽管带有一定的自叙色彩却尺幅短小的诗歌里,看不出文本之外的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情,但至少可以从文本之内判断她肯定遭逢过复杂坎坷的心理戏剧,隐约窥见到一场失败的恋情。只是生活中的诗人是没有被多舛的命运击倒的强者,经过一番情感的折磨、调整之后,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悲剧经历转换成一笔难得的思想财富,在“伤口”上开出了诡奇的精神之花,“在苦难的根部一点一点触摸到诗歌的光芒”。并且因为时空距离的拉开和回望式的抒情视角运用,使潇潇的诗歌饱含着许多世事洞明的练达和智慧,有时在情绪的喧哗和性灵的舞蹈之外,成了一种思想的发现与经验的升华,情理浑然。如《痛和一缕死亡的青烟》肇源于一个朋友的突然死亡,得知的消息瞬间诗人犹如遭受晴天霹雳,她“流泪,雨雪/又在我的脸上下起来”,感到死亡的味道“从指尖爬上额头”,到处弥漫。她撕心裂肺的悲恸反应,已洞穿了死亡的悲剧本质内核,在生命的偶然与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人无奈渺小得不堪一击,不知何时、何地与会和死神照面,所以焦虑和失败永在。在快餐文化时代,死亡如此,爱也依然,痛与破裂在所难免。需要指出的是,潇潇的诗歌是从不化妆的,从命泉里流出的坦诚真挚的情感发生机制,和秉承内心不加掩饰的传达方式、动用生命真气的写作态度遇合,自然就具有了强劲的情绪、思想冲击力,和感人肺腑、启人心智的可能。

不少人将潇潇的诗歌归入浪漫主义序列,我以为什么主义并不重要,诗歌史上更不存在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层比一层优秀的进化论逻辑,后现代主义同样可以平面、浅表化,现实主义和先锋也完全能够同构,评价一个诗人作品的标准关键是看它写得好不好。其实,潇潇很多诗歌属于有难度的写作,不是特别容易解读,其相对私密情绪的意识流淌动,语法的反逻辑和奇幻想象的跳接,象征性意象的间接寄托,和克制锤炼的语言态度,有时把意欲表达的主治内“核”藏得很深,如果用一目十行的急躁的阅读方式难以得其要领。如多次被选录、朗诵的《秋天深处的妹妹》:“在秋天深处的妹妹/心凉了/被语言的黄金灼伤/流放到金枝玉叶上//在气候心脏的妹妹/有一种情怀比季节更深长/被一柄亮剑放逐/在摇晃的火焰上远走他乡”,全诗只有八行,局部清明,每一个句子都素朴干净,明白如话,语义固定,一点也不复杂,但八个句子组合到一块,形成一个自足的结构空间时,它的意蕴却变得朦胧含混起来。秋天是什么?秋天意味着成熟,也意味着腐败和接近死亡,而对于一个成熟的女人这“秋天深处的妹妹”而言,身体内部生理节奏的更替,对于青春不再的逝去时间的敏感,使她“灿烂”的表象背后是冰冷的季节“流放”,心理上繁富的感受远比四季更为深长,远比“伤秋”更为浓重,那是一种亘古的生命悲歌,一种常人心底皆有的隐忧。对该诗任谁都似乎能够把握一种情绪的存在,但“秋天深处的妹妹”和“语言”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被“亮剑”放逐,如何又在“火焰上远走他乡”?读者会觉得读起来舒服上口,节奏鲜活,有种朦胧之美,只是也会有许多缠绕和不解,恐怕谁也无法将其内涵完全彻底地落实,把它说得十分确切到位。也许,这种介于明白与朦胧之间、显露与隐晦之间的不可完全解读性,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对之只要大体上捕捉到一种悲伤的情绪、思想或一点感觉,就算读懂了它的主体,至于其他大可不必一字一句地去凿实,过于这个问题还是施蛰存先生当年说得好,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做到仿佛得知即可。

判断一个诗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是视其有无获得自觉明确的方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潇潇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天性的诗人,超人的悟性、直觉和幻想力,使她最初顺利自然地走进了缪斯之门,若干年里,左冲右突,不懈探索,让苦难测试出了诗歌尊严和光芒。臧棣以为潇潇诗歌所涉及的经验范围相对“狭窄”,郁郁指认潇潇诗歌有种呓语般的“絮叨”,实际上他们看到潇潇诗歌局限的同时,也凸显出了潇潇诗歌的优长。正是在“狭窄”之路上,潇潇把女性的生命、情感及其挫败的“疼痛”感引向了纵深的表现,正是在“絮叨”和克制“絮叨”的过程中,潇潇逐渐摆脱了自白派诗歌的艺术失控和过于强烈的性别色彩,日渐暗合人类深层的经验和情感律动,从而使自己的文本在当下同质化倾向极其严重的诗歌时代,拥有了比较理想的清晰的辨识度,并在诗坛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和尊重。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精神
诗歌不除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拿出精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