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淀湖,一个有温度的湖

2018-11-15 02:25璩存峰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芦苇水面英雄

璩存峰

来到巨淀湖,你会惊讶于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还会有这么一处烟波浩渺的湖泊。站在此岸,望不到彼岸。杜甫的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也适合这里。

此岸与彼岸之间,便是那一望无际、密集丛生的芦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向水而生的芦苇,更是有着其他植物难以匹敌的顽强生命力。初春,尖而硬的芦芽拱开还未完全融化的冻土,急于向这个世界报告春消息。此后,它们便保持着这种战斗的姿势,一直长到人的膝盖高,像竹笋,也像孙犁先生笔下的荷花箭。当它们再往上生长的时候,便试探着长出卷成筒状的苇叶。当苇叶舒展开,它们瘦劲的躯干已长到半人高了,直至高出成人。此后,它们就以这种张扬的姿态迎风而立,在风中自由地摇曳。生命从春夏,怒放到秋季。这个时候,就该长出灰白色的芦花了。芦花有的像稻穗,沉甸甸的,把苇杆坠得向一侧微倾;有的轻飘飘的,就像鸡冠,没有重量,苇杆就依旧直挺挺的:昂扬着,奔放着,把密密的芦苇编织成绿色的世界,花的海洋。

芦花飘飞的时节,我来到了巨淀湖。坐上机帆船,船头犁开绿水,翻出雪白的浪花,向着湖泊深处驶去。不时地,一只只矫健的水鸟从眼前掠过,轻盈的紫燕像是在前面带路,兴奋地上下飞舞,偶尔啄一下水面,旋即向远方飞去。在水晶宫穿行的鱼儿,像是被船儿逼急了,慌不择路,蹦出水面,有的还落到了前舱甲板。野鸭悠闲,在远处像一艘艘小船,游弋在水面。忽然,像是发现了猎物,把头扎向水底,露出雪白的腹部。

听船上的师傅讲,整个水域本来就是苇子的世界,就像一座迷宫,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因为方便游览,才开辟出了现在的水路。此刻,机帆船左拐右突,渐渐地驶入这些较为狭窄的水路。船两边的芦苇,像是列队的士兵,迎风肃立,接受人们的检阅。芦苇赖以生存扎根的土壤,有的突出在水面上,就形成了座座小土丘;有的在水面上若隐若现;更多的应该隐没在了水中,就像海底的冰山。

坐在船舷,风声入耳,我的思绪悠远。我在想,现在的人们来此旅游固然是美事,但是不应该仅仅把它当作一处旅游胜地,更应该把它作为一处革命圣地。

因为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简称八支队)就诞生在这里。在敌强我弱的斗争态势下,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同仇敌忾,依托有利地形,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斗争形式。在太行山脉,山地是开展游击战争的依托;在平原,青纱帐、地道是战士们打击敌人的屏障;在水乡,芦苇荡就成为战士们的宿营、抗击日寇的天然所在。洪湖赤卫队、微山湖上的铁道游击队、沙家浜芦苇荡里的“江抗”部队、活跃在白洋淀的雁翎支队:他们的斗争故事早已经通过电影、京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传唱不衰;韩英,刘洪、王强、芳林嫂,阿庆嫂,小嘎子,这些艺术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同样,八支队对敌斗争的英勇故事以及此后他们转战胶东、挥师鲁南的丰功伟绩,也是彪炳史册。那么,为何他们不如上述英雄连队产生的影响大呢?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这支部队很快就接受了整编:先是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以后又编入八路军115师,开赴了东北战场。二是这支部队的领导马保三在青岛解放后,就离开了军队,到了地方做领导,并于六十年代初逝世。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缺少了影视等艺术作品的大制作、大宣传、大弘扬。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过一本《马保三传奇》,但毕竟彼时的中国已不是人们热爱读书的年代。直至2014年,才由我们潍坊市委统战部、寿光市委协助拍摄了《统战春秋——马保三传奇》(上、下集)。距离英雄抗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

上述猜测,如果英烈泉下有知,可能会批评我了。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可能严重背离了他们当初出生入死、抗敌入侵、保家卫国的初衷。是啊,在那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的日子里,英雄们早已经将个人安危、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心中高扬的旗帜应该是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好在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缅怀英雄的民族。就像杨家将、岳飞、文天祥等这些民族英烈历千年而不朽一样,历史并没有忘记,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些诞生自家乡的人民子弟兵。“牛头镇抗日起义纪念碑”巍然矗立在巨淀湖景区高处,碑座上镌刻着他们的英名和事迹。随着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观念的一些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益发扬光大,人民必将再一次源自内心地迸发出对和平、正义的崇敬与感动,向往与追求!

太阳像一枚巨大的勋章,挂在了纪念碑顶端。西边的天空颜色开始变青,我知道随后是绚丽的晚霞将要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演绎这个星球的地老天荒。夕阳中,我仍能感受到来自湖心深处的巨大力量。

猜你喜欢
芦苇水面英雄
英雄犬
石磨豆腐
芦苇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芦苇
看啊,芦苇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一块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