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代戏剧文学
——兼谈话剧与戏曲的文学史地位

2018-11-15 02:25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极具剧作曹禺

滕 菲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戏剧文学包括话剧和戏剧剧本,但是在悠悠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受到主流与非主流文学趋势的影响,一些主流文学样式常常会挤压非主流文学样式,由此导致一些戏剧文学样式被排挤在文学的边缘,极度地受到忽视,其中国剧在二十世纪的遭遇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现代,不少戏剧学者度戏剧文学有着极大的探究兴趣,甚至将一生都风险在戏剧文学研究上,但是在重视戏剧文学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对表演艺术产生忽视。在这样一种重此失彼的态势下,不少史论家将自己的研究目光逐渐地转移到话剧上来,久而久之,话剧文学成为戏剧史的全部内容。但是,在这种发展情势下,我们还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代戏曲的文学性真的比不上话剧吗?现代戏曲与话剧相比真的没有任何的观赏性吗?由此,在本文中,我主要立足话剧与戏曲的文学史地位,来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代戏剧文学。

一、话剧与戏曲概述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经走过了将近800年的飘摇历史,在其风雨飘摇的发展历史中,其剧种在不断地演变、扩展,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地繁衍、生长。中国传统戏曲创作着重强调形神兼备,尤其是写意,极具抽象性。有的文学家将中国传统戏比作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古典佳人,其曼妙的身姿、低吟的声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中,漫步走来,形成“离形取意”的特色。而较之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后起之秀的话剧是一种舶来品,其来源于西方国家,是西方主要的戏剧品种。伴随着中国几千的大门被打开,话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引入到中国,并在中国肥沃的文学土壤中生根发芽,直至1907年,极具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话剧产生了。话剧在其漫长的发展征程中,其尽管仍保留着西方戏剧的特色,将写实作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下,话剧与戏曲逐步交融,与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正如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和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的焦菊隐先生在谈及话剧与戏曲融合的时候所说道的:“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尤其是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与发展焦菊银先生的“话剧民族化”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沟通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话剧,将戏曲美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话剧创作之中,实现了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由此可以看出,话剧与戏曲在现代戏剧文学发展中并不是相互隔断的,相互独立存在的,他们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发展历史趋势下是相互融合的,倘若将其泾渭分明地割裂开来,则无法实现虚实互补,为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开辟一片艳阳天。

二、重读标尺:独创

正如上文所谈及的,话剧是舶来品,在中国文学土壤生根发芽的时期内,仍是以西方话剧创作为主的,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一大部分话剧创作仍是以西方话剧为主的,尤其是整个二十世纪,我国的大部分剧作家都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可以说是模仿外国做话剧的学徒,在这一时期我们到底从中学到了多少经验,创作出了多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呢?这需要我们打开“独创”的眼睛,与“独创”的眼光来从近百年的琳琅满目,质量层次不齐的剧作中来进行探寻。

这里的独创主要是指在吸收外来文学样式的时候,不能照搬照抄,不直接复制、粘贴别人的,而是在吸收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文学特色纳入其中,在包容之中彰显民族特色。也就是说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先查看一些浩瀚的剧作之中是否存在相似的作品。当代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在谈及戏剧创作的时候说道:“田汉不行,夏衍不行,中国话剧有两人,一人是曹禺,一人是老舍,曹禺在现代,老舍在当代。就这两人来说,曹禺更体现了话剧的本源和经典价值。”故在此我们可以列举曹禺的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来对所谓的独创进行分析。首先,曹禺的《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次数最多的剧作,只要稍微对戏剧有所了解的人,只要一看到某些情节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是因为《雷雨》是曹禺话剧创作早期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曹禺处于学习、借鉴阶段,他在这一时期广泛地阅读欧美剧本,在深受欧美剧本的影响下,曹禺在创作这部处女座品的时候无论是结果还是情节在一定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地将所学习的内容直接迁移其中,欧美剧本的痕迹尤为明显。而随着其话剧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其第二个剧本《日出》则显得极具独创性,甚至可以说是极具奇特性。由于人生经历和人生阅历的影响,一些人在品读该剧作或者观看该话剧表演的时候,在有限的经验下,由于没有活生生的参照其难以深刻地理解陈白露,直到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之后,该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我们大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之中窥见原型。这种超前的创作意识被带入到剧作之中,可以说其极具独创性。

但是在此需要注意一点,文学并不是科学,科学是有唯一答案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存在似是而非的答案,而文学的判断标尺往往带有主观性,没有那么的绝对。那当前一些大火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当期广受关注的时候,其剧本甚至是原版的小说就会受到质疑,抄袭这一字眼涌入我们的眼帘。抄袭明显地将独创的保持过于绝对化了,将独创当做是原创。回归到戏剧方面,关于原创的讨论在戏剧史上还是少之又少的。从我们当前的用于评奖的专业标准来恒定何为原创,古典戏剧中所存在的原创作品可以说是浪里陶沙,少之又少。就拿西方的戏剧作品创作来说,不少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古希腊神话内容,除了古希腊悲剧《波斯人》这一作品之外,可以说无一是原创作品;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的莎士比亚在创作剧作的剧作的时候习惯于重复讲述别人已经讲过的故事,这其实也非原创;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在创作其伟大的剧作《浮士德》的时候,其中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这些剧作大师在进行文学剧作创作的时候仍是以耳熟能详的剧作为基础对其进行重新编制,而且这些剧作在剧作创作飞速发展的今天,仍广受欢迎,甚至被奉为经典之作,而那些被奉为原创的剧作却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为人们所遗忘。当前仍有原创和改版这一纯技术之分的剧作评价当属美国电影奥斯卡,但是其他的世界著名的电影评价却没有将此作为作品判定的标准。纵观我国的现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发展,不少专家、学者大力倡导将“原创”作为评价的标准,戏剧评奖尤甚。这一现象使得我国前半年来习惯于改编,将优秀的内容、形式移植到文学样式之中的做法改变得虎头蛇尾,一些保留了传统剧目的戏剧只能在“原创”标准的驱使下重新寻找新人来进行创作,最终导致“原创”流于形式化,这些形式化的“原创”其实就是伪原创。所谓的伪原创就是指内容、形式所有原创之意,但毫无原创精神。前山西省宣传部长申维辰当属伪原创的代表。

纵观中国的道教和西方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类所有的艺术产品都不是凭空想象产生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由人所创造的,而且其继承发展都是在已有的艺术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改创的。从这一层次,我们可以将原创视为改创,为其赋予一个明确的称呼,即独创。素有巴蜀鬼才之称的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辞赋作家,国家一级编剧魏明伦曾在劝解青年剧作者的时候谈及了三个内容,即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这三个层面从一定程度上严格地界定了何为独创,这与我们所谈及的不在于拘泥于形式和内容的原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魏明伦所创的《巴山秀才》就是一篇极具独创性的好剧目,虽然其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但是却对这些内容进行改创,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甚至是表述上都独具新颖性,来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

三、创作时期的选择

在上文我们明确地提到,剧作创作是以历史或已有的极具思考价值或历史价值的内容为基础的,要想剧作具有独创性,需要在这些基础之上,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其符合当下的实际需求,即在剧作的创作要顺应创造时期的选择,如此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独创性。尽管曹禺发挥其才智创作了《雷雨》,但是他却对该剧作不甚满意,他在写完该作品之后,通读内容,发现整个作品“太像戏”,剧情发展的巧合过于戏剧化。“太像戏”这创作形式主要来源于19世纪欧洲国家广为流传的“佳构剧”,该形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而易卜生的创作深深地影响着曹禺的创作,由此可以推断出,西方国家的创作形式过分地影响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创作。在独创这一尺度的衡量下,我们需要在尽量地摆脱西方国家的戏剧创作模式的影响,在创作初期,尽管不能过分地要求戏剧编创者完全地脱离西方国家的创作模式,但是其在借鉴的基础之上需要将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的纳入其中,这样才能使得所创作的作品极具民族特色,这一创作呼喊得到了“国剧运动”学派的广泛支持。除了在纳入民族特色内容之外,要想所编创的作品极具独创性,还需要在艺术与政治互动下,编制出极具现实性的剧目,如此在客观与现实的融合下,使其剧目具有现实价值。以曹禺的《同安共苦》为例,该作品的创作尽管受到了“反右”的抨击,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话剧,在直面当时社会实际的基础上,敢于揭开共产党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境地,该主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新旧伦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极为常见的,将极具历史性的内容纳入作品创作之中,可以为其作品内容赋予灵与肉,作品具有可读性。在中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戏剧不经意地滑入到了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市场之中,由此在呼吁现实回归戏剧创作的基础上,该需要将政治与市场的发展纳入其中,以此所创作出来的剧目才具有独创性。

总之,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国的戏剧与西方的戏剧难舍难分,在借鉴西方戏剧模式的基础上,仍需要将极具民族性的东西纳入其中,使其本土化,将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来源于西方的话剧结合起来,将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作为创作的背景,如此作品才具有可读性,读起来才能发人深省,给予人深思的机会,这一借鉴与发展正是本文所提出的重点内容——独创。在独创这一标尺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能更好地满足戏剧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极具剧作曹禺
极具科技感的汽车设计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珠藏韫柜
方寸之间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极具创意的微型人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