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信用教育

2018-11-15 05:43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言行信用群体

■王 汀/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庞大,新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青年群体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而这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学生群体。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尚在校园之中、社会经验不足的部分大学生出现违背诚信的言行,在学业、就业过程中违信、失信,而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信用问题又出现新的特点。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矛盾冲突激化,就会导致大学生思想、语言、行为的偏颇乃至失范,这其中大学生群体的诸多违信、失信现象就发生在网络平台,例如高度吸引社会关注的女大学生“裸贷”问题等等。

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不断渗透着意识形态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信用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心灵、情操能够起到陶冶作用的审美教育,这些现象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网络背景下的工作新标准、新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现状。基于此网络信用教育的研究水平提高亟待提高,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工作创新刻不容缓,通过研究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衍生而来的各种网络事物,成为我们创新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进而推进信用教育的切入口和途径。

网络新媒体不断扩散和加强对网民群体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网络的体验过程是一种虚拟的体验过程,大学生群体虽无法改变实际生活,但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虚拟真实”和其他人实现“交互联通”,集视、听、触于一身的新媒体途径带来全新的体验冲击,形成一种网络背景下的体验消费。网络媒体对用户的审美意识具有普遍性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通过与现实世界学业压力、职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因素对比,容易获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自我操控感”和“变相成就感”。

大学生群体受其心智成熟程度、自控能力高低的决定,较容易出现失控状态,沉迷于网络之中。特别是部分大学生对于学习成绩提高产生无力感,对学业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而出现迷茫感,尤其因情感问题而萌生边缘感等,容易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随便行事、肆意言行,而忽略了信用意识,这样的习惯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便出现了违信、失信的言行。

网络媒体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娱乐价值,而大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娱乐需求,即从现实的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的需求,网络与大学生娱乐需求相连接导致大学生群体网络言行的产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作为“外因”对大学生群体发生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即“内因”,才能产生影响,大学生群体由于没有把控尺度,进而出现网络“违信”、“失信”行为的现象,而传统的道理说教对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教育愈感乏力,不进行恰当引导又会适得其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运用网络思维、解剖新媒体,解读大学生群体失信、特别是网络失信这类现象,从网络文化、新媒体角度寻找其中的原因,而不能将原因简单归结为“学生的错”。近距离去观察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思维、理想等,大学生群体的失信、违信等言行受到网络负面影响这一现象。网络新媒体、虚拟真实、网络交互体验等,能极大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审美需求,这就是网络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言行产生影响的外部原因,它与大学生渴求满足内心需求的内在原因相契合,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就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其中部分人的思想还会被网络的“虚拟”所左右,产生不诚信的问题,这是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违信”、“失信”行为的最主要成因。

我们或可理解大学生受网络负面影响出现“违信”、“失信”行为是“事出有因”,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从提升审美教育水平入手,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违信”、“失信”的现象。解决问题的措施包括:网络环境是否健康、积极,网络的消极负面影响大学生学业、就业,教育机关和教育者针对这些负面效应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有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特别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活动;同时,还应当积极打造健康、正面、向上的网络审美教育平台,将大学生审美教育工作和网络新媒体融合起来。一方面需要正视网络新媒体客观上所包含的体验型消费元素,了解学生的审美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更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群体接受审美教育,通过打造审美教育的新媒体,有效推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通过审美教育辅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特别是将审美教育贯穿到大学生信用教育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审美教育具有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言行信用群体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国,快步进入信用社会
语录
信用消费有多爽?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