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策略研究

2018-11-15 05:43赵春宇南京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

■赵春宇/南京工程学院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压力,低迷、偏执、冲动、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一方面面临着应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面对自身的心理建设问题。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内心世界及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及与他人一种良好的心理关系的维持,从而降低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心理问题出现的风险,达成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1]。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能,高校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高校教师自身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工作目标是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有别于普通教育工作者,其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发展压力。

(1)定位高。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从学历方面看普遍较高,除了某些转型时间的不长的地方高校还存在部分遗留问题外,硕士研究生学历已成为高校用人的基本要求,对专任教师基本要求是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校教师普遍的高学历,专业性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速度快,精准度高,凡此种种给人才造成了高校教师很强大的印象。高校教师本身也具有自信度高、个人主观意识强的特点,因此造成了高校教师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强大群体的现象。忽视了高校教师本身经过多年高强度的知识积累沉淀下来的压力,面临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压力,培养和输送高标准合格大学生的压力,来自校方各种考核评估的压力等等。高校教师在强大的外表下,储存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释放。

(2)培养对象层次高。高校教师为社会培养的是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的比较优秀的部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个人兴趣的培养、自我优势的展现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由于都是自身成长环境的佼佼者,自尊心都比较强,挫折承受力很有限。对于高校教师,不但承担着文化课的教授,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能动性的激发,还需要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承受着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行为期待和审视。

(3)流动性大。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呈现出从原来的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型等简单的分类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转型时期的国家指导性意见出台,又掀起了高校综合发展的热潮。地方院校向更高层次院校提升,研究型院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扩展,这种状况带来了人才的大量流动。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增添新进人才,教学创新需要更多层次的师资;对高校教师来讲,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也在情理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人才大量流动的格局。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教师面临的高层次的教育任务,社会给予的高标准要求,自我提升的高强度目标,给予了高校教师持久的心理压力,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一)高校教师面临全方位高压

通过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显示:在所调研的高校教师中,有78.9%的教师觉得现在的生活工作状况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49.2%的高校教师有更换工作的想法;而在调查中有70.3%的高校教师正处于亚健康状态[2]。高校教师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校方和自身。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压力。社会普遍对高校有比较高的期待,高校教师应该是可教书,可育人,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要能指导学生的事业规划。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切诸如成绩不理想、行为不良、或其它极端事件,社会都会将责任归咎于高校教师,这给高校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高校本身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带来的压力。对教师授课量考核,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考核;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考核;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考核等等,使高校教师一直处于紧迫状态,长此以往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再次是来自高校教师自身的压力。高校教师本身在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要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就要不断学习;职称评定要求有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的数量;为接近自我期望,从各方面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以上种种,形成了高校教师的全方位压力。

(二)对高校教师的行政管理过多

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同时也接受着各层管理者的领导。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监督考核名目过多,约束和限制了高校教师的自我能动性。高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专任教师,不但制定了各种培训培养的相关制度,更多方方面面的考核不断出台。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教育好学生,还要应对各种考核,填写各种考核表,参加各项评比,考核成绩不好就会影响到个人发展。二是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极少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考虑,缺乏科学性。机制是考核高校教师的,而制定制度的是行政管理人员。这部分管理人员很少来自教学一线,对高校教师的实际状态,职业需求以及心理预期不可能很好的了解,高校教师对制度不满,却无从改变,只能心生怨气势必会产生大量的负能量。

(三)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制度欠缺

高校教师一向是社会各界认可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高学识,是大众羡慕的高大上职业。但是高校教师面对的各种隐劳动是很多人看不到的,高校教师因过度劳累猝死并不是为人耸听。更有大量因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迷、态度消极,抑郁等现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的各方面压力需要疏导,负能量需要释放。但目前各高校还基本没有开展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建设规划。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保护甚是缺乏,造成高校教师的不幸事件不断发生,给高校教师群体带来了更多心理阴影,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策略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高校工作的最重要的一项。然而在现有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学历提高、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科研成果等,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评估、培养和监控还没有系统地规范到师资队伍建设体制中来。

(一)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一切行为源于对事物的认知。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决定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高校教师由于社会给予他们更高的期望值,对自我的要求也比较高,又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高校中,搞学问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使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产生多疑、急躁、自我否定等现象。近两年,网络爆出多起教师因为压力过大而抑郁,最终走上极端道路的案例,并且事件频率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因此,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早干预。

(二)关注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从目前众多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要求看,主要针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的建设。包括引进人才方面,学历提高,科研,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与其他项目并重,并且应该更细化、更专业。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教师的教学成效息息相关。在心理健康、人格特性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系中,教师通过自我情绪的感知和分析,从自我评价及自我完善中不断发展自己,进一步形成教师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心态,对成功的追求和体验中,把握好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将对成功的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心理激励和感染[3]。健康的心理是保证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保障。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监测到心理健康的引导、培养,要有体系,有目标,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保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工作持续发展。

(三)增加高校教师的自由度,避免不必要的压力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多来源于压力,压力多来源于竞争。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日趋加大。比如,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评定要求越来越高,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有些高校教师面对压力过度紧张,不免急功近利,出现论文抄袭,占用他人科研成果等事件发生。高校在教师培养和职称评定中,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拓展教师的发展路径。可以设置科研、教学、实验等不同评定指标要求,职称评定有各自的通道和标准,待遇平等无贵贱之分,既可以实现人尽其才,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带来的压力。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宏观调控,实施高校教师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的自主设计,学生自主选择所修学科的任课老师。调动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育教学活起来,避免呆板的程序式教学,形成的僵化、枯燥。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同行教师的交流,参加工厂的技术实践,与企业联合设计开发,丰富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内涵,拓宽视野,分散压力。

(四)开展面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

严重职业压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消极情绪的产生和积累,最终导致心理矛盾与失衡。因此高校应构建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引导,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来减轻事物本身对心理造成的压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预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高校出台相关制度,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开展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各高校心理咨询基本都是面向学生,其实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大量需求者。他们也许已经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一方面觉得还没有到需要就医的程度,另一方面又找不到相关咨询的渠道,高校应该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问题出台相关制度,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蕴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既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等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也全程贯穿不用流派心理健康维护和咨询技巧的实践操作[5]。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决定了咨询服务的有效性。

(2)采取网络咨询和面谈两种方式相结合。心理健康和精神类问题都是社会敏感话题,各种媒体的报道,使得人人谈起相关话题都有避之不及的感觉。高校教师作为高知群体,由于碍于面子,即使发现心理问题,也可能自我封锁,回避,没有勇气公开寻求咨询帮助。因此,设立网络咨询很有必要。对于高校教师开展的网络咨询,为了有效保护隐私,仅局限于校园网内网环境,高校教师通过账号登录系统,可以采用实名或隐藏账号方式开展咨询。当寻求咨询者能够坦然面对或者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面谈咨询了。从咨询效果来看,面谈咨询更快捷更有效。两种方式的结合,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不同人群需要,使咨询工作能工让更多有需要的高校教师受益。

(3)建立自查自测系统。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通过自查、自纠、自我调整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自查系统也可以成为是否需要寻求帮助的依据。自查系统可以利用世界上最著名的的心理测试量表之一SСL-90自评量表为主体,附以与高校教师相关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等自测指标,并结合高校教师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设计,方式以简单明了为主,具易操作性。系统自测结果评价,要区别于社会自测系统,针对高校教师群体,语言避免过于尖刻,提出的处理建议要更容易接受。

(4)联合其他高校和社会医疗机构,形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体系。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大工程,单凭高校自身力量是很有限的,并且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比较广,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入和广泛,因此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医疗机构建立立体式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体系非常必要。各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建立相互交流平台,实行互联互助。可以聘请医疗机构专家作为校外咨询援助,也可以把专家请进高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建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