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研究

2018-11-15 04:48孔乐佳卢宏伟徐景伟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考核考试创新能力

■孔乐佳 卢宏伟 徐景伟/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前言

白春礼:中国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不仅要依靠现在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也要依靠下一代、下两代科学家、企业家。未来,是他们以中国科学家、企业家的身份站在世界创新的舞台上。失去这一两代人,中国将会失去未来[1]。创新人才被世界各国视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首要目标,高等院校如何探索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和方法将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和使命。

一些研究认为课程考核应该从内容、方式、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人才成长的课程考核模式[2]。一些研究提出要参考国外大学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考核知识为目的的考试观,建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考试观[3]。一些研究通过实践和跟踪调查提出了新的考试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例如课程考试内容为“由每个学生自己设计出一套试卷,并给出标准答案”,研究认为出试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4]。

基于创新能力的主体是人,本文认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改革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离开这个研究对象的考试改革都不会有良好效果,这是解决“考什么”和“如何考”是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高校考试体系的关键。

二、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考核应该“考什么”

(一)人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5]”目前对人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已有很多理论研究成果,分别从哲学角度,社会历史、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人的创新能力进行解码试图找到通往创新能力的钥匙。

从哲学角度,人的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理性升华的指导下,运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实践化技能[6]。从创新的哲学理解可知,创新能力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理性升华和实践化技能。人的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升华,是思维的跃迁,是不受传统束缚的蹊径式思维跃迁。但理性升华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对已有思维和知识进行综合加工,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理念、经验作为前提。实践化技能是创新能力的落脚点,光有思维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的创新都是空想。现代神经生理科学揭示了人的创新能力的运作机制:左右脑的分工与合作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7],右脑决定直觉和顿悟,具有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而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和推理,依据现有知识和理论使得这些模糊的感觉清晰化和逻辑化。左右脑的这种协同关系是创造力的真正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就象神经网络一样互相连结,当某人突然有了新主意,这意味着他已成功地从个人知识网的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创新性的观念意味着以前没有连结的两个点现在联通了[8]。

总结各学科对人的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人的创新能力可总结为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知识,二是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思维。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对提高创新能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只有掌握与创新对象有关的科学知识,包括各种边缘学科知识,尽量拓展知识面,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例如:在牛顿发明万有引力理论之前,胡克也发现物质之间存在引力,但由于胡可数学知识不足所以与这个著名的理论失之交臂,可以拓展知识面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性是“突破”,突破常规思维、习惯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通过选择重组,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实践能力,即指动手能力,是将理论、想法、灵感付诸实现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因素,没有实践能力不能成功实施的创新思维没有意义。

(二)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考核的考核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课程考试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端之一是考试内容过分注重对知识的考核。仅以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考核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进而作为升学、评奖评优、提拔的依据,更是不利于人才发展的不良因素,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危害很大。作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试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必须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故而必须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考核纳入到与知识考核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考试也必须立足于人的创新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

知识的考核,一是考核知识的记忆,二是考核对知识的理解。我国高校对知识考核做的很成熟,在此不再赘述。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改进的一点是:创新人才要求知识面宽旷,所以在知识考试时应注意避免仅仅是教学内容再现式的卷面考试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增加对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面的考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应依据实践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实践能力在心理学界称为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9]。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等将应用学习能力分为五类,即问题解决、交流工具和技巧、信息工具和技巧、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技巧、与他人共同工作的工具和技巧[10]。国内一些学者将实践能力可划分为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景实践能力因素[11]。一些学者把“实践能力分为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12]”一些学者将实践能力分为交流沟通能力、项目完成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三个类别[13]。本文认为实践能力的重点在“实现”,是从知识、创新思维落实到成果或结果的中间过程能力,可将实践能力的考试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是指人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包括体能、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具体性的特征,不同专业人才所需要专业实践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医生的临床手术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软件工程师的编程能力、机械工程师的操作机床能力、绘图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是指面对一个具体现实问题时综合运用人的各项实践能力以解决该现实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抽象性,难以量化,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国内外专家常以思维能力的大小来判断个体的创新能力,例如威廉斯的创造力倾向测验、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量量表都是直接对人的创新思维本身进行评价。因为创新思维如果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而不落实在实践、成果中,是空的、无价值的,所以对创新思维的评价仅落脚在思维的测量上是不够的,应该以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一些研究从创造性观察力、原创能力、原创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四个方面作为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14]。本文分别从理论创新成就、实践创新成就两个方面对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测量。

三、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考核应该“如何考”

“如何考”是问题的另一重要方面,即指考试方法。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高校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内容的性质采用不同形式的考试方法。

知识具有相对固定和不变性,适宜采用考卷、题库等统一的考试方式。但这一经典考核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朝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改革,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对基础类课程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英国高校由声誉卓著且高度独立的民间或民间机构直接负责课程考试。

实践能力考试在一些学科已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例如医学的临床实践能力考试体系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一种在模拟临床真实环境下考核与评价临床实践能力的方法。根据实践能力的考试内容的三个层次的特性,实践能力考试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专业实践能力考试是考察学生运用某一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试适宜采用形成性评价,综合实践能力考试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各类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故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试适宜采用终结性评价,这一终结性评价的考试介入时间一般在学生学习了多门专业课程以后。

创新思维考试方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开放性是指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因创新思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想法,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言之有理、有创新、有亮点都应该给分,甚至给高分。灵活性是指考试手段可采用大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程实践等课内考试方式,可以采用参加创新比赛、撰写发表论文、发明专利等课外成果作为评价依据。

四、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从“考什么”和“如何考”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考试改革,从理论上构建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高校考试改革的基本框架,研究还有待于从理论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有待于从实践上验证效果。

[1]白春礼.创新让更多人实现梦想[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4(14).

[2]钟英.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考核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

[3]徐双荣.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

[4]刘素一.大学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5]爱因斯坦,等.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66.

[6]师英杰.人的创新能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7]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牛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0(1).

[9]R.J.斯滕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匹茨堡大学.美国小学、初中、高中学科能力表现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5.

[1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2).

[12]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3]杨宝山.实践能力评价的现状、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2(10).

[14]周渝慧.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教育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考核考试创新能力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