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项目引领下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2018-11-15 04:48刘梦飞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本科生三农经济学

■国 亮 刘梦飞/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亦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努力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

国外高校较早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旨在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这一计划的实施为促进美国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开创了先河。在国内,1995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 SRT)计划”,并将其列入学校发展的“九五”规划,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2012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提升到国家层面。笔者所在的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地处西部的省属重点高校,我校从2012年首次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三年,获批省级大创项目116项,国家级项目72项,已有1462名在校生从中获得了科研锻炼,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2篇。可见,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已取得共识,并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性是重视理论分析,非常需要科研训练。因此,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二、以三农项目为引领培养科研能力的可行性

基于对经济学科自身特性、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我院经济学专业定位三方面存在着一定矛盾和落差,“三农项目”的自身优势为弥补落差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一)经济学专业学科特性——重视理论分析

经济学本质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社会现象。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因此,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性就决定了经济学专业非常重视理论分析,经济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经济理论,掌握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强调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市场需求复杂多变,新技术层出不穷,产业、行业与企业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重组。这从根本上导致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任务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取代,任务的完成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多地要依靠员工的自身综合能力。根据对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大型招聘网站的调查以及我校对用人单位的实地走访,发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配合团队目标的高效执行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可从学生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经济学专业自身定位——“接地气”的专业定位

我校从1995年开始招收贸易经济学专业本科生,1998年国家本科专业调整后招收经济学(投资经济方向)本科专业,迄今共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19届,总数超过2100人。在学校“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办学定位的指导下,结合经济学专业的自身情况,我们将经济学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了落实专业培养定位,需要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际对接的实践平台。但现有培养模式偏重于实验室的情境模拟,很难描述现实问题的复杂多变。同时各类实践环节内容彼此割裂独立,无法训练学生整体化任务的完成能力,也忽略了能力成长渐进规律。

(四)三农项目自身优势——沟通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三农问题是指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问题。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关注三农问题就可以关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院长期活跃着一支关注三农问题的研究团队,近五年申请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涉农纵向课题。然而,课题开展需要完成大量实地调研工作,仅依靠教师和部分研究生难以完成。因此,我们就开始探索一种以三农项目作为依托,架起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桥梁,在项目进展的不同任务中,让经济学专业学生加入进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以三农项目为引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社会实践项目化运行

社会实践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环节,如何落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三农项目是我院教师多年关注的科研方向,将三农项目调研工作融入到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三农项目依托下开展社会实践更契合了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受教育、长见识”的目标要求。

以三农项目作为依托,有真实的课题需求,整体的运行方式,较高的学生参与度,较强的专业相关性等几个特点,让学生的社会实践真正有所收获,避免“走过场,走形式”。该模式的运行经验也可以辐射到学年论文、毕业设计和学生竞赛等环节,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提供真实化、整体化、渐进化路径。

(二)多维度实践环节跟进

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本上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逐步增加了科研能力训练的实践环节,形成了金字塔型的能力提升通道。

从时间维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经济专题调研开设在第三、第四学年。学年论文针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大三学习,初步培养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大四的毕业论文是对科研能力的综合检验,要求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分析和写作能力。穿插整个大学期间,有各种大学生竞赛,如大创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可对学生科研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并形成金字塔型的科研能力提升通道。

(三)完善的保障措施

首先,要实施规范的组织管理。以三农项目为引领的科研能力模式,通常采用教师动员宣讲,学生报名自愿,考核选优,按片划区,集中培训,分组运行,及时反馈的组织运作模式,规范能力的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行过程质量监控,确保各环节的保质保量完成。

其次,全程培训和辅导。围绕三农项目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人数较多,研究成果和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借助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小组讨论等多样化形式,全程式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与辅导。

第三,有效的经费保障。由于三农项目是受国家支持的纵向科研课题,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支持,为学生的实践调研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经费保障。此外,学校、学院也建立了相关激励和孵化机制,对社会实践、学生竞赛、优秀毕业论文等的奖励力度不断增加,这也为此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因此,以三农项目为引领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解决解决教学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们的科研能力有着较好的实践效果,可供兄弟院校借鉴参考。

[1]赵凯.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中国林业教育,2014,32(05):1~7.

[2]余竹君,张慧.本科生科研能力分层培养模式探索——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0):1~2.

[3]刘晓红.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4(11):126~127.

[4]杨静.加强研究方法指导提高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科类项目指导为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4,22(03):73~77,92.

[5]谷冠鹏,张健英,宋凤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7):119~123.

猜你喜欢
本科生三农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