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语境下的高校档案编研路径研究

2018-11-15 04:48曹逸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编研年鉴部门

■曹逸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更应主动、积极探索文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这一重要职能;而高校档案部门作为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在服务高校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档案的文化传承价值与高校档案部门的文化传承职能

高校档案具有文化传承价值。首先,档案本身具有文化属性,高校的档案记载了一所大学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原始信息,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是一所高校的文化的内涵所在。同时,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即是对文化的再创造,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档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对档案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

目前,国内高校档案部门的工作一般包括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档案编研等。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包括“编研、出版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档案部门不仅仅只是一所学校的档案保管部门,同时也是通过开发利用以及编研其所保管的档案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为高校文化传承提供必要支撑的部门。

二、档案编研与档案“增值”

档案编研是档案部门根据馆(室)藏档案和社会需求,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的一项工作。[1]笔者认为,档案编研是档案“增值”的路径,同时也是其承载的高校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高校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一般是原始记录、第一手材料,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全面性的特点,而广大师生及社会大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更具有实用性、通俗性、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2]例如,高校档案馆(室)一般都保存了该校历年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相关材料,这类材料一般是在特定情况下根据需要提供查询服务。如果能主动开展编研,将学校自成立以来梳各个阶段的本科专业发展相关的档案史料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主线填充其他相关的内容,制作该校的“本科专业发展概览”,以历史画卷、图片专辑展览或小册子等多样形式展现,就可以结合大学的招生开放日、本科专业评估等活动主动开展宣传服务。这种成果的呈现就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某项资料供需要的人群查阅这个功能,而是具有了文化传承的效果。

有学者指出,档案和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3]因此,档案编研实际上是档案的“存史”与“文化传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封存的档案“活”起来,以更丰富的姿态面向大众,只有大众接收了、传播了,档案的价值也就得以呈现和发挥乃至增值,完成它的文化传承使命。

三、文化传承语境下的高校档案编研路径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外的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赋予了高校文化建设新的语境,在这一语境下,如何利用高校档案开展编研工作,如何创造性地转化高校档案资源、创新性地发展高校档案文化,都为高校档案业务人员提供了新的实践课题。

(一)加强编研创意策划,丰富表现形式

高校档案部门在完成基础编研如年鉴、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编等之外,应主动、积极策划具有创新创意的编研主题,一方面可以配合高校的中心工作如教学科研等策划相关主题,另一方面可以在重大活动如校庆、节庆、“国际档案日”宣传等活动中寻找灵感,如开展口述历史现场活动、专题人物展览、专题图片展览(包括声像资料专辑制作)、校史宣传手册,等等。相对传统的档案编研,这一类的编研需要档案业务人员对主题的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等方面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对编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不应只埋头专注于浩瀚的档案资源之中,更应该跳出思维局限,打破部门常规约束,放眼于整所大学甚至大学之外的社会,创新档案编研工作。

(二)深度挖掘档案资源,打造成果精品

档案编研同样需要广度和深度,广度的体现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深度则体现于其内容的丰富性。以高校档案部门编写年鉴为例,传统的年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同小异,每年印刷出版的年鉴往往被束之高阁,实用性和可读性并不强。档案部门在编纂大学年鉴时,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年鉴作为信息密集型工具书的特点,将年鉴打造成一个系列的精品成果,如将年鉴里收录的学校大事记与图片结合起来,收集整理更多的图片单独编成一本年度画册或画报,增强其可读性;亦可学习部分地方城市年鉴的做法,编制其简略便携版,增强其实用性;还可以把年鉴电子版刻制成光盘,方便读者在电脑上阅读;有条件的档案部门甚至可以编写年鉴的英文版,扩大学校的国际交流功能。这一系列成果,都以年鉴为基础核心,丰富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三)整合校外多方资源,搭建研究平台

档案编研需要以档案资源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编研工作也需要“走出去”和“引进来”,即需要整合、利用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档案资源。高校文化并不是单独的个体,正是在紧密相连和相互传播之中,文化得以传承。笔者所在高校为当代著名学者梁宗岱先生晚年时期的教书育人之地,具有丰富的梁宗岱史料档案。学校发起了梁宗岱研究专项编研,鼓励师生进行梁宗岱研究,同时联系国内外研究梁宗岱的学术机构、出版社、专家学者等,调动资源,借助学校丰富的梁宗岱档存史料的优势,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更加开放活跃的研究平台和学术力量,目前已出版了阶段性的编研成果,梁宗岱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理想得以在校内外传承。

(四)拓展宣传渠道,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

档案编研是其承载的高校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传承则需要通过传播,一种是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通过阅读、利用编研成果而自觉地传播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承,另一种则需通过档案部门对编研成果进行宣传。宣传工作并非高校档案部门的主要工作,但是在当下自媒体时代,档案编研宣传其实大有可为。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展览、讲座、媒体专访、新闻发布等形式,开展系列品牌化的活动,并且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与展示,在校内精心打造文化育人平台,拓展宣传渠道,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将文化的传承融于系列宣传活动之中。

档案编研是一项长期的业务实践,目前国内高校档案部门业务人员一般都具备档案编研意识,但是如何变被动的、普通的编研为主动的、创新的编研,还需要档案业务人员从多方面提高认识,加强编研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在文化传承语境下的高校档案编研路径,充分发挥档案及档案部门的“文化传承”功能。

[1]逄通.强化档案编研工作 服务高校文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6(5).

[2]张小兰,冉优卓.高校档案编研的理念、策略与途经分析[J].兰台世界,2015(2).

[3]张照余.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J].档案学研究,2004(5).

猜你喜欢
编研年鉴部门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