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

2018-11-16 06:45洪咏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0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障碍躯体

洪咏梅

(厦门市仙岳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全部疾病当中总体负担占到第1位[1]。本研究总结归纳了我院民政减免病房长期住院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5月我院南区经过整合重新编排成立了三个民政减免病房,患者均为家庭经济困难需要政府救助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治疗。截至2017年12月31日选取142例男性及70例女性,符合ICD-10诊断标准,分别诊断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男性年龄28~79岁,平均(50.57±11.13)年,病程7~51年,平均(28.68±10.45)年,住院日数0.25~37年,平均(9.17±8.18)年;女性年龄21~69岁,平均(47.63±10.82)年,病程2~47年,平均(23.63±10.60)年,住院日数0.17~25年,平均(5.41±4.92)年。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合并的躯体疾病及用药情况进行登记和分析。

2 结 果

2.1 男性躯体疾病发生于精神障碍之后1~49年,平均(22.90±10.22)年,女性躯体疾病发生于精神障碍之后4.5~44年,平均(23.81±10.33)年。

2.2 主要合并的躯体疾病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的关系:见表1。

其中部分患者合并2~3种躯体疾病,男性和女性躯体疾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3 讨 论

本文结果表明,慢性精神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及联用药物增多,合并躯体疾病的概率增高。引起这种变化因为:①慢性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次数越多,治疗越困难,尤其重性精神病大于10%患者疗效不佳,病情长期得不到明显缓解,还要继续服用大剂量的药物,或为了降低不良反应,常需要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愈高,曾有一项美国统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用药5种以下时为4.2%,6~10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0%,20种以上为4.5%[2]。②慢性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和内分泌等方面的改变,当前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或加重原来已存在的代谢问题。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明,一些SGAs可使体质量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成为导致MS的高危因素[3]。③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均减退,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差,药物在药效学或药代动力学方面会发生改变。许多抗精神病药具有脂溶性,老年人脂肪组织占体质量比例较高,易发生药物蓄积。老年精神疾病常与躯体疾病共病,同时精神症状常掩盖疾病,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根据美国“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的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高,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7倍[2]。

表1 主要合并的躯体疾病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的关系

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分析结果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躯体疾病,药物能改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合理用药,促进康复。精神疾病的最佳维持治疗,还应包括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治疗可以改变与复发相关的环境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加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率,增加社会主人翁感,减少病耻感。

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病患者作为很特别的群体,其生活、婚恋、工作以及自身状态的特殊性都受到影响,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个方面,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体质量增加、运动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构成负面的影响[3]。因此,治疗精神症状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阴性症状发生,但是仅仅依靠药物治疗的力量是不能够完全防止精神残疾的出现,精神病不同于躯体疾病,在恢复期不需要充分的体力休养,即使久治不愈的患者,也可以在病情相对平稳的阶段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必要的生活和社会保证,减少疾病复发率,尽量使用最小药物维持治疗量,减少躯体疾病发生率,才能把精神残疾对社会、家庭和患者所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最小。

精神病院闭锁式的管理,会加重社会性退缩,心理社会康复在住院条件下应予以重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认真训练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行为技能,最大限度重建独立生活能力。目前我院开展“康复文化周”活动,康复科牵头举办了由精神病患者主导的文艺表演,并邀请其他精神病患者及患者家属、院工作人员一起观看;举行康复者和家属小组服务、大型广场活动、健康知识讲座、家庭聚会、代币超市、陶艺制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稳步扩大家庭康复自助互助联盟。我院与厦门大学社工系合作项目——《精神专科医院院内综合康复服务创新模式》,完成院内康复指导手册和针对不同康复患者提供个性化菜单式服务并做好优秀康复志愿者的激励表彰工作。我院创办了“欣悦园”农场让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参与劳动的快乐,提高生活技能。创办了“圆梦苑”休闲吧,出售手工制作食品,自行研制各种饮品;创办了“车美容”洗车场,面向院内病情稳定的患者及出院后的精神病患者公开招聘,充分培训,给予适当的报酬,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与社会生活,减少社会性退缩,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为参加职业康复项目的康复者立档,做到及时介入、跟进及评估效果,院内工作人员可报名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康复服务。今后还将启动“仙味坊”康复厨房项目,招募有烹饪兴趣和特长的康复员参加培训。逐步壮大康复者服务队伍,在发展院外康复者的同时,挖掘在院病情稳定患者配套的康复。但由于精神病院的环境与正常社区家庭的环境不同,康复期的患者如果长期生活在众多的精神患者之中,也不利于减少精神残疾。社区康复如能规范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及家庭的压力。

精神障碍的高未治率是世界难题,严重精神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还增加住院次数。如何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任重道远,在影响精神障碍结局诸多因素中,家庭照顾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可影响患者的病情预后。同时完善的社区康复中心,更好让患者回归社会,增加工作机会,减轻家庭负担,让患者家人减少后顾之忧,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降低给社会造成的暴力犯罪危害风险。如何摆脱我国精神科住院模式与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的需要不相适应的怪圈,只有发展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才能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率,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4]。厦门市政府提出慢病防治“厦门模式”为平台,探索精神患者管理和康复新模式,发挥医联体优势,与社区实现信息共享,健全精神卫生三级防治网络,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连续的诊疗、康复、护理、管理等医疗服务,加强与公安、综治、残联、民政等部门联动,完善厦门市重性精神疾病监测系统,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随访和摸排工作,完善一站式救治救助服务咨询点功能,为患者提供政策指导和相应的补助办理服务,减轻更多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负担,增进与各区疾控中心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作,完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升精防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广场宣传、义诊、举办讲座、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教,消除社会歧视,倡导心理健康。由我院牵头组建福建省精神医学专科联盟,邀请省内各级各类(包括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和省外友好合作精神专科医疗机构自愿联合构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互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合作、医疗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全面协作,共同探讨新型精神医学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当前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模式应从医院转向社区,为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动员家庭和社区力量,加强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者的包容和接纳,让患者病后能有机会重新工作和生活,减少病耻感,减少疾病复发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躯体疾病发生率,防止精神残疾。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障碍躯体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现在干什么?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策略分析
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