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8-11-16 06:45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0期
关键词:开腹肌瘤出血量

王 辉

(新民市中医院,辽宁 新民 110300)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女性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患者多伴有月经改变、白带增多、腰酸腹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会发生不孕、贫血、妇科炎症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其常用术式有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现为对比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本研究于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选择72例患者作分组研究,具体过程和结果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72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均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1]相吻合,且结合B超检查结果确认肌瘤数目、位置及大小等情况均符合手术的指征,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已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存在子宫内膜癌、宫颈病变、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或伴有肝、肾等严重脏器疾病者。根据患者个人治疗意愿将上述7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6例患者年龄为32~53岁,均龄(42.65±4.13)岁,肌瘤直径3~6 cm,平均直径(4.30±0.92)cm,其中单发性肌瘤22例、多发性肌瘤14例;对照组36例患者年龄34~54岁,均龄(42.83±4.21)岁,肌瘤直径3~6.5 cm,平均直径(4.37±0.89)cm,其中单发性肌瘤23例、多发性肌瘤13例。经对比,两组的基本状况无明显性的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术:行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实施开腹,在患者腹部耻骨上两横指做一长6~8 cm的横切口,对患者腹腔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肌瘤位置、数目及附件情况,确认无异常后在肌瘤突起处纵行切开肌壁,并用组织钳钳夹肌壁切缘,剔除肌瘤。肌瘤剔除后,缝合腹腔,并逐层关腹。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研究组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后。由脐轮上缘处取横向切口,长度为1 cm,应用气腹针穿刺并充入CO2,构建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12~14 mm Hg。随后借助10 mm穿刺套管将腹腔镜镜头置入腹腔,并在左右髂前上棘内2 cm处作2个5 mm孔置入相关手术器械。上述步骤完成后,仔细观察子宫肌瘤位置、数量等,并根据不同部位的肌瘤采取不同的手术剔除方法。①浆膜下肌瘤:在肌瘤蒂部位打结,并用套扎线圈对肌瘤进行套扎。套扎后于结扎线上方约0.5 cm处切下肌瘤,并通过电凝创面止血。②肌壁间肌瘤:在瘤体最突出处附近注射垂体后叶素。然后采用单极电凝和电刀由正中央位置将子宫肌层切开,直至肌瘤包膜层。利用抓钳将肌瘤结剥出,使其与包膜完全分离。上述过程中,出血点均采取电刀电凝止血。肌瘤剥除后,在腹腔镜视野下利用弯针配合可吸收肠线将瘤腔关闭,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然后利用0.9%氯化钠溶液对腹腔进行彻底清洗。创面处注入透明质酸钠,防止粘连。通过旋切器将肌瘤组织剥离。③阔韧带肌瘤:明确输尿管、圆韧带位置,从阔韧带切开到达肌瘤,对肌瘤与周围组织进行分离,直至剥离肌瘤核,之后采取电凝止血,缝合创口(避开输尿管及主要血管)。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连、肠梗阻、性功能障碍)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20.0软件,计数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切口疼痛1例、性功能障碍1例)发生率为5.56%(2/36),对照组并发症(切口感染2例、切口疼痛3例、盆腔粘连1例、性功能障碍2例)发生率为22.22%(8/36)。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χ2=4.181,P=0.041)。

3 讨 论

子宫肌瘤又被称作为子宫纤维瘤或纤维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压力的加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子宫肌瘤的发生主要与患者机体孕激素、雌激素分泌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均可刺激瘤体生长。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其肌瘤大小、个数会逐渐增大或增多,导致患者出现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等症状,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以往子宫肌瘤治疗主要以开腹剔除术为主。传统开腹术操作较简单,手术视野也宽阔,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大或数目较多的子宫肌瘤。但该术式对患者所产生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大,容易造成患者机体出现应激性反应,不利于术后恢复[2]。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及普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得到了广大医患所青睐。腹腔镜下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让患者盆腔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降低盆腔感染概率。同时,腹腔镜能够为术者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视野,可有效降低输尿管及宫旁组织的损伤风险,能够保持患者器官功能的完整性与正常生理功能[3]。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研究组(n=36) 75.58±22.96* 211.26±50.35* 15.61±6.39* 5.12±1.67*对照组(n=36) 96.07±18.18 308.04±67.24 25.23±6.82 7.84±2.55

结合本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均要少于对照组,且该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与赵晓棠[4]的研究结果基本类似。由此可见,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开腹肌瘤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