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人情消费研究

2018-11-16 01:57王珊
消费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情消费

王珊

摘要:人情消费是构成公众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变革,不同时代下人情消费也将产生不同情况,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梳理人情消费内涵、产生原因,总结分析人情消费的特点和功能,进而研究互联网的兴起对人情消费产生的影响,旨在结合时代特点分析人情消费的共性及特性。

关键词:人情消费 互联网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教国家,重视伦理人常,“人情”是中国最常见的人际交往基础,农业社会中国“人情”大多来自于血缘与地缘,加之经济较为落后,人情消费较低,并未引起社会关注,而现今社会,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比重逐步增加,社会经济稳步提升,众多学者分析研究发现,人情消费占正常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人们生活产生深度影响,由此人情消费是否必要,地方习俗是否应该精简的争议渐多,中央“八项规定”更是禁止官员大摆宴席,以杜绝贪腐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情消费也开始随之变化,通讯软件的多样化,保证了人情网的稳定性,支付软件的普及化,提供了人情消费的条件。“红包”开始不只出现在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中,互联网时代解决了人情消费的距离,简化了人情消费的复杂性,同时也扩大人情消费的范围和名目。

一、人情消费的内涵及社会学研究

中国诸多学者对人情消费的概念进行定义,其中,翟学伟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概念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其中“人情”是其核心,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孙春晨指出,“人情”是理解应酬和礼物馈赠,是公众认可的日常交往行为准则,是情面和恩惠。李伟民指出,“人情”包含的意义可分为三种:人之情感;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时与对方进行交换的资源(可以是物化的、有形的,也可以是非物化的、无形的);人与人交往相处所应遵循的规范准则,即人与人相处之道。可见,人情消费定义的关键是“交换”,这种“交换”发生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来源于情感,同时,这种交换又不同于契约式的经济交换,它是遵循人际交往准则,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发生于特定场合的一种隐性交换。

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人情消费对于社会互动的影响。人情消费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由人情消费作为手段,实现维系情感的目的的社会现状研究,探讨人情消费的社会互动规范和方式,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人类学家阎云翔通过对黑龙江省下岬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下岬村人情消费的原则、模式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运行模式,他指出,中国礼物的流动不同于国外,不是单纯的建立于互惠原则之上,不仅仅讲求对等,更重视当地文化环境的导向性,注重关系网的建立,以及人情的传递性。

二是将人情消费与理性选择原则、互惠原则结合,认为人情消费是一种理性行为,研究社会消费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社会影响。赵呈晨,郑欣在经过江苏14个乡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行动理性主要体现在基于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的目的理性及基于平衡性维持的形式理性,其乡土人情消费的目的是达到良好的人际传播效果,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三是主要采取定量研究方法辅助结合定性分析,通过某地区或国家调查资料,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消费数额变化进行横向与纵向研究,分析人情消费原因与影响。李晓青通过国家统计局南充调查队2008年以来百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合个案访谈,他指出,现在农村过度“人情消费”现状,容易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加重农民精神和经济负担。

二、人情消费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形成所形成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念

“情礼”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说西方国家更注重规章制度,那么中国更注重的是“情理”和“礼俗”。“礼尚往来”表达了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的原则,因此,人情消费在民间又被称为“送礼”。人情消费发生场合往往与中国传统的礼俗文化密切相关,“婚丧嫁娶”以及“满月酒”、“乔迁之喜”等民俗重要场合伴随着各种人情消费,这些人情消费往往基于“情”的基础,由亲友、邻里、同窗、战友等等人际关系发展而来。

(二)面子工程与回报原则在人际互动中占据主要影响因素

翟学伟指出,人情的实质正是在关系中对平衡性的维持,它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标准压力下的“要面子”行为,同时也表现在关系结构上的“给面子”行为,维持住个人的面子正是维持住了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讲了人情,而一旦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没有给面子。其人情消费的数额需与个人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匹配,这不仅仅源于人情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也受对方和社会环境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身份地位者的“红包”数额应当大于普通人,当期望落空,可能会产生不良评价,这致使高身份地位者为了匹配个人身份不得不加大支出。可见,“面子”不仅仅来源于个体,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潜在规则的制约。人情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报”。“回报”是人际互动中维持人际关系的运作規则,“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强调“回报”的重要性。人际关系若要保持长久,平衡性至关重要,人情消费虽不同于等价交换,但长期不等值的互动关系,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人情消费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或是进行资源转移和重新配置,那么就要求在互动过程中,达到“回报”的平衡状态。

三、人情消费的特点与功能

人情消费作为一种社会人际交往的常见形式,有着特定的行为标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在社会中虽不能被大众准确说出,但每个人都能轻易辨别人情消费的行为。人情消费产生的社会功能也具有其正功能和负功能两个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人情消费虽在社会中引起热议,但依旧活跃于公众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一)平衡性

平衡性是人情消费最基本的准则,是人情消费的内在要求,其最常见形式是消费数额等同或根据情感深浅、关系亲疏决定等值数额。人情消费数额通常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是社会平均数额,另一方面是人际交往的感情深厚程度或者是否曾经得到过对方的帮助,即是否“欠人情”。费孝通曾指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通常情况下,人们家中会设置“礼账”作为人情消费的参考。除金额外,出席被邀请场合也属于人情消费的一部分,其中交通费、误工费等属于人情消费的潜在消费。

(二)互惠性

人情消费无论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还是进行资源转移和重新配置,都必须让双方都能受益,损害一方利益所达到的人情消费是暂时的、一次性的。而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人情消费,通常能够达到人情储蓄的目的,即使暂时无法产生帮助,但可作为需要时调动性资源进行储备,常作为隐性条件存在。资源转移和重新配置或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和保持是最常见的互惠原则,是人情消费最显著的特征。

(三)延时性

人情消费通常不会是即时的人情往来,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名目之下的一种延时性交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即时性交换往往意味着“银货两讫”,是发生于经济性交换中的行为,在熟人社会的互动中进行,难免显得过于生分,因此,人情消费通常有先后之分,遵循着约定俗成的规则运行,但又不存在明确的借贷关系或者明确的文字契约。

人情消费的正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及资源转移或重新配置。其负功能人情消费中受到更多关注,负功能主要有:1.请客变成了变相敛财的工具。尽管人情礼名目增加,但仍有部分家庭由于人口简单,相对礼俗场合较少,当人情支出不断增加,致使人情消费不再只是既定的礼俗场合,增加各种不必要庆祝场合,以便“收钱”。这样的行为进行恶性循环,加重社会家庭经济负担,助长了奢侈之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感情交往变成利益交换。2.人情消费比重过大,影响居民正常开支,产生挤出效应。每到春夏,法定假日便成为各种人情活动的高峰期,结婚、生子、升学、乔迁各种活动接连不断,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会受到巨大影响,生活质量下降,生活压力上升。当受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很可能产生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

四、互联网对人情消费的影响

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人情消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其中以1949年和1978年两次变动最为突出。1949年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改变了过去的熟人关系运作模式。1978年的改革开放更是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格局与传统的互动模式,缩小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扩大了业缘的影响。现今社会仍旧在1978年变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虽未产生巨大变革,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快速进步,人情消费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一)人情消费的范围扩大,成本增加

传统的人情消费往往是基于血缘、地缘或是业缘关系发生的,这就意味着进行人情往来的双方的生活圈需要产生交集。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通讯工具能够确保人们即使分隔两地、几十年不见面仍旧能够产生联系。这样虽然能保证人情关系的稳定,但也无形中扩大了人情消费的范围。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网上订购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仅仅几分钟省去了过去熬夜排队的烦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便利,使人情消费中交通费的支出大大增加。特别是80、90后,计划生育使得家庭人口简单,同学、熟人开始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感情层面来将,参加对方结婚、生子无可厚非,而随之而来的消费成本就要大大增加。

(二)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多

传统的人情消费名目众多,诸如:结婚、生子、升学、乔迁、寿宴、丧礼等等,这样的人情活动往往需要租借场地大摆宴席,宾客接受邀请按时参加。互联网发展以后,各种支付软件盛行,相隔万里轻轻一点,红包到账。支付的便捷为人情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送红包”不再受到距离、时间的限制,同时又衍生出许多消费名目,如:生日、节日,此类人情消费无需宴席,是以网络为社会互动场域进行的“交换”,数额不必过大,主要表達一种祝福的情感。另一种人情消费的模式不同于直接的现金红包,而是基于网络购物平台预订,填写对方地址完成的“礼物的流动”。这两种方式在传统社会中从未出现,是由互联网兴起而应运而生。

五、总结

人情消费与人们生活交往息息相关,经过众多学者研究,其内涵、原因、特征、功能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界定,而在不同时代,人情消费又有不同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人情消费就出现了传统社会尚未出现过的情况,因此人情消费的研究也应当与时俱进。

2010年初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11年又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链接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严禁婚丧嫁娶等大操大办。政府对官员权力进行紧密监督和制约,杜绝借人情往来收受贿赂行为,让权力行使更加透明化,也让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公众也应当形成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杜绝人情消费物质化、攀比、浪费情况,进行理性消费。

猜你喜欢
人情消费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40年消费流变
人情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