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2018-11-16 01:57孟仁振
消费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产业集群

孟仁振

摘要: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由于非正式联系而形成的非正式网络。这种非正式网络对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溢出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主要是大量的技能型隐性知识,具有隐性知识含量高的特征。因此,产业集群因为集聚而形成的非正式网络对技能型知识的传播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非正式网络、技术技能型人才隐性知识以及干中学模式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非正式网络 技术技能型人才 隐性知识

非正式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网络,顾名思义是一种区别于正式网络的联系沟通网络。非正式网络具有自发性、松散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非正式网络就像有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发挥着功能。非正式网络的形成动力源于各成员间的亲缘、业缘、友缘以及相似兴趣爱好等社会关系的邻近,情感等因素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实际上,产业集群是包含了各种关系网络的综合体。产业集群和非正式网络与技能型知识的传播、积累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技能型知识具有隐性程度高的显著特征

基于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知识根据其可以编码的程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可分作心智类隐性知识和动作类隐性知识等。技术技能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实践,包括了在技术技能发展和革新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诀窍和绝活等。这类知识往往只有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方能显现,难以直接编码和难以高度显性化,属于一类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技术技能型隐性知识。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这些隐性知识是技术技能人才及其所处企业和产业能够生存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隐性知识除了上述的技能型隐性知识之外,還有一种不容忽视的隐性知识。那就是深深嵌入在能工巧匠或者手工匠人们身上那种大师的“气场”。这种“气场”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力量,也就是现在常被提及、炙手可热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或者叫“工匠精神”。有时,这种精神和素养也许就表现为一种不经意的习惯或惯例,但是这源于多少代人的传承、积累和反复的实践。这些素养、精神、情感意或者志品质也就是心智类的隐性知识,已经融入到工匠们的血液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心智类隐性知识比动作类技能型隐性知识的默会程度还要高,需要去“品”、去“悟”和切身体会。

二、“干中学”是技能型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

和显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可以通过课堂式的传授不同,技能型隐性知识的难以编码特征决定了其学习和传播一般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而且,技能型隐性知识具有需要亲身实践和现场操作的特征。例如,关于“如何学会骑自行车”的知识是难以通过书本和课堂来传授的,需要师傅带着徒弟在反复的现场实践中才能掌握。阿罗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创立了“干中学,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国家层面的技术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干中学”与教育、培训等一样,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在技能型人才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可以通过“干中学”的形式和面对面、手把手式的示范和模仿,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学习以及经验的积累。在“干中学”的过程中,学徒们除了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外,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等心智类隐性知识的纵向传承。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实践中都非常重视“干中学”的技能传授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都强调了现场环境下的“干中学”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徒们在企业的真实生产实践中反复实践方能取得真经。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的逻辑起点也是为了给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全真实训环境。当然,现代学徒制作为试点,当前能够覆盖的专业和人数尚不多。国内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而建立起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应该可以作为一种重要补充。在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依托特色专业建立起了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要素的集聚。在园区中,学校通过政策扶持和教师指导,鼓励并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这实际上是“干中学”模式的一种生动实践。当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释放出强大的集聚效应,产生正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以反哺到教学领域。孵化出的新企业成为了实践教学的场地,成为了教学资源。成功的创业者成为了兼职教师。产业要素的集聚又催生了教学要素的集聚和扩大。教学要素和产业要素的相互支撑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干中学”模式。

三、非正式网络是隐性知识学习和创新的关键平台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正是非正式网络中各种联系的非正式性和不经意性使得非正式网络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隐性知识的扩散和溢出具有重要作用。隐性知识自身的隐性特征使得这类知识的扩散和创新需要更多的交流和碰撞。而非正式网络的非正式特征使得其在主体的互动方面更具优势。地理意义上的邻近是非正式网络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在一定范围内,人才集聚的密度和隐性知识溢出和传播的效率以及非正式网络功能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例的。而产业集群的集聚特征正是符合了这一需求。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聚使得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聚集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人才的空间密度提高了他们接触和交流的几率,给“干中学”创造了条件。一次朋友聚会或者几个友人凑在一起喝咖啡等非正式的交流都可能给新的技术技能创新提供机遇。因为产业集群中人才的专业面向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决定了他们交流沟通的话题可能也聚焦在某一专业领域。这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产生。目前,许多高校在校园内开设了“咖啡屋”等交流场所,实际上都是给非正式网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同时,非正式网络功能得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的根植性。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中各主体间具有地域文化、产业文化、技能文化的相似性。与正式网络中的经济契约关系所不同的是,非正式网络在文化相似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社会信任关系。基于这种信任关系,减少了隐性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障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传播的路径将更为顺畅。在人际高度信任基础上,技能等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和担忧将有所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技能型隐性知识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由此可见,作为隐性程度很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隐性知识包含了技能和素养两类。无论是哪一种隐性知识,高度依赖实践的“干中学”模式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基于产业集群非正式关系网络而形成的高密度的接触频率、顺畅的沟通机制和人和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对于技术技能型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发挥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技能学习者而言,应该重视拜师学艺的重要性,特别是要重视体现在师傅身上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人格魅力;要重视实践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多动手,多操作,多领悟,只有手脑并用,方能成为技能大师;要重视各种非正式交流对于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过程中的作用,多参加各种沙龙,多与别人切磋技艺。对于高校层面而言,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应该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规模和密度,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应该进一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应该进一步给非正式网络的形成提供外部物质支持。作为产业集聚区而言,应该重视挖掘和发扬本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产业文化和技能文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因为这是集群和区域内隐性知识产生的文化土壤。和企业的跨地区迁徙所不同的是,这些文化内涵是其他区域难以简单复制和迁移的,是本地区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源泉,是区域内隐性知识传播的润滑剂,是隐性知识溢出的催化剂,是区域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产业集群
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地图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