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018-11-16 10:16杜平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杜平

一、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外来文化深入,传统文化“边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接轨多是一种经济接轨,在文化方面,外来文化输入多,中华传统文化输出少,是一种单向的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力量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渗透侵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一些国家以商品消费为途径,以消费认同渗透文化认同,现如,西方标识的物质产品及文化产品,如圣诞节、情人节、比萨饼、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欧美大片、星巴克咖啡、iPhone系列等,逐渐成为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对象。而对于本国传统文化节日、民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英雄、文学大师等却提不起兴趣,也产生不了共鸣。可见,消费文化潜在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價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边缘化”。

2.流行文化冲击,文化追求“类像化”

流行文化依托大众传媒为载体盛行,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使得对象对文化追求“类像化”。何谓“类像化”?即“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当前,娱乐文化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特点吻合,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如一些综艺节目变异成为一种肤浅无内涵、浮躁无人格的粗俗文化。诸如影视业上,“宫斗剧”“穿越剧”曾引来一时收视热潮,其中却包含对历史的曲解、赤裸裸的人性阴暗和对自私的渲染,以“腐朽作品吸引人”。在这些作品中虽不乏体现励志、文化修养等个别案例,但总体而言却过多追逐稍纵即逝的外在形式。然而,却被部分大学生误认为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3.网络文化兴盛,文化内容“异质化”

第三次技术革命在短短几年内推动网络迅速发展并普及。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优越平台和渠道,为新兴文化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同时,这也使得各种文化大量涌入,文化参差不齐,文化内容出现“异质化”,部分甚至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诸如,时下一些流行的不规矩文字表达,“有木有啊”“886”“香菇蓝瘦”“wuli”等网络语泛滥,甚至还被部分学生随意用在规范文上,惯用错别字,造成传统语言文字的失范。同时,在多彩的网络信息海洋里,还不乏一些媒体为一己私利,挖空心思挖掘那些阴暗、低俗的现象。诸如“娶亲炫富”“捐卵挣钱”等还能夺得头版并引起热议。近期网上流行的“抖音”“嘟嘟嘴”等占据大学生的“朋友圈”,引导着文化内容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年轻人的偏好也奇特地由“审美”变为“逐臭”转向。于是,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极易让人陷入低俗、媚俗的怪圈。

二、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而紧迫。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梦教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阐述中国梦时,说到“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从中国梦认同上看,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中国梦深深植根于我国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中,其形成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复兴的基本精神动力之源,来自于华夏文明带给国人们的强烈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从中国梦所包含的理念和内容看,中国梦教育强调的舍生取义、精忠报国、自强不息、植根群众、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等诸多理念诉求和价值取向,都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衡量综合国力,硬实力和软实力都非常重要,硬实力支撑软实力,软实力辅助硬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日益成为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而,任何创造离不开老本,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诸多理念,跨越时代至今深深影响国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理应扎实接受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作用。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养分

正如前面所述,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和思想,交流、交融、交织、交锋,社会思想观念也越发的活跃。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意识自主,价值追求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看,实则为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强调做人做事均以“向善”为核心,重视道德教化,以真、善、美为价值旨归,它的核心思想诸如“刚正不阿的气节、内省修身的自我观照、厚德载物的情怀、贵和持中的和谐”等,都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道德理念。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现代道德精神体系,引导大学生崇尚礼仪、宽宏博大、乐善好施等,成为一个在情感、毅力、意志、信念上健康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如火如荼,但是许多还仅仅停留在背几段经文或搞几个传统文化节目的形式上。“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三个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瓶颈问题,也是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问题。

1.从认识上回答“为什么教”的问题

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过去传统文化没能产生现代化,在当下开放型社会中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这些问题都是要回答“为什么教”的问题,需要说清楚其开展的依据和现实价值。

首先,要在认识上知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何种逻辑关系。现代文化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与近代以来多种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经过一百多年以来与外来文化的多次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不断地继承、转换和创新中,逐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元素,两者相互联系。其次,要明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的重要作用。泱泱华夏,古代科学有四大发明,文学有唐诗宋词,艺术有琴棋书画,伦理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博大的民族智慧正塑造着社会规则、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而实现现代化依然必须保持这种民族特性。最后,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传统文化是超越时空的社会意识、社会适应和社会责任,揭示如何做人做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思想和智慧。大学生如果真正理解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就会更自觉地吃苦耐劳;如果真正理解了儒家说的“仁、义、礼、智、信”就会更好地与人相处等。

2.从内容上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当代大学生不像古代那样只是学习传统文化,还需要学习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学习众多学科知识、生活技能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而这个纲领和重点就是要落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上。目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多样,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也是点到为止,但是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多样,基本要突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爱国精神。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利益至上,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作为个人的追求目标要作为核心内容。二是,进取精神。强调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三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共同品质。四是,和谐精神。注重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礼仪精神。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六是,治理精神。中国具有两千多年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治理大国的经验。

3.從方式上回答“如何教”的问题

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也紧密联系,只有在适当时间、适当情境中正确地使用教育方式,才能使教育内容得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综合性的教育,因而,在庞大的教学内容上,要采取不同于一般的方式。

为增强传统文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在高校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对待传统文化教育,要能开发选择合适内容形成校本教材,纳入学校教学科目。二是,可依据传统文化节日和庆典,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节日文化碰撞下,如若中华传统节日活动依然一成不变,便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与时俱进增加传统节日快乐元素是激发大学生兴趣和迎合大学生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的关键。三是,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诵读并定期召开传统文化经典读书分享会。

四、结语

总之,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能针对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相关政策措施,让“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具有政策依据和法理依据,使得大学生驾驭传统文化,能够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2013-03-01.

[2]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 28/c_119982831.htm.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