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养研究

2018-11-16 10:16孙黎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舆情法治法律

孙黎

所谓法治,就是法律作为国家治理中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人、任何组织必须严格遵守。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任务。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刻不容缓

当代大学生虽然从小接受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仍存在法治意识薄弱、日常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1.大学生对法律了解不多、信仰不够

有学者对600名大学生做的调查显示,仅有7.5%的学生阅读过我国现行宪法条文,能准确地说出完全刑事责任年龄的只占10.8%,选择“信仰法律,自愿服从良法统治”的学生则接近于零。

2.大学生日常行为不够规范

如今考试作弊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论文抄袭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伪造家庭困难,骗取奖助学金等新闻频频出现。找工作时,部分大学生在简历上动手脚。找到工作后,又有人拖欠助学贷款。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相较于其他贷款品种,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是最高的。西南某省的数据显示,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达24%。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大学生重大刑事案件屡屡发生,如药家鑫案、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川师大学生杀人案等。

3.很少有大学生用法律来保护自身权利

调查显示,只有46.7%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81.7%的学生认为不熟悉相关规定是他们维权的最大困难。近年频繁发生的电信诈骗、网络贷款等使部分大学生付出了惨重代价。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对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其法治意识势在必行。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影响

随着网络的出现,社会舆情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所谓网络舆情,是作为主体的民众以网络为载体反映现实社会这一客体的动态过程,是个人以及公众关于公共事务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一方面,现在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网络舆情使一些法律热点话题得以快速、广泛地进入大学生视野,成为普法教育的良好契机。

另一方面,网络上鱼龙混杂的舆论又会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理性思考,从而导向单一的情感化诉求。笔者发现,大学生在讨论一些重大刑事案件时,往往持有杀人偿命,或者“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简单、极端的观点。在药家鑫案的审理过程中,由于当事律师伪造了药家鑫的“军二代”背景,导致网络上喊杀声一片。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认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当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被宣判死刑后,又有很多大学生受到舆论影响认为可以“饶他一命”。

此外,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支持对人贩子一律判死刑”等文章,面对恶性案件喊出“诛九族”等口号的现象都是大学生严重缺乏法治意识的表现。

一些网络言论会使大学生的部分违法行为“合理化”。例如,网络上经常会出现调侃作弊的“段子”,甚至宣传各种高超的作弊手段,使大学生认为作弊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能严肃对待此问题。又如受到网络言论的号召,部分人对部分案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等。

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舆情,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议题。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

1.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多是通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这门课来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认同。但有学者指出,仅有23.32%的学生表示该门课程明显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意引入网络热点话题进行案例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法律思维,使学生懂得“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和讲法理”。

慕课、微课等也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媒介。慕课可由法学专业教师来负责,达到知识共享。微课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

2.营造法治校园文化

学校可请专业人士打造校级法治教育网络平台。此平台可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传播法律知识。也可针对受众,打造专门化、阶梯化版块。还可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资源,并设置讨论板块,促进相互交流。定期的法治讲座、校园文化周、法律竞赛、模拟法庭等,也是让学生感受“法在身边”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学校需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并确保制度内容的落实,做到依法治校,成为自觉践行法治的表率。

3.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受传统文化中“人治”“重礼轻法”等思想的影响,我国民众和官员普遍缺乏法治观念。常有“以权压法”的现象发生,严重损害了法律权威。调查显示,仅有13.2%的大学生对国家机关持信任态度。改良社会风气,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经之路。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①科学立法,使法律能客观、全面反映人民意志,并形成完备规范的法律体系。②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③公正司法,在司法部门行使职权时,不应当受到任何个人或组织,用权力、社会舆论等形式带来的干扰。④全民守法,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针对大学生,还应该从小抓起,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相信,通过教学、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引导,一定会使网络舆情更加有利于培养大学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使当代大学生做到懂法、遵法、守法,并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歐海燕.论我国大学生法治价值观养成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

[2]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5-56.

[4]陈 婷.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6.

[5]姜仕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青年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1).

猜你喜欢
舆情法治法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