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冬小麦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研究

2018-11-16 12:31李晓航马华平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冬小麦哲学

李晓航 马华平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冬小麦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总结其指导方向、科学理论以及相关技术,结合目前实际过程和市场需求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冬小麦农业生产的理念更新,提升冬小麦育种技术、栽培措施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现代冬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以及加大配套措施的推广效率和提高市场价值等方面探索出相似地区的冬小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关键词:冬小麦;农业生产;哲学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03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玉米、水稻、小麦。其中小麦的共产量和种植面积分别占粮食作物的21.3%和25.1%,小麦总产量的90.5%和种植面积的86.9%都是冬小麦[1,2]。伴随着我国冬小麦从育种到产品加工各个环节的各项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而且品质优良的粮食产品,然而这其中也伴随着很多生态危机,逐步影响人类的粮食生产活动,例如遗传背景狭窄化,遺传物质多样性降低和抗逆稳定性差都出现在现代的冬小麦品种的范围内,麦田病虫药害抗药性,小麦加工产品的安全等相关问题。环境资源的退化对我国冬小麦的生产由过去对量的需求逐步向高效、低耗、绿色、健康方面发展。河南省北部地区是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域,其地理位置,温度、光照、水分等自然生态条件都有利于冬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然而该地区经济水平逐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的影响下,冬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冬小麦需求量和品质的要求则逐年提升。因此,为实现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依靠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小麦良种为前提,探索出与良种配套的简约化的冬小麦栽培技术。

系统存在观、系统演化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辨证主义自然观主要包括的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综合地探索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整体与环境、整体与整体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规律,把握住主体的的内、外环境的关系,实现主体高效认知和改造。因此,冬小麦农业生产与周围自然环境友好和谐的发展,两者之间通过自然辩证法系统联系。思想、方法指导价值。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使冬小麦的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机械化、产量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致使环境存在诸多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冬小麦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自然辨证法的指导思想就要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抓住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合理的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促进冬小麦的农业生产和谐发展。

1 小麦农业生产中的相关哲学基础

1.1 小麦育种的哲学视点

冬小麦的育种应以市场需求,地域特点,调整种植结构,哲学紧跟冬小麦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对目前遇到的问题和瓶颈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思索,才能成为冬小麦现代化生产中的理论的精髓[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改变目前多以中筋品种为主的冬小麦品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对强筋和弱筋品种的需求,逐步减弱对这些优质品种小麦的进口依赖性超高产育种的创新方向,只有创新育种方向才能最终实现“保稳产、创高产、增效益”的战略目标。扩大目前现有的种质资源,收集国内外新的种质资源、改良和利用现在小麦良种。只有具有良好的基因作为基础,遗传特性才能稳定和广适。冬小麦的一切性状表现都是基因与环境条件的互做引起,适应广泛和抗逆性强才能应对目前气候环境多变引起极端灾害性天气,减少损失,鉴于目前各种病害的频发,品种的抗病性强弱直接影响到产量和品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同时造成其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当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化学肥料只以单纯提高作物产量为目标,然而土壤中其它养分元素无法得到补充,这样收获得到的小麦品质也会降低[4]。

当前育种涉及到的全过程中多以高产品种为主引起小麦品种的多样性丢失,单一化的遗传背景,大规模的病虫害和冬小麦的畸形发育都会在这些条件下高频发生,在目前这种不稳定气候下适应能力明显降低[5]。冬小麦的群体光合效率、生物产量、根系活力都是育种的理论指导方向,正确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育种工作的高效进行,是冬小麦育种的前提基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的现代化的冬小麦育种理论,这些逐步形成的正确理论认识无疑对于人们准确认识和处理冬小麦育种及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1.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栽培种植措施,实现“良种良方”

冬小麦的种植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人对于自然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制约和限制性,人们不能肆意开发。遗传因素、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如果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那么小麦产量和品质势必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弱筋和强筋品种其面粉指标必然下降,不符合企业的收购标准。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维度、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都有较大差异性。前人的一系列研究分析得出,即使是一个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区种植,其产量、品质也差异较大。应该将不同的小麦品种种植在适宜生态区域,以便充分发挥期品质和产量潜力等优质特性的生态区,这是保证冬小麦生产的稳产、高产、品质优良的关键步骤,所以冬小麦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随着人类大规模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一些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土壤、水分本已不适合种植不同特性品质的冬小麦,如果盲目开发种植,这必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而,在当地进行冬小麦品种推广前,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强筋、中筋、弱筋品种所需要的不同外界条件再进行推广种植。

1.3 根据“天地人宇宙系统”的哲理和“天地人物相统一”的思想,制定冬小麦合理的“耕作制度”

冬小麦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通过冬小麦的光合作用,辐射到地面的太阳能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小麦机体内有机化学潜能储存起来,沿着食物链经过农业动物转化为供人类所需的畜禽产品[6],把其中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其它生物产量通过秸秆还田,转换成牲畜饲料,有的甚至经过深加工成为经济价值更高工艺品,是一个有着一系列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生物学综合过程。冬小麦中的干物质,有90%~95%来自空气和阳光,在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的干物质重中,碳占45%,氧占42%,氢占6.5%。而取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氮素营养,只占6.5%。其中氮占1.5%,矿物质(主要是磷钾)占5%[7]。由此可见,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措施,就是根据“天地人宇宙系统”的哲理和“天地人物相统一”的哲学思想,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1.4 强调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思想,冬小麦不仅具有巨大的粮食供给作用,还同时作为冬春时节一种绿色植物对固定沙尘、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空气湿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冬小麦的生长季一般处于自然降水较为稀少的季节,大多数地块都需要进行人工井水灌溉,与该地区水资源紧缺形成矛盾。为此有地区提出政策大面积减少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忽视了在冬季北方地区这个地表覆盖率较高的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不可或缺的生态效益。既要考虑生产效益,也要考虑生态效益,实现冬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效益最优化。生态农业是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农业的主流方向[8],占据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冬小麦农业生产更应该在汲取传统农业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根据科学研究理论指导,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式,遵循持续发展的宗旨“循环、持续、高效”[9,10]。

2 冬小麦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研究实践

2.1 播期播量对新麦23产量形成及其主要性状的影响

随着冬小麦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冬小麦播种时期开始逐步研究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农谚,体现了“适时适地适种”的农学思想。随着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的逐步深入,逐步改变依靠传统经验管理农业生产,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试验数据可得出较为精确的播期播量,形成理论指导大田冬小麦的农业生产活动,以便获得较高的经济系数。发现冬小麦选择适当的时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有利于壮苗形成,为以后的发育出较多分蘖和强壮的根系,以便更多吸收积累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抗性,为后期高产、抗倒提供基础保障[11]。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培育,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矮秆、大穗新品种。为给新麦23高产栽培和大面积的实际生产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新麦23产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以及株高的影响。在播期10月18日(播量180kg/hm2)新麦23的籽粒产量达到最高,但是如果播期延迟则会引起产量逐渐降低,播量的影响则不显著。试验数据经方差分析得出,该试验位于豫北地区,在新麦23的适宜播期10月10—18日之间应该将播种密度控制在180kg/hm2。但是多数农民依旧沿用过取依靠经验播种,从而普遍存在播期过早,播种量过大,不利于新麦23形成壮苗,如若遇低温极易遭受冻害,造成减产更有甚者绝收。新品种的出现就是一个现实,需要理论创新才适应新的实际情况,新的小麦品种继承了以前品种的优势,又具备一些新的良好品质,所以在其配套的栽培措施也要跟上步伐,即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具体的统一,坚持继承和发展。历史主义的态度,历史的实际、历史的过程和历史的继承是理论创新的认识和把握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脱离现实这个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播期、播量对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栽培措施和种植地区的环境生态因子都会直接影响小麦的农艺性状、抗性、产量及品质[12] 。新乡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培育出的新麦28是半冬性、强筋小麦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其增产潜力必备条件。本文实施了新麦28的播期、播量试验,以期为该品种推广提供理论指导,为探讨小麦新品种新麦28的配套栽培技术,在豫北地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根据数据分析的出,播期及播期、播量互作對新麦2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新麦28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播期推迟而降低,而播量对该品种的影响则不显著。该试验处理条件下10月中旬之前播种以150kg/hm2的播量、10月底187.5kg/hm2以有利于发挥新麦28的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有共性有特性,针对品种的特异性调整栽培措施以期实现产量最大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及其与周围其他事物普遍联系着。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区域,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条件协调才能实现小麦的强筋品质,才能满足粮食加工企业对小麦品质的要求,生产出用于不同食品需求的小麦面粉。市场的需求又反过来指导小麦的育种方向和栽培手段的不断更新进步,只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才能实现小麦整个产业链的高效益,提升中国小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3 多效唑处理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针对品种自身存的一些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缺陷,人们通过不断后期的实践试验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巧妙克服其先天存在的问题,而使该品种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实现。新麦26由于其强筋特性稳定,符合粮食加工企业的品质要求,因此受到农民的欢迎,为了克服其后期倒伏现象的发生,可以利用多效唑喷施进行冬小麦防倒。试验发现,在返青至起身期喷施效果最佳,浓度过高会显著降低穗粒数,为此,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喷洒日期和浓度设定都要选择适当,实现小麦最后的高产并且预防倒伏的发生,离不开拔节期水肥控制[1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3 结语

专用小麦由于其用途特殊性,商品性较高,因而对小麦品质要求较高,小麦形成稳定的品质就需要特点环境的要求,即有与之相适应的地域资源才能保证生产出优良的小麦,可见生态区域优势大大推动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行政推动、新科技支持和产业引导等各方面条件的综合促使下,小麦产业的优势区域稳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小麦品质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14]。作为小麦产区之一的豫北平原地区,在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扩大灌溉面积,促进均衡增产;建立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目前农村广泛流传只看重品种而忽视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的思想,相对落后的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是沿用,粗放的耕作方式,肆意加大播量肥水低效利用,这些不利因素都阻碍小麦品种潜力的正常发挥,栽培技术措施的不一致导致即使相同地域种植同一个品种,其产量和品质均差异显著。并且,相关培优的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流程无法大规模推广,这样就无法保证优质专用小麦在空间和时间的品质稳定,从而造成在加工小麦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品质一流且稳定的高品质产品[15]。生态条件、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以及机械运用有机结合,用发展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研究理论克服冬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限制,最终实现豫北地区冬小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林,史尚,王兴,等.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5):49-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0.

[3]孙爽,杨晓光,李克南,等.中国冬小麦需水量时空特征分布[J].农业工程报,2013,29(15):72-82.

[4]杨尚威.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专业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张玉龙.把哲学精神融于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成功之作——读《中国农业现代化重大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2):128.

[6]徐玖平.四川省攀西地区农业资源最优配置与综合开发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2):43-49.

[7]科学网[转载]传统哲学与现代农业——对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总结和概括.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2909-806609.html.

[8]李振岐.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2):5-9.

[9]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财,等.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商榷[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54-57.

[10]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名族大学学报,2001(3):6-18.

[11]王彬龙.陕西关中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3):86-87.

[12]廖祥政,王瑞敏,赵致.栽培措施和生态因子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5(5):11-14.

[13] 赵酒林,李晓航,张露雁,等.多效唑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2):45-46.

[14]张傳辉.豫北地区作为小麦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及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5]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2):245-248.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冬小麦哲学
甘肃冬小麦田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冬小麦和春小麦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