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

2018-11-17 13:58肖金明
山东人大工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党和国家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肖金明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宪法修正案,应当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宪法修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全面依法治国实际和依宪治国实践,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政治民主法治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信”融合宪法自信、中华特色法治格局、中国风格党政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和理解宪法修正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面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构成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若干重大政治论断。比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等等。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在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集中体现为人民是宪法的主体、宪法是人民的权利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宪法思想,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平衡关系的平衡宪法思想,宪法的生命活力在于实践,宪法的权威尊严在于实践,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和执政实践的实践宪法思想,以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高政治愿望和最大宪法共识的复兴宪法思想。宪法修正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

二体相通,重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进一步完善了国体制度,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大宪治举措。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依据宪法序言的其中五个自然段申明党的领导与宪法的关系,而忽略了通过宪法解释确信两者关系的意义。我国宪法总纲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按照列宁学说,工人阶级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实现的,与宪法序言相呼应,中国共产党领导实际上深嵌在现行宪法总纲规定的国体中。应当说,党的领导不仅是一种政治信念和政治原则,还应当将其视为一种国家的根本制度安排。

我国宪法总纲还确立了政体,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此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宪法学的一个基本常识。但从宪法确立的国体政体关系上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能独立、完整地表达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如果说党的领导制度内嵌于国体,第五次修宪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否可以认为,党的领导制度源自国体,属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范畴。重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必须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更加强调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实现国体意义上的党的领导制度与政体意义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构。概言之,将党的领导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完整表达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

三者统一,遵循政治民主法治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道路,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还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道路。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的根本原则,民主是宪法的最高价值追求;经过现行宪法第三次修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入宪,强化了民主与法治的宪法逻辑;经过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入宪,突出了政治与法治统一的中国宪治风格。由此,在宪法规范意义上更加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完整的同在,在宪法总纲中达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政治民主法治道路。在三者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最高的政治,是民主法治的可靠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的民主,是政治与法治结合的根本价值所在;依法治国是最好的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保障。推进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推进最高的政治、最大的民主、最好的法治有机统一,统一到人民意志和利益要求上,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统一到宪法精神和规范要求上。概言之,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法治,必须推进三者有机统一,最终归结到人民意志、党的主张和宪法法律三位一体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正确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就是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既面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加快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就是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改革强调“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的法治思维和宪法精神,治党遵循“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法度必循法治”的制度逻辑和党章意识,全面依法治国强调依宪治国、突出依宪执政,强化党章和宪法精神、原则和规范的共同作用。“四个全面”,应当全面正确理解,协调推进,在十九大党章和宪法修正案基础上推进改革、法治、治党三者有机统一,形成强大的政治和法治力量,协同发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目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体准确把握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宪法修正案阐明了“‘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和未来选择。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并重,到宪法第四次修改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第五次修宪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写进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完整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渐进形成的过程。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和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必须将党的建设贯穿始终,将制度建设融入其中,突出制度文明、法治文明、宪法文明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对其他文明的作用,应当像重视物质文明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应当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政治建设,应当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必须一体准确把握、统筹推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尤其应当强调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丰富和发展宪法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发展,同时必须加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和社会化,创新发展自治与共治并行、德治与法治同行的社会治理体制。

四个自信,“四信”融合汇聚宪法自信

增强“四个自信”,就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尤其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民主法治发展道路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尤其是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尤其是对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机统一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以及对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伟大精神的自信。法是制度的核心、道路的路基、理论的物化和文化的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融为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合在法治自信上,汇聚在宪法自信上。

回顾近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相对自发立宪,到改革开放初期相对自觉修宪,再到现行宪法历经修改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相当自信行宪,宪法的地位作用、权威尊严获得大幅提升,不断维护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自信。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写进宪法,充分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和未来的高度自信。宪法修正案及其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党全民的法治自信和宪法自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形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动力。

三线法治,创新中国特色法治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到全面依法治国,特别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尤其突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并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中,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突出强调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党、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在执政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三条战线上推进法治,明显形成了“党的治理现代化—依规治党—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法治逻辑,逐步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趋势和新常态。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宪法出发,贯彻落实宪法修正案,不仅以宪法规范统御国家权力,更要以宪法精神统率基础制度建设和全面法治实践。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弘扬宪法精神,使宪法精神融入执政组织的章程和社会组织的章程,提升党的章程和社会章程的宪法品格,逐步形成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规章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基础,充分发挥执政党党章在科学治国理政、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章程对宪法实施的重要作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让党的章程产生实效,在社会生活中让社会章程发挥实在作用,形成以执政党章程和社会组织章程实施促进国家宪法实施的氛围和机制,形成党内法治联动国家法治、带动社会法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常态和大格局。

二元并行,深化中国风格党政关系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宪法修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宪法修正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包括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监察委员会入宪,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删去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国务院职能权责调整,规定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等等,都是完善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宪法修正案,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系统化、规范化,以健全完善优化协同高效的党和国家管理体制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法治为重心,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党政关系,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党的领导体系和政府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党政关系一直处在实践探索中。党政关系不是两极化的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问题,不同领域的党政关系存在不同的形态,既有军事领域党国高度一体,又有纪检监察领域党政合署,既有地方层面党委政府的关系,也有在国家机关设立党组的制度等等。党政关系不仅表现为执政组织与行政组织的关系,还体现为执政组织与立法、司法、监察组织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依法执政—党的领导”与“依法行政—政府治理”二元并行的基本关系。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全面领导,以十九大党章和宪法修正案为基本依循,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决策转化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推进党和国家机构编制和职能权责法定化,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纳入由党规国法铺设的全面依法治国轨道,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过程,以重构党政职能体系和优化党政关系为重心,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党和国家治理体系。

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年4月,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世界的问题林林总总,概括起来就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现代化是治理的大势所趋,善治是现代治理的基本目标,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社会治理概莫能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体现了人民意志、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推进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位一体,汇聚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目标。

近七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新政权,立宪建政,形成了一部建政宪法;四十年前,党领导人民走出“文革”走向改革,开创了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由此富起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修宪改革,形成了一部改革宪法;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历史新时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宪复兴,需要一部复兴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宪法—宪治”实践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宪法思想为指南,大规模修改现行宪法,形成新时代复兴宪法,为全面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为根本和更加有效的法治保障。

宪法博大精深,它记载着过去,表达着现在,预示着未来,是一个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高度统一;宪法气势磅礴,它承载着党的信仰,积聚着国家的力量,寄托着人民的希望,是一个社会信仰、力量和希望的集中统一。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宪法修正案,加强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让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党和国家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坚持党的领导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科技看百年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