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才智和汗水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2018-11-17 13:58周满伟
山东人大工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攻坚

□周满伟

2017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脱贫攻坚出路在精准》。评论中说:“脱贫攻坚,新在精准,难在精准,出路也在精准。摸准群众心思,把准各村情况,因地、因村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才能找准脱贫路子……多开动脑筋,以‘绣花’的心态耐住性子、扑下身子,各用各的高招,就能共同奏响脱贫攻坚的交响曲。”该评论的作者,就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选派驻费县费城街道寺湾村第一书记李宗彦。那时他到寺湾村还不到6个月,刚去那一天儿子出生才32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共同担当。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从2012年开始,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连续选派优秀干部到省定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通过扎实的工作实现了帮扶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设施改善、乡风文明,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誉。去年2月,机关选派鲁成岩、刘世忠、宋丽军、李宗彦、宋传超5名同志分别到费县费城街道的西安田村、山后湾村、凤山村、寺湾村、梨花湾村5个省定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今年2月,机关又选派王如奎、刘国敏两名同志分别到莒县峤山镇大石头河南村、库山乡双泉村两个省定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驻村帮扶工作相继开展以来,7名驻村同志在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的关心支持下,把才智和汗水尽情挥洒在这片热土上,抓党建强班子带队伍正风气,积极稳妥用好扶贫资金,竭尽所能争取各项资金,因地制宜做好产业扶贫项目,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帮扶村面貌正发生可喜变化,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党建工作是第一书记的重要使命,抓好党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来到村里,我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抓紧抓实党建,促进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驻费县费城街道西安田村第一书记鲁成岩说。入村以来,他与村党员干部一起,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对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认真学、深入学、反复学,与党员干部座谈交流并上专题党课。“我们还建立了村级党员学习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和发布学习资料,方便党员自学,很受欢迎。去年和今年‘七一’前夕,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沂南县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等,重温入党誓词,大家很受教育。”

作为驻费县费城街道第一书记工作组领队,在5名第一书记入村之初,鲁成岩就按照机关党组“讲政治守规矩干实事树形象带队伍”要求,立即成立了党小组,对大家做了职责分工,健全组织生活,每一至两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研讨,并根据机关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了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发挥党小组前沿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党小组领导脱贫攻坚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想富靠支部,没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把班子搞坚强、内部搞团结、风气搞纯正,村民才会信服、党委才会放心。”驻莒县库山乡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敏刚进村不久就办起了党员夜校,号召党员把党章学起来、党徽戴起来、作用强起来。针对部分村民思想保守、信息闭塞,接受新鲜事物较慢的实际,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了“周边大发展、双泉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并组织党员干部到兰陵、寿光和县里兄弟乡镇学习先进经验。观念一变天地宽。结合双泉村自身实际,党支部制定了“双泉村2018—2020年脱贫攻坚计划”,把发展规模化种桑、科学化养蚕作为村民的发家致富路。

峤山镇是莒县两个国家级贫困乡镇之一。大石头河南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村情复杂,集体无收入,贫困光荣、贫困有理,甚至还存在争当贫困户的怪现象。王如奎今年2月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手把手帮带村党员干部做好联系群众工作,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开展贫困户、低保户精准识别,投资60万元建设了扶贫车间。不到半年,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了。在建国前入党老党员林翠兰家里,她紧紧拉着王如奎的手说:“王书记经常到家里来看我们,给我们干了很多好事啊。”今年“七一”,大石头河南村党支部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党支部,初步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党建工作抓实了,党支部的战斗力提高了,凝聚力、向心力也就增强了。西安田村年内发展预备党员两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后备干部1名,村两委换届时充实一名年轻党员进入支部并担任自然村负责人;山后湾村发展预备党员两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后备干部3名;凤山村两委换届时有两名“85后”年轻干部进入支部,1名“80后”进入村委;寺湾村有1名预备党员转正,发展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两名;梨花湾村有1名预备党员转正,培养1名入党积极分子,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打造了“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极大地增强了班子活力和攻坚能力,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梨花湾村76岁老党员杨德亮,对村里通水、修路、流转土地、发展产业都积极建言献策并义务出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老杨的带领下,村里多名党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一张闪亮明片。

脱贫攻坚核心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山后湾村是费县许家崖水库库区移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48口人,人均耕地0.4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山地种植,贫困发生率高达43%。在跟村党员干部初次见面会上,刘世忠送给每人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杯,并坦露心扉:组织派我来是为大家服务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时刻把“为人民服务”5个字装在心里,大家一起努力,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彻底扭转山后湾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刘世忠选择了把引进项目作为发力点。他动员亲朋好友帮助联系相关企业,既邀请潍坊的制衣企业前来洽谈,又带领村干部到安丘考察,最终与安丘建海鞋帽服装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外贸棉拖加工项目,项目从考察到落地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目前车间运转良好,并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设立了加工点,缝纫机也由当初的24台增加到现在的63台,解决家门口就业120多人。在车间干手工活的75岁王秀花大娘动情地说:“刘书记引来的这个活真是好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大伙一起干活开开心心还挣不少钱,我们这些老婆子真得记刘书记的好。”去年11月,刘世忠和村党支部书记杨德祥受邀走进山东广播电视台,在《第一书记朋友圈》栏目交流了扶贫车间建设管理的经验体会,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受自然条件和环境保护等限制,梨花湾村搞规模化种植养殖几无可能。宋传超带领村干部群众,量体裁衣,牢牢抓住“三变”改革,走出一条适合梨花湾村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变”改革即在梨花湾村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个方面的改革。资源变资产方面,村里通过土地增减挂钩47亩,村集体直接一次性收益89万元,整合优化村集体土地、水塘等资源,放活集体资源经营权,每年收益8万元。资金变股金方面,将省级1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集体股金投入到费县城区现代化厂房,用于出租,按股参与分红,每年收益约10万元。农民变股民方面,持续探索农民变股民模式,将农民个人的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村内扶贫车间或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并参与分红。经过“三变”改革,村集体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3万元跃升至今年的20万元,全村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村集体和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瞄准了就干。在刘国敏看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解决不了发家致富问题。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解决不好,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我们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规划建设一个桑蚕产业园,集植桑、养蚕、采摘、加工、销售等产业环节于一体,实现成型成片连锁发展,聚力打造‘山东省桑蚕第一村’。从现在桑苗长势来看是一个丰收年,秋后即可见到收益。村民们看到了致富希望,干劲儿很足。”刘国敏兴奋地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否则受害的是老百姓。凤山村在选址建设多功能活动室和健身广场时,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少,先期选中的地块多为耕地性质,无法用于建设,一时陷入僵局。有干部群众就建议先找块地建了再说,先斩后奏,反正是公用设施,上级也不会拆除。作为第一书记,宋丽军没有听之任之,而是趁机引导村民提高依法办事意识。他多次同村干部沟通,讲明现在各级正在拆违拆临,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先建后批,否则建成之日即是拆除之时,相关人员也将受纪律处分。在做通村干部工作后,宋丽军又多次通过工作区协调街道土地所、规划办,派员到现场实地察看选址地块,最终明确所选地块为建设用地,确保建设工作不留后患。

只要有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人心齐,泰山移。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入村不久,鲁成岩便组织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先后考察了光伏发电、林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现代高效农业等多个产业项目,大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激发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根据县里统一安排,把6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由街道统筹使用,村每年获得10%的收益。今年将6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也交由街道统筹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年收益率不低于8%。从山东君发集团争取60万元资金,平均分配给工作组的5个帮扶村,用于光伏发电、塑编加工及扩大扶贫车间规模等项目建设。建设电商平台,将村里种植的小米、核桃、山楂等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协调省、市农业科研院所,请来专家教授授课,提高村民核桃、山楂种植管理水平。借力费县重点打造的旅游项目许家崖航空飞行营地,实现乡村旅游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发展……

“刚进村时,两眼一摸黑,啥也不知道,更不要说拿出脱贫思路和两年发展规划,那时候心里真是没底儿。因此,尽快了解村情村貌,了解凤山村贫困原因和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是当务之急,更要动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宋丽军每天骑着电动车来到村里,看望贫困户、走访老党员,对接致富能手、商讨致富路子。很快,“电动车书记”忙碌的身影印在了干部群众的心坎里。“跟着宋书记干,我们有奔头。”村民们坚定地说。说干就干!争取省水利厅农水工程资金支持,去年修了5个蓄水池,今年准备在里山湾水库修饮水净化过滤池,确保村饮用水安全。完成省交通运输厅“村村通”工程,硬化道路2900米,3个自然村“出行难”基本解决。用好山东君发集团资金支持,扩大村编织袋扶贫车间产能。争取省旅发委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支持,对接许家崖航空飞行营地项目,将实现乡村旅游零的突破。

牵牛要牵牛鼻子,扶贫要留金种子。在李宗彦看来,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优秀青年干部就是这样的金种子。在年初支部换届中,31岁的杨涛成为西寺湾村(自然村)党组织负责人。想到要干的项目,想到村里的美好前景,杨涛就恨不得马上干成;可一遇到挫折,听到有的党员群众说自己不行,又要辞职去打工,头两个月里反反复复好几次。那段时间,给杨涛鼓劲打气,稳定思想,成了李宗彦的心事儿。最终,杨涛对村里老党员说:“人家李书记抛家舍业,从省城来到咱这个小山村,给咱修生产路、蓄水池、拦河坝,安装路灯,建起卫生室和综合服务中心。他母亲胳膊摔骨折都没能及时回去。我要不好好干,还有脸见李书记嘛!”态度坚定了,杨涛的工作也越干越好。

“父亲的山,母亲的河,甘美山泉滋养我,山岭薄地是热土,爱山爱水爱生活;最美的山,最亲的河,好山好水好生活,古村振兴党指引,山河同唱幸福歌。”这是大石头河南村党支部书记王如奎创作的《梁甫山小调•唱河南》,唱出了7名驻村同志共同的心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正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追求。望着碧水青山间的这片热土,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这里,生命中亦多了一份担当和牵挂。

猜你喜欢
攻坚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攻坚致胜的根本在于“人”——汉滨区以党建促脱贫的调查
脱贫攻坚在“冲刺”——陕西脱贫攻坚新进展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