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战争(三)

2018-11-17 14:22金一南
当代贵州 2018年47期
关键词:新闻界大阪国民

1980年,CNN开始全天播报新闻的时候,它的用户是170万户。1998年已经是8000万户。600多个国内和国际新闻组织采用它的节目。正是战争之火,使它成为全世界名声最大、收率视最高的新闻巨人。

CNN代表现代新闻界一个残酷的事实:战争使新闻产生巨大魅力。这个魅力使得新闻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不论战争胜败,只要它还在不断地被渲染被报道,那么渲染者报道者就永远是胜利者。

战争先于新闻,战争本身就是最大的新闻。新闻在不厌其烦、详尽描绘战争的时候,同时拔出了一柄双刃剑:一面是推动战争,一面是制止战争。

可以看看日本新闻界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发挥的推动战争的作用。

1931年七八月间发生的万宝山事件和中村震太郎事件,成为日本新闻界开展军国主义煽动的突破口。从7月到8月,日本各报社、出版社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组织各种讲演会、座谈会,开始狂热地宣传“满蒙危机”。

1931年8月28日,《大阪每日新闻》发表题为《军部和国民》的社论:“国民与军队经常互相配合,以完成国防之大任。无论军备多么精良,军人多么勇敢,没有国民的后援,恐怕连弱敌都不能战胜。现在的战争实际上不只是军人的战争。!”

9月8日,《大阪朝日新闻》刊登一条消息:有部队用飞机向城市散发传单,上面写着“觉醒吧,我的国防!我的同胞!”

9月26日,《东京每日新闻》报道:“满洲事变突发后,报社的桌上堆满了从全国寄来的血书和慰问袋。截止到25日,寄来的血书和鼓励信达2万封,其中有的慰问信中,夹着小孩积攒的1元、2元的零用钱及过节用的钱等,共收到现金2千多元,而且肥皂、毛巾、牙膏等慰问品更是难以尽数。”

10月16日,《大阪朝日新闻》报道,朝日新闻社决定“今后社会上的战争捐款、慰问袋等送往战地的请告知本社,明天开始本社将应募者的姓名、住址、金额公布出来”。

在新闻界的推动下,日本战争狂潮愈演愈烈。国民普遍认为,支持战争就是爱国,否则就是日本的敌人。

日本新闻界在完成战争舆论动员之后还不够,鼓动宣传逐渐朝向极端方向发展,由报道对侵略战争的慰问活动转向报道各种极端行为。

《国民新闻》报道:“两名第八师团的士兵因未被选派到满洲而悲愤自杀。大阪一名24岁青年因未被选派出征满洲,从新世界通天阁跳下自杀。”

连不懂事的孩子也被卷入。

11月21日的《京都新闻》报道,12岁、7岁、5岁的一家3兄弟访问陆军部,大哥拿出1元、二哥拿出50钱、小弟拿出20钱捐给军队,使在场的人“大受感动”。还有一位老妇人带着4岁的孙子,拿出存钱盒说:“这是我孙子存的钱,说是送给前线士兵,请收下。”

看到这些宣传效果,谁还能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仅仅是陆军几个师团?谁还能说东条英机等十几个军阀就能承担所有战争罪恶?当日本民族整体踏入误区、其战争狂热像富士山一样喷发出来的时候,日本新闻界对形成其国民举国一致的战争喧嚣,难辞其咎。

再看看1999年3月24日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美国新闻界长期对波黑冲突报道、最终导致克林顿政府采取军事干涉手段介入巴尔干事务的产物。

本来美国人对科索沃知之甚少,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它到底是欧洲一个地名,还是美国某一个加油站的名字。当B-52和B-2轰炸机空袭南联盟成为充斥报纸版面的重大新闻之时,很多美国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轰炸。这时候,新闻媒体担负了扫盲的责任:刊登浅显的文章,明了的地图,南联盟国家在遭受铺天盖地轰炸的时候,美国的报纸和电视铺天盖地的是南联盟的“种族清洗”。新闻媒体对动员舆论进行战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闻界大阪国民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大阪,最不像日本的日本城市
大阪豪放派与东京婉约派
试论新闻媒体在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大阪人,不一样
“国民”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