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本色”的音乐课

2018-11-17 06:06杨晓霞
学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本色歌唱教学音乐

杨晓霞

摘 要:当下的音乐课,由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颇,再加上现代媒体技术的冲击,失去了应有的“本色”。以歌唱教学为例,课堂中没有琴音和歌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空洞的讲解和媒体的演示。音乐教师应当秉持“音乐为本”的理念,努力打造“本色课堂”,这才是对音乐艺术的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本色课堂;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1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97

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我参加了市、县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也有幸参加了省教科文卫工会委员会和省教科所联合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不管是亲身试教,还是聆听专家评课,总让我对自己的课堂和音乐学科的教学产生许多思考。其中,对我触动最深、思考最多的是部分音乐课失去了“本色”,走入了误区,陷入了泥潭。

一、具体表现——歌唱教学课没有琴音和歌声

悠扬的琴声、深情的歌声,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也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音乐课画面。观之现在的音乐课堂,许多教师很少将所要教唱的歌曲完整地进行示范,充斥课堂的则是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学生在歌唱的时候,或清唱,或教师简单地伴唱,跑调走音成为常事,这使得本来充满活力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美感。这自然瞒不过教师的“法耳”,教师试图纠正,却也是一味地语言描述,如: “声音要靠后,感觉是头腔发出来的”“注意音准”等等。由于教师没有形象地示范,没有钢琴伴奏,学生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领会。对于这樣的教学,学生的歌唱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有的只是低水平地重复和无奈迷茫的表情。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创作背景媒体展示,学生一读而过,没有理解的时间;欣赏曲目媒体播放,学生被唯美的背景吸引,视听品鉴成了视觉盛宴。交流感受,要么浮光掠影,要么无话可说。对于惨淡的课堂效果,有的教师也只能以周国平的话来自嘲:“音乐家用天国的语言叙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用人间的语言述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痛苦了,因为俗人根据人间的事情来理解人间的语言,总是误解了诗人。音乐家可以免于此患,反正俗人听不懂天国的语言。”

二、原因分析——教学理念的偏差和媒体技术的冲击

(一)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偏颇

随着音乐课改的普遍展开和深入推进,音乐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些富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铺天盖地地推广开来。这无疑推动了课改的发展,对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因此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是,经过冷静思考,我认为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理念的偏差,弱视甚至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导致音乐课失去了应有的学科特点,就好比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养的提升不但无益,无形中还设置了障碍。

(二)媒体技术对传统课堂的影响冲击

另外,现代媒体技术发展迅猛,音乐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充裕。一些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寻找教学资源、制作精美课件上,而对歌曲的伴奏编配、示范演唱、精确点拨却无心顾及。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琴技不如演奏家,自己的歌声不如歌唱家,与其勉为其难,不如一放了之。有的教师认为课件一旦制作好,上课时点击播放,自己轻松,又能提高欣赏质量,何乐而不为。而利用媒体过多的课堂,往往热闹的表演多,感悟体验少;探究讨论多,技能学习少。其实,学生最想听到的是教师亲口唱出的歌声、亲手弹奏的音乐。因为来自现场的歌声和琴音是最真实的声音,现场营造的氛围、流露的感情最能触动学生的内心。

三、解决办法——立足“音乐为本”、打造“本色课堂”

(一)理念先行,树立“音乐为本”的理念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上述描述是对音乐学科本质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诠释,这为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音乐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以音乐为本”。

如何理解“以音乐为本”呢?从反面看,忽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是“以音乐为本”;没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音乐素养的提升,不是“以音乐为本”;从正面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音乐的审美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用音乐的手段、方法实施教学,用音乐的情感、旋律激励情感,让学生徜徉在音乐美的海洋中。

(二)实践为上,打造回归“本色”的课堂

树立了正确的理念,还需将其有效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没有旋律、节奏、音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等音乐基础知识,缺乏演唱演奏表现手段和创造技能,就不会发觉音乐中的美,就不能体验蕴含的情感,就不会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更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说,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形成基本点的音乐技能是一切审美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其放在首位。

教学中要重视听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体验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歌唱教学如此,欣赏课更应如此。唯有通过聆听、演唱、表演,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是表现的艺术。教师的示范演唱、演奏,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跟唱、试奏,则可以在体验的基础上表现音乐,加深理解,形成情感共鸣。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课理应是艺术的。有了先进的理念作支撑,加上音乐的手段来实践,音乐课一定会回归本色,呈现亮色。

参考文献:

[1] 黄丽萍.从文本细读出发,把握课外资料运用[J].吉林教育,2015(4).

[2] 张曦予.初中音乐课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本色歌唱教学音乐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聆听,让生命如花
《诗经·国风》 中弃妇诗的 “本色” 味道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