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与敬畏

2018-11-18 07:27叶小文
当代贵州 2018年31期
关键词:常怀道德规范自律

无畏与敬畏,在市场经济里,在利益冲突时,在诸多诱惑中,在“糖衣炮弹”前,不妨多思、多言、多循、多行敬畏。

无畏与敬畏,各有其理。

说起无畏,古今中外言之凿凿:“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培根)。“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毛泽东)。“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这些名言莫不掷地有声。

再说敬畏,古今中外语之谆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长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会让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陈毅)。“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邓小平)。这些警语仍然振聋发聩。

无畏与敬畏,各有其用。

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里,说到无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论。君子立于天地间,要效法日月星辰,从不间断地刚健运行。说到敬畏,又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之叹。君子终日勤奋谨慎殚精竭虑。“厉”乃厉鬼,到了晚上还要像见鬼一样警惕小心居安思危啊!

无畏与敬畏,当取者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进步中难免泥沙俱下。一些人理想信念出问题,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信仰的动摇是危险的动摇,信念的迷茫是最大的迷茫,理想的摇摆是根本的摇摆,思想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在信仰的荒漠上,活不了无根的植物,立不起伟大的民族。

今天,我们都浸泡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就需要有一种能够“慎终追远”的自觉和敬畏。“慎终追远”不是“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诱惑甚多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必须积德厚德,开创民德归厚、厚德载物、“厚德载市场经济”的新天地。作为执政党的一名共产党员,尤其要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防止“迷心逐物”“心为物役”。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方能以身作则,以清廉养浩然之气。

信仰者,信,要感恩,要知足;仰,要敬畏,要知止。信仰的普遍确立要靠榜样引领。尤其当老师的要为人师表,当干部的要戒惧敬畏。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信仰的支撑、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都是必需的,但不够,还需要敬畏。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

无畏与敬畏,在市场经济里,在利益冲突时,在诸多诱惑中,在“糖衣炮弹”前,不妨多思、多言、多循、多行敬畏。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就要常具敬畏之戒。

猜你喜欢
常怀道德规范自律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蒋鹏举:常怀报国志 建功在中吴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常怀感恩之心 肩担代表责任
常怀“愧对”之意——怀的是无为而愧的操守良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