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40年40事

2018-11-18 17:23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私营经济企业家经济

1.“五老火锅宴”:邓小平请原工商业者出山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宴请5位原工商业者: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和古耕虞,提出“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重大政策,成为党的统战史和非公经济发展史的一段佳话。

此后,中信、光大、中商、爱建等公司成立;温州出现第一个个体户。

2.为民族资本家“脱帽”“加冕”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开幕词中说,我国的资本家阶级“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创办经济特区:外资经济的由来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由此,中国大陆出现了外资及侨资、港澳台资等。

这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对外开放从四个特区起步,逐步扩大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

4.全国工商联四大:一次历史性盛会

1979年10月10日至22日,全国工商联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和民建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同时举行。邓小平高度评价,这是一次历史性盛会。

5.“必要补充论”提出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6.“7个人还是8个人”的争论

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焦点是:“雇工算不算剥削?”为此,《人民日报》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历时三个月。

这场讨论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的经济学家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算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

1987年1月,中央政治局通过《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提出:个体户可以雇一二个帮手、带三五个学徒。

7.“中关村”现象:涌动第一次下海潮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校,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1984年,柳传志创办联想、段永基创办四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声名鹊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地,涌动着科技人员创办民企的“中关村”现象。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下海潮。

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就中国财富阶层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他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后,他又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9.“温州模式”:闯出一条活路

温州人以“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精神闻名全国,曾经创造多项第一。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被称为“温州模式”。1986年,费孝通在温州调研时提出“温州模式”。

10.“私营经济”入宪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第十一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条文。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

11.《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出台

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提出: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12月经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通过,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十届十八次常委会议第三次修订,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废止。

12.中央颁发15号文件:新时期工商联工作重心转移

1991年7月,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即中央15号文件),对工商联的性质、任务和职能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为工商联重新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商联“一代而亡”的问题。

13.“傻子瓜子”事件引发姓“资”姓“社”讨论

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关广梅的来信,信中称:“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大讨论。“关广梅现象”应运而生。

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质问,“究竟我们要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并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为由,把私营经济与自由化绑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引发了一场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

1991年2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评论,此后连发四篇评论,姓“资”姓“社”再次展开正面交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束这场争论。

14.第二次下海潮:催生“92派”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国家体改委颁布《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党的十四大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年,大批官员、学者辞职下海,此后,这批人被称为“92派”,其中包括: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中国诚信公司董事长毛振华等等。

15.私营企业主登上政治舞台

1993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有23名私营企业主首次当上全国政协委员。

16.刘永好等10位民营企业家发起“光彩事业”

1994年2月底,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4月23日,在七届人大二次常委会闭幕会上,方小文、王力、王命兴、刘永好等10位民营企业家常委向全国民营企业家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光彩事业”由此开启。

17.党的文件确立“基本经济制度”提出“重要组成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中国民生银行成立

1996年,中国民生银行股份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主要大股东包括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张宏伟的东方集团,卢志强的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王玉贵代表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史玉柱等。

19.1997:互联网元年开启

1997年,张朝阳、丁磊、王志东等创办互联网企业。从新经济到互联网+,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在成长。

20.国企改制:催生大批民营企业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国务院决定抓好1000户重点企业,并选择企业进行试点。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坚持“抓大放小”。

21.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崛起

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把苏州、无锡和常州发展乡镇企业的方式概括为“苏南模式”。

22.中组部发文: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

2000年9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

23.私营企业主有了新身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00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再次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4.私营企业主当上全国党代表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蒋锡培当选党代表(据可查资料,蒋锡培以非公代表人士身份登记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

25.“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

26.两个“36条”:为民营经济撑腰鼓劲加油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进一步向民营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开放垄断行业、提供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等。

2010年5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民间投资36条”)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2014年8月中民投创立。

27.中国民企大步走向世界

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始于本世纪初,即2001年8月万向集团收购美国NASDAQ上市公司UAI。之后2010年至2014年,呈现井喷态势。

28.中国民间商会注册登记

2001年9月9日,中国民间商会完成注册登记。全国工商联又称中国民间商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9.国美之争:拷问东家与掌柜的权利与操守

在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百思买家电销售渠道五大巨头的竞争中,2006年7月国美并购永乐及大中,国美胜出;2008年11月黄光裕被调查之后入狱;2010年5月黄光裕陈晓之争,杜鹃提前出狱再造国美神话。

30.16号文:第一份以中央名义下发的工商联工作文件

201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16号文)。

31.全联首发“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11年8月25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召开了“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32.“两个都是论”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都是”、“两个同样”和“三个平等”(两个都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3.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

34.“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

2015年10月17日中国第二个“扶贫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在京举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仪式。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1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35.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4重要讲话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发表题为《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

36.中央出台25号文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出台。这是中央首次以最高规格文件聚焦企业家群体、明确企业家的地位和价值。

37.全联十二大:提出“四会”新战略新要求

2017年11月,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提出,工商联要“坚持政治建会、团结立会、服务兴会、改革强会”。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38.新生力量崛起: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亮相人民大会堂

2017年5月27日,全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报告会上,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宗馥莉等6位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作事迹报告。

39.四大民企担纲“智造中国”大任

2017年11月15日,国家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并发布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40.高法重审张文中案宣判无罪释放

2017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依法再审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其中包括张文中案,顾雏军案,李美兰与陈家荣、许荣华案,前两案由最高院再审。

2018年6月13日至1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巡回法庭大法庭公开开庭审理顾雏军等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

2018年7月5日最高法院公开宣判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案,撤销原审判决,改判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无罪。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猜你喜欢
私营经济企业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话“疫线”企业家
古巴将颁布新规推动私营经济合法发展
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对策分析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经济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2004年六领域放宽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