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沟域经济研究

2018-11-18 19:08褚春阳王飞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褚春阳 王飞

河南省洛阳市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太行,境内山川纵横,沟谷交错,河流众多,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洛阳市大小沟豁、沟岔数十万条,长度1公里以上的沟约1.66万条。基本具备开发条件或可合并开发的沟435处,其中144处正在初步开发建设,101处正在初步规划,190处尚未开发。沟域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沟域几乎涉及所有县(市、区)、60%的乡镇,沟域面积达到市域总面积的21.1%,沟域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丘陵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学教育、养生休闲和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及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且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集聚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是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其主要特征为产业相近,村镇相接,区县相连,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多村镇和多区县共享的巨型产业带,是现代生态型产业的集聚区。

发展特征

2017年5-9月,洛阳市统计局围绕沟域经济进行了问卷调查,着重调查了洛阳市辖区内45条有开发行为的沟域。调查沟域总长度达515.99公里,沟域面积约1220.82平方公里,涉及208个行政村、29.90万人。分析得出沟域经济六点特征:

1.从业人员队伍初具规模

调查显示,沟域经济从业人员队伍已初具规模。2016年末,45条沟域的从业人员总数达到5.14万人,平均每条沟域从业人员为1142人。在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有1.17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2.8%,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有0.71万人,持有各类专业技术证书的人员0.10万人。

2.以企业投资开发为主要形式

目前,洛阳市沟域经济开发主要分为政府统一组织、村民自发进行、企业投资、“公司+农户”共四种形式。45条调查沟域中,以企业投资开发形式开发的有26条,占57.8%;以政府统一组织进行开发的有20条,占44.4%;以“公司+农户”形式开发的有10条,占22.2%;村民自发进行开发的有6条,占比13.3%。

3.产业以混营为主

在45条调查沟域中,沟域产业以混营为主,有39条沟域为多产业经营,有6条沟域属于单产业经营。产业分布数量从高到低分别是旅游服务业、种植业、餐饮住宿业、林业、养殖业、特色种养业以及工业。

4.投入力度增强,收益有所显现

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沟域计划总投入56.42亿元,比2016年实际投入的37.53亿元增加18.89亿元,增长50.3%。与此同时,沟域经济开发成效也有所显现。45条沟域中, 2016年新开发沟域9条,2017年新开发沟域2条,合计占调查沟域的24.4%。虽然由于新开发沟域和重新改造扩建的沟域较多,但2016年沟域经济总收入已经突破18亿元大关。

5.鼓励措施成效凸显

县乡政府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采取了有力的财政鼓励措施。如新安县对沟域特色种植业进行补贴,对油用牡丹种植每年每亩补贴700元,鼓励沟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对沟域内种养业从业人员每年给予2-4次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伊川县高山镇帮助丫口山流域的沟域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举办多期生产技术培训班,促进了沟域种养业发展。三是协同企业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6.发展模式逐渐成型

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模式纷纷破土并逐渐成型。如依托自然景观,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带动特色林果业、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农业等产业的自然风光旅游模式;利用已有的特色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和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主导模式;以国家级景区为龙头,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培训层次,以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景区带动模式;通过创新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文化创意先导模式;依托革命遗址、传统民居和宗教寺庙等人文景观,重点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带动特色林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山区、丘陵农业发展的民俗文化融合模式。

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水平不高

发展沟域经济,规划设计是一个重大问题。调查当中,很多沟域的干部群众反映,缺乏沟域发展规划和发展项目,不知道怎样发展。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相近,对沟域资源深度挖掘不够,沟域产业选择相互模仿,导致沟域开发普遍存在同质性现象。一些沟域开发档次较低,甚至无序开发,极易造成沟域经济发展停滞,在市场波动时遭受损失。

2.资金投入动力不足

沟域开发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开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乡村政府和农民财力有限,导致沟域经济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瓶颈突出。超过70.0%的沟域经营人员表示,缺乏资金是沟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

3.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沟域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农民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文化程度低、市场意识差、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等问题。沟域产业又以特色种养业和旅游餐饮服务业为主,市场化程度高。特色农产品大多保鲜期短,运输途中易受损变质,成本较高,经营难度明显高于一般地区的种养业。旅游服务业普遍存在服务质量标准低、餐饮住宿经营不善以及产业竞争力弱等问题。

4.新型经营模式偏少

调查显示,新型经济要素融入沟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1/3以上的沟域没有开展农事体验、采摘、垂钓和餐饮住宿等新型经营活动。开展电子商务营销活动的20条沟域中,只有新安县樱桃谷的电子商务交易效果良好,效益一般的沟域达到11条。有29条沟域没有采用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工厂化生产和公司化管理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占调查沟域的64.4%。

5.沟域影响力较低

调查表明,82.2%的沟域群众和经营者认为,沟域社会知名度仍然偏低,影响力小、来人较少,沟域还处于默默无闻状态,沟域经济效益提升缓慢。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做好沟域整体规划,是沟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制定沟域发展整体规划。突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产业发展为主的现代沟域产业格局。参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可以考虑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沟域向全社会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沟域经济打造成推动供给侧改革,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2.多措并举强化投入

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理顺财政支持优先次序,重点用于完善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水、林、田、路和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沟域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建议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强化沟域开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沟域建设的政策措施,切实保证投资者长期稳定的产权和经济利益,吸引社会资本以合作、合资和独资等形式进行沟域开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发展对沟域经济有带动力的主导产业。适当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降低民间金融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农民以房屋、土地、林地等财产抵押贷款,集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民间资本参与沟域经济建设,化解沟域经济开发资金不足难题。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沟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人才。培养沟域经济经营人才,一是加强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技能,建立经营自律、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的诚信管理体系,注重发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农民真正成为沟域经济建设的主体。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合作,用待遇和事业吸引专业人才,促进沟域经济建设。三是结合大学生村官制度,遴选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沟域任职,参与沟域经济开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新一代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培育新型主导产业

发展沟域经济应做好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对接,利用洛阳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活、生态环境功能拓展,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限,大力发展农事体验、采摘、垂钓、休闲和旅游等新兴经营活动。农业作为沟域经济的依托产业,是沟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根基。要重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丰富休闲农业产品异质性,重视新奇特优农产品品种引进,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健身和工厂化农业的有效途径。要注重沟域产业文化包装,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兴经营载体,创造有内涵、有特色的沟域新型主导产业,促进沟域经济效益提高。

5.加强宣传推介力度

提升沟域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沟域经济品牌,是发展沟域经济的关键环节。沟域经济的成长壮大,沟域特色产品的社会认知度提升,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推介。要高度重视沟域产业产品的宣传推介,加强沟域经济的营销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沟域经济宣传营销机制,突出各地沟域经济的自然景观、产业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策划与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各类媒体进行持续广泛的宣传,通过举办产品交易会、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加强沟域经济产业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沟域经济吸引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品牌效应,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