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点亮乡村理想生活

2018-11-19 08:28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张秀格韩莉芸
莫愁 2018年31期
关键词:艺术团画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张秀格 韩莉芸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文化,点亮乡村理想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面貌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曾提出明确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响应全国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江苏省各级妇联联动,引导百姓将文化和致富相结合,将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摸索出许多新模式。

作家王小波说:“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所在。”乡村女性正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实现着自己和家庭的理想。本刊记者采访了三位江苏乡村女性,她们通过学习手工艺技能、文化活动创新、艺术作品呈现等不同方式,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完成自我华丽转变,并带领身边人,追求着个人价值感和尊严感的实现,丰富和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

画出美好,未来可期的诗意

“在你身边·妇联改革进行时”媒体环省行之盐城射阳站:在当地妇联的牵头组织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走进射阳陈洋创业街的农民画院,用曾拿锄头的手,拿起画笔,画下她们心中的诗与家园。

整排的楼房,笔直的街道,奔驰的汽车,绿树环绕,蓝天白云,一行白鹤在天空翱翔。一派祥和美好的意境,在葛春芳的笔下,一一呈现。

对40岁的葛春芳来说,一天中最美好的事情,便是赶集收摊后,前往陈洋镇创业街农民画院画画。从盐城盐都中学毕业后,葛春芳就再也没摸过笔了。1999年和丈夫别立军结婚后,葛春芳便和丈夫每天上午去集市上卖百货,生意好的时候,一上午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赶集摆摊,接送女儿上学,偶尔绣点十字绣,像众多农村女性一样,葛春芳曾经以为,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了。

2017年6月23日,射阳遭遇特大龙卷风冰雹袭击,葛春芳一家也没能幸免,搬入位于陈洋创业街附近的安置房。2017年春节,听说创业街成立了一家农民画院,葛春芳很好奇,拉着丈夫就进去了。

风灾后,为帮助受灾群众,射阳经济开发区妇联充分发挥妇女心灵手巧、细腻安静的独特优势,牵头实施农民画创作,来学画画的人,每天不但有50元~80元不等的补助,如果画作被收购,每幅画还有200元~500元的收入。看着一屋子人伏在桌前描描画画,葛春芳觉得人家“真厉害”,抱着试试的心态,她生平第一次拿起了画笔。

父母都是从土里刨食的农民,供她读完初中已实属不易。人到中年,竟然有机会握画笔,葛春芳觉得自己“像做梦一样”。她看着画纸,不知该往何处落笔,“踌躇了好一会儿,才敢画下去。”葛春芳说。

在农民画院老师的指导下,葛春芳从临摹开始学习握笔的姿势、画面的配色……每天上午从集市收摊回来,她就争分夺秒地学画。十天后,她不满足于模仿,开始自己画。“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画下来”,老师的这句话,给了她源源不断的灵感。

楼房、街道、绿树,玉米、辣椒、丹顶鹤……城市的车水马龙与乡村的田园静谧,都成了葛春芳笔下的素材。葛春芳对画画的热爱与日俱增,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画画。“走在路上,就观察路边哪些东西可以入画;吃饭时、睡觉前,脑子里都在构思画面。”葛春芳对画画的热情也感染了女儿别婷婷。在葛春芳的鼓励下,女儿拿起画笔,尝试把身边的所见所闻画下来。

从握起画笔之后,葛春芳没有一天不画画,多幅作品获奖。2018年9月,她和已读大学的女儿的作品同时进入2018年全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选终选。她本人也获得射阳县“十佳乡土女画家”等荣誉称号。

除了带来经济收入,画画带给葛春芳更多的是自信和骄傲。“不断获奖让我在全县都有了名气,让我更加自信,我的家人、邻居和村庄,为我感到骄傲。”画画也改变了葛春芳和村民的相处模式。“原来大家聚在一起,要么打麻将要么聊家常,经常引起纠纷,现在大家闲了就聚在一起画画,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和睦了很多。”葛春芳说,“画画,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对葛春芳而言,最大的幸福便是晚饭后,和女儿一起画画。房间内静得只有画笔落纸的声音,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一诉至笔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是未来可期的诗意。

由妇联负责培训、销售,农民画院出现了不少夫妻画家、母女画家,先后多次参加大型画展,几百幅作品获奖。陈洋农民画在全国叫响,多幅农民画销售到海内外。纵使生活磨难不断,但爱好可以抵御风雨。在采访终了,别立军望着妻子的画,慢悠悠地说:“即使画画不挣钱,不获奖,我也会支持她一直画下去。”这个朴实的男人,看妻子的眼神,是满满的爱与欣赏。

葛春芳的画作

品质传承,引领巧手创富

“在你身边·妇联改革进行时”媒体环省行之盐城亭湖站:慧心坊是集民俗手工制作展示、销售、培训、体验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在这里,通过匠心导师的悉心指导,女能手、女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改变当地农村女性的观念,引领她们巧手创富。

王文华

王文华珠串作品

王文华珠串作品

在慧心坊的展示柜里,珠串白菜晶莹如玉、苹果红灿灿放光、春花娇艳似火,墙上挂着剪纸装饰画,一旁还有神态迥异的棕编丹顶鹤、活灵活现的老虎鞋、神采飞扬葫芦画、玲珑有致的毛线编织品……这些都是王文华的杰作。

见到王文华时,她正捧着一盆摇钱树,笑靥如花。这盆摇钱树可是她的得意之作,是她以亚克力、塑料、木质、翡翠、软陶、玻璃、树脂等不同材质的珠子为原料,凭借自己的设计构想走线,用鱼线、圆形弹力线、丝状弹力线、蜡绳、玉线等将珠子固定紧实,编制而成。王文华的先祖是明朝时期宫廷珠钗匠人,她是第八代传人。

早年,王文华在南京工作,做手工只是爱好。她利用业余时间跟母亲学习,经常前往博物馆参加各种各样的民俗交流会,归来后,将所见所闻化作一个个作品。下岗后,王文华索性以手工为业。

回到盐城,王文华在亭湖区妇联的帮助下,在慧心坊成立了培训工作室,定期免费为农村妇女教授各类编织技术,带领大家创业就业。

故乡,成了王文华汲取创作素材的“百宝箱”。漫步在中华麋鹿园、丹顶鹤湿地生态园,王文华满脑子是创作素材。凭着这股创作热情,王文华的作品一下子丰富起来。珠串,成了她众多爱好中的心头好。她说:“中国结、布艺、丝网花有些局限,珠串的可塑造性太强了。”

为了进一步提升珠串制品的品质,王文华大量改用通透度更高、光泽感更强的水晶珠和玻璃珠。同时,她充分发挥各类材质的特点,对产品进行精细化处理。在许多高端定制产品里,玉石、翡翠在她的巧手编制、搭配下大放光彩。

小小串珠绽放的魅力让人惊叹。然而,以往“农闲打鱼、灯下绣花”的松散家庭制作状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盐城市亭湖区妇联依托乡(镇)、村妇联,帮助王文华在每个点培养两三个手工制作带头人,组织妇女参与统一学习、统一收集、统一结算,参与者人均月增收约1000元。她们都是来自周边的农村妇女,闲暇时参加免费培训,做出来的产品检验合格后就可以获得劳动报酬,同时还不会影响她们照顾家庭。

在妇联的帮助下,王文华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广。除却传统的外贸、批发、零售,她把注意力集中到商演与非遗传承活动中,仅旅游节一天就吸引了2000余人,订单多了许多,私人订制的比例也大幅增长。

王文华很怀旧,她会当地许多老手艺,虽然知道它可能不再被人需要。“像草窝子(草鞋),已经极少有人去做,它已被时代淘汰。然而,我还是希望年轻人能知道它、了解它,毕竟它是一个地区的记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王文华更多思索的空间。目前,编织技艺的传授暂时还是以口耳相传为主,以后,她会着手录制在线视频,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团队。王文华满怀信心地奔走在“带更多女性致富”的大路上。

自编自导,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在你身边·妇联改革进行时”媒体环省行之常州武进站:在常州“文明社区天天乐”的舞台上,雅韵艺术团是最活跃的一支队伍,热爱文艺的他们,自己编写、排练,一场场质朴生动的演出,一个个就地取材、妙趣横生的节目,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采访孙英时,她正在忙着排练大型锡剧《江姐》。今年10月起,前黄镇政府组织各村党员,到寨桥社区观看《江姐》。说起排练《江姐》的初衷,前黄雅韵艺术团党支部书记孙英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们,捍卫英雄和学习英雄。”

今年58岁的孙英,是土生土长的常州武进寨桥人,退休前是前黄镇文化站站长。孙英注重挖掘乡村群文人才,凝聚了一批喜欢唱锡剧和会器乐的人们,在寨桥和前黄组建了戏迷演唱阵地。

2012年机构改革,孙英可以去别处工作,但她不舍得离开。在孙英的组织领导下,各村都有舞蹈队。六年前,前黄镇就已经有20支活跃的群文队伍,成立于2000年的雅韵艺术团是其中之一。

2013年,常州市委宣传部发起“文明社区天天乐活动”,孙英负责这项工作。活动场地简陋,就在土场上排练,他们写下“太阳下泥土上的舞蹈”。多年来,活动场地是困扰孙英的一大难题,为此,她在每次人代会上,组织代表提建造文体广场的议案。这一年,借着“天天乐”的东风,她终于促成了舞台的搭建。

演出节目几乎都是孙英自编自导,有时候她还要披挂上阵参加演出。她了解群文队伍的人才,以及农村老百姓面对的问题,编排的节目很有针对性,深受老百姓欢迎。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百姓聚会聊的都是十九大,“大家都知道这个名词,却说不出具体内容。”孙英萌生了以“文明社区天天乐”舞台为载体,创作专题节目的想法,“让老百姓和党员在享受文艺大餐的同时,理解吃透十九大会议精神”。于是,孙英编写了独角戏《大家都要学》、小品《党员家庭会》和上海说唱《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前黄雅韵艺术团将节目搬上首场“文明社区天天乐十九大主题宣传演出”舞台,深入浅出的解读、风趣幽默的台词和演员们接地气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此后,孙英又带领艺术团加入妇联巾帼好声音宣讲团,走进各基层党支部的学习课堂,好评连连,让孙英特别有成就感。

雅韵艺术团

从事群文工作多年,有困难,有辛酸,但孙英感触最多的,是团员们的无私奉献以及妇联的帮助。“团员都是热爱群文的普通老百姓,自愿参加,没有报酬,大家都非常看淡利益,不计较报酬补贴。”常州市武进区妇联也连续两年购买艺术团项目,解决了艺术团一部分资金难题。目前,雅韵艺术团妇联也在筹建中。

50多名团员中,很多都没有固定工作,有的是做帮衬工的,造房子时就去搬砖,有的是为红白喜事端盘子的。“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为了排练和演出,愿意放弃挣钱。幕后的后勤人员不计得失默默付出,艺术团的乐队兢兢业业,带给我诸多感动。”孙英说。龚先翠来自安徽,在前黄打工已有十多年。逢演出,她每天下班来不及回家就往活动中心赶,来不及吃饭就忙着给演员们化妆。酷爱唱黄梅戏的她几年前被孙英发现,邀请她加入了文艺团。从没有任何舞台经验到成为艺术团主力,她付出了很多努力,能加入艺术团,她特别开心:“没想到我还有登台演出的机会,在前黄这么重视群众文化的地方,我才有机会一展身手。”

写剧本、排练、演出……退休后每天更忙了。家人们的大力支持也给了孙英前行的动力。但孙英说相比于付出,她收获的更多。“每个人都好比一台发电机,这个电,就是能量。我年轻时,遇到困难和阻力会抱怨会气馁,需要别人给我发电给我能量。但现在,我就是一台正能量发电机,不断给广大观众快乐,我自己就很快乐。”

每场演出完毕,孙英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看着观众自发地把凳子收起来,把垃圾带走,她既欣慰又感动。在一年年一场场演出中,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更热爱这份事业。她也看到百姓们的热情、希冀与向善。

猜你喜欢
艺术团画画
艺术为媒“侨之缘”云端献礼贺“双节”——兴化“侨之缘艺术团”精心编排中秋国庆在美云端演出节目
舞台上的意外
六一啦 学画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我爱画画画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
街头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