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摄像记者的基本素养——聆听全国著名演讲家蔡朝东演讲心得

2018-11-19 04:16张华
记者观察 2018年3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讲台老师

文/张华

第一次:“要有新闻敏感,错过机会就不再有啦!”

因为是军人出身,蔡朝东老师很注重演讲现场气氛的营造,他首先从会场观众的“起立,坐下!”开始。在蔡老师组织第一轮“起立,坐下!”的时候,摄像记者是站在演讲台下的,正在对着观众拍摄,似乎没有听到主持人的讲话。这时候蔡老师话筒里喊道:我们电视台的记者在哪里,赶紧上台来拍摄,听到说‘准备开始’时就要马上将镜头对准该拍摄的对象。“要有新闻敏感,错过机会就不再有啦!”现场一阵笑声。摄像记者按照蔡老师的要求立马上台拍摄“起立,坐下!”的场景。

第二次:“赶紧更换新的角度啦!”

由于第一次“起立,坐下!”的时候没有达到整齐划一的要求,蔡老师说不行,重来一遍!这时,蔡老师环视了一下讲台,又对电视台的摄像记者说:这个时候你就得“赶紧更换角度啦!”现场又是一阵笑声。摄像记者又迅速从讲台左侧移步到了右侧进行拍摄。

第三次:“赶紧拍摄大场面,小场景可以随后再拍。”

现场“起立,坐下!”的组织指挥结束后,蔡朝东老师结合爱党、爱祖国的话题引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话题,并现场指挥大家齐声高唱。“记者在哪里?赶紧拍摄大场面,小场景可以随后再拍。”蔡老师又在话筒里喊话。摄像记者又赶快从台下跑上讲台。现场还是一阵笑声。

蔡朝东老师对记者的这三次点名,个人认为点得好,简要的工作提示更是说得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手机的拍摄功能使得大家都可以随手拍,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但是作为党的喉舌耳目的新闻记者,特别是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更是应该用好手中的武器——摄像机,拍摄出有思想、有主题、有水平、有质量的画面。作为电视新闻,捕捉好现场画面很重要,一旦错过“当时”是不可能“再来一次”的,它是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因为文字性的内容可以“随后”进行了解、充实。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总结,要想拍摄好每一篇电视新闻必须做到心到、眼尖、腿勤、脑灵。

心到才能细思考。心到,就是心思要在现场。作为县级电视台来说,一般的采访活动多数时候只安排一名记者,既负责摄像,也负责撰稿。所以说,派出采访的记者必须专注才行。但是有的记者,人虽然在现场,而心思不在,正所谓“魂不附体”。心不在焉的人是不会用心去干事的,他不可能集中精力去思考,去动脑,去研究。即便是较好题材的新闻,也会让他弄得常规化、普遍化。因为他们会习惯性地拍摄了镜头之后便坐下摆弄手机,或是离开现场干别的与采访无关的事情,不会安心坐在现场找新闻。只有真正上心的人才会围绕主题,去思考这篇新闻报道要如何找切入点,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拍摄好、利用好现场的同期声去展现新闻的价值。这样的有心人,即便是一个普通的会议,一次常规的调研,也会做得吸引受众,获得领导认可。为什么有的记者很受欢迎,很受尊重?跟记者个人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用心”二字。用心的人也才能具备新闻敏感。

眼尖可以观六路。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句话用在记者身上一点不为过,因为记者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电视记者必须要用镜头来说话,你眼睛不尖、动作不快,就会错过精彩的镜头和有用的片段。眼观六路,就是要善于观察,观察好现场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以便于拍摄画面时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腿勤方能跑四方。六年前,本人在编辑、监制本地新闻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编辑新闻稿件的时候没发现文字有什么问题,但是监制的时候却看到镜头抖动很厉害,并且都是远景、全景镜头。查看了拍摄原片后,新闻随即被撤了下来。当问及记者本人为什么拍出那样的镜头,他说当时时间来不及了,站在远处拍的。在随后下乡采访时才听到驾驶员说,该记者当时是隔着大河拍摄的,根本就没有走到对岸那些大棚跟前,叫他走近拍他却说没事,镜头够了的,再不需要专门绕道过去拍摄。从这位记者身上不难看出,惰性是干好电视新闻的大忌。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讲台老师
试析夹叙夹议在电视新闻述评中的运用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融媒体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安身之所"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讲台
六·一放假么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
DV校园小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