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不该“拔萝卜”

2018-11-19 01:49刘悦笛
当代贵州 2018年32期
关键词:拔萝卜村主任萝卜

非遗保护不该也不能“拔萝卜”,而是要去“种萝卜”。萝卜只有种下去,才能生生不息。

2016年夏,我参加“宝马中国文化之旅”,参观在四川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自驾考察,不仅体验到了德国马达的加速度,也感受到了国内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加速度!

这次文化之旅的首日,我们考察了蜀锦蜀绣。在蜀锦博物馆的美妙空间中,有两位非遗大师现场讲授,活动的最后环节,由我来做“生活美学”的分享。

当时我就讲:今天我们来考察蜀锦蜀绣,既然中文里有“锦绣中华”这个词,是不是也该说“锦绣四川”?中国人常说所谓“技进乎道”,非遗之道乃“生活美学”之道,这是由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趣味。生活美学要求传统要“活化”起来,要具有活生生的土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洗干净的萝卜,拔出土地去掉与大地血脉相通的根茎,而要生长在生活土壤当中并具有本土化的审美品质。

演讲现场就获得了不少共鸣,这是我第一次用“种萝卜”来形容非遗保护,后来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比喻。

萝卜在拔出了泥土之后,一般都会被用水冲洗,洗个干干净净。然而,厨师们会把萝卜上的“须子”给切除,这些须子是干什么的呢?其实,乃是萝卜与大地进行能量交换的通道,由此植物才获得了营养得以生长。最后呢,这个萝卜会以各种各样烹饪的形式,然后放到盘子里,呈献给享用者。

问题就出现了,如此为之的萝卜,还是原来充满生机的那根萝卜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其实就在于生活本身,如果生活需要非遗,哪怕是贵如万金的缂丝工艺,也会有大量的生存空间。我们在许多古老的城镇,都曾看到不少当年的窑口,想当年那里一定是窑火旺盛,而之所以出现如今的衰败,说到底就是人们的生活不再需要它了。

如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问题,就像是拔萝卜与种萝卜。本来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却被拔出了吸纳养分的大地,然后给专业化的订制或订制的专业化,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让非遗离生活愈来愈远。在如上环节实施之后,还要做博物馆化的工作,那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彻底成为了“盘中之餐”,而失去了在民间活生生的本来样貌。

在“宝马中国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参加了一次高端竹纸论坛后,我发现,大家在逐渐形成基本共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要以日用来传承,所谓日用即道,一方面与“现代生活”接轨,另一方面进行“审美方式再造”,合二为一就归结于中国“生活美学”的返本开新。

然后,我们驱车几十公里,沿着盘山小路,开到了夹江,特地探访了夹江的独特造纸术。夹江乃著名的“蜀纸之乡”,早在清康熙年间,夹江竹纸就被御批为贡纸了。令人惊讶的是,抗战时期全国用纸的90%来自夹江,当时夹江纸盛极一时。就连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也曾两度亲临马村乡,通过改良传统竹纸工艺而制成著名的“大千书画纸”,传为一段画坛佳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在2006年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夹江纸这种独特的使用竹子为原材料的造纸术,却没有在如今获得应该有的名声,反而是由于其吸墨力强、层次分明、洁白度高、韧性较强被国内商家当做宣纸去贩卖。

且看下面这一幕。当我们进到村子去考察的时候,只听村主任一声令下,七八十号人就忙碌了起来。有人喊着号子舂臼,也就是以石碓叩打竹子将之打烂如同泥面;有人荡料入帘,以竹帘在水中荡料让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有人覆帘压纸,将湿纸落于板上成为张纸……整个一个古典造纸的过程,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好不热闹。

然而,当我们要走的时候,村主任一声号令,这些“表演者”们就都收工了。当我问村主任,这样造的纸如何走向大众之时,他则说怎么可能呢?这样做一张纸估计比金子都贵,真正的夹江纸都是山脚下的机械造纸厂做的,既便宜又有质量。通过这个亲身考察经历,使我更觉得——非遗保护不该也不能“拔萝卜”,而是要去“种萝卜”。萝卜只有种下去,才能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拔萝卜村主任萝卜
萝卜蹲
拔呀拔呀拔萝卜
一只鸡
买萝卜
一只鸡
如果你想拔萝卜,就这样!
拔萝卜
锁木
打赌
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