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从一则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说起

2018-11-19 04:16窦浩智
记者观察 2018年36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舆论监督职业道德

文/窦浩智

近日,某省卫视公共频道在新闻节目中刊发了一则舆论监督报道:某地市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假期结束上班的第一天,中心两位工作人员在聊天,还有几位工作人员互相问候的电视画面,口播解说则对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提出质疑。

看完这则带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新闻报道,笔者并没有在这则新闻里看到工作人员办事如何慢,也没有哪一位群众反映为了什么事而着急。

社会各界对这则新闻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更多的观点认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不能定义为工作懈怠,也并没有明显的工作拖拉的行为,反而是我们应该给这样天天在窗口单位工作的同志们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这样的一则舆论监督新闻报道,我们该进行怎样的深刻反思,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

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媒体单位都会把舆论监督报道作为媒体的杀手锏,以此来增强报纸的威信和公信力。但是,舆论监督跟所有的新闻宣传报道一样,必须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既要力度,又要适度。

第一,舆论监督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育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如此等等,都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媒体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而言,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都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基本出发点。因此,正常的舆论监督应当聚焦于违法违纪、乱作为、不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负面问题,立足于解决问题或促进解决问题,通过有理有节的反映客观事实,引起相关部门重视,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来促进解决问题。如果舆论监督偏离了正确的导向,那么所谓的监督将失去其本来意义。更为严重的,还可能会滋生负面情绪,激发更大矛盾,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第二,舆论监督应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作为新闻工作的一部分,舆论监督应该不持立场、客观全面地反映问题,不歪曲事实、不添油加醋、不以偏概全、不断章取义,更不能文不对题,以点带面,一棍子打倒一大片。去年,某省卫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纱布门”事件,就是通过把对医患双方的采访,进行断章取义,剪辑出了一个与事实真相截然相反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舆论监督,打击抹黑了医疗单位,败坏了媒体形象,降低了媒体公信力,激化了当事双方的矛盾,这种颠倒黑白的舆论监督害人害已!“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舆论监督同样适用!

第三,舆论监督要合法、合情、合理。合法,是指舆论监督受一切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舆论监督中要依法保护受监督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另外,新闻记者的舆论监督行为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面对一切干扰正常采访行为的威逼利诱,新闻记者更应该恪守职业道德,严守纪律底线,一切工作置于守法范围之内。另外,舆论监督还要合情,更要合理。本文开头提到的这种舆论监督,缺少了点人情味,从道理和常理上来讲,显得过于苛刻,缺少了人文关怀和人情温度。在社会万象面前,媒体不应是冷冰冰的传播机器,应该释放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第四,舆论监督要准确把握“度”的问题。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正常的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工作、解决问题,过分的舆论监督不但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火上浇油,恶化事态。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火候,不生枝蔓不添乱,该出手时就出手,让舆论监督成为新闻人手中的一把利剑。舆论监督要有一剑封喉的威力和震慑力,必须抓住重点,瞅准要点,直击弱点,精准打击,保持舆论监督的合理力度。其次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舆论监督,抓不住关键,瞅不准要害,点到为止,无关痛痒,难以保证舆论监督的效果,也就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意义。

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更重要的还在于记者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问题。“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强调的就是责任感的问题。既要有揭发和反映问题的勇气,又要以事实说话,不夸大,不歪曲,理性反映问题,在让被监督对象心服口服的同时,彰显新闻工作者的良好职业形象。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舆论监督职业道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数字出版产业引领功用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利器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