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不弃的扶贫情结

2018-11-19 14:36本刊编辑部
今日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洞村精准农民

本刊编辑部

“中国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项目官员安娜·坎波斯在总结中国减贫取得巨大成果的“秘诀”时认为,“因为中国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在扶贫方面有清晰的目标。”

消除贫困是我们刊物持续关注、报道的重要内容。在本月编辑部讨论扶贫报道选题时,来自欧洲、拉美、中东等不同地区的外籍同事在赞叹中国扶贫成就的同时,更多关注中国减贫经验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其中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要亲力亲为抓扶贫?”他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从政40多年来,不论身份如何转换,扶贫始终是他花精力最多的工作。我们的外国同事希望“能从他的生活经历中找寻出他持续进行扶贫工作的动力。”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到陕西延安梁家河插队当农民。在那里,他度过了7年青春岁月,并成长为中国最基层的官员—大队支书。在插队过程中,村里妇女孩子外出要饭给他很大的冲击。7年与农民同甘共苦,从心底里了解了中国农民的状况,这成为他长期关注扶贫的实践根源;

1982年,习近平带着全套上山下乡的东西和当兵时穿的衣服到河北正定工作。没有宿舍,他只能在办公室里用两个板凳搭一个床板制成一个简易床。当时的河北农村卫生条件很差,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生活的艰苦可见一斑;

1988年,习近平去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连家船”给他印象深刻—渔船大都破败不堪,没有电、没有水,低矮、昏暗、潮湿,一家几代人都住在里面,因为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渔民们普遍身材矮小、两腿内弯,生活的贫困加上社会的歧视,使他们怀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习近平当时暗下决心,决不能让乡亲们再这样穷苦下去了;

1997年,习近平第一次去宁夏西海固考察,看到有的农民家徒四壁,粮食还不够吃,一家人才两三条裤子,他心里受到了很大震动,没有想到改革开放好多年了,还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视察给了习近平很深的感触。爬了很长时间的山到了十八洞村,村里人不多,且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都到城里务工。“搞什么大事业啊?根本搞不起来。我说,还是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这总能办得成。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我就要这个。”习近平在回忆时说。那次视察中,他提出了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30多次国内考察都涉及扶贫,走遍了14个连片贫困区;连续5年新年国内首次考察都调研扶贫,连续5年新年贺词都谈到扶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曾说,“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他以强烈的使命情怀和政治担当,亲力亲为抓扶贫,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

让所有中国人摆脱贫困,将扶贫视作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是被百姓称作“扶贫干部”的习近平和执政党对人民的承诺!这个承诺对于习近平来说,是情之所至;对于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是久旱甘霖!

本期在“今日视点”栏目推出大型专题《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闽东实践》,用四个扶贫脱贫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早期实践。如今,中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既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闽东实践在新时代、全国范围的继续,更是体现了高水平的治理艺术,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洞村精准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你所不知道的十八洞村”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