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形式主义“新变种”

2018-11-19 07:25
当代党员 2018年14期
关键词:群里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抓落实……形式主义一直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也位列我们党狠抓严打的“四风”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党反“四风”力度持续加大,形式主义得到了很大程度遏制。然而,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整风重拳之下,形式主义又衍生出了新的“变种”: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文山会海”搬到了新媒体上,美其名曰“提升效率”;一些地方和部门滥发各种“工作笔记”,一切工作都必须“留痕备查”,否则就会被视为“执行不力”;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到基层调研,到了下面却又走马观花,弄得基层疲于接待、苦不堪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这些形式主义“新变种”,我们必须准确识别、有效应对,以“永远在路上”的积极主动持续深入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为此,CQDK全媒体编辑整理了形式主义“新变种”的外在形式、内在“病根”和“治疗方案”,以助广大读者“祛病保健”。

“变种”一:“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表象】

客户端、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因其便捷、互动、无纸化的独特优势,为党政机关干部所青睐,在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运用、新平台的涌现,为我们工作提供了便利。然而,形式主义等作风顽疾也乘机渗透到“线上”,形成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东部某省通信管理局一位干部就表示,他所在的办公室就建有一个40—50人的微信群,单位里大大小小的工作任务,基本上都通过这个群安排分派。

华中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也“被迫”加入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村里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微信群交流和安排,但信息量大,更新又快,稍不注意就会错过重要通知。每次打开手机,都要把各个群的消息浏览一遍,生怕看漏了重要信息,耽误了工作。”

“加入了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都在开会。”华南某市一位税务人员坦言,有时候一会儿就有几百条信息跳出来,稍不注意就不知道就会错过了重要任务。

如此密集的“信息轰炸”,让手机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看,耽误工作;不看,更耽误工作。

【解析】

脱实向虚

微信工作群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提高效率,但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微信工作群容易诱发工作务虚不务实。比如,一些人在微信群里频频转发领导的工作照和到某某地方某某部门考察的消息,却从不谈思考、不提建议。

在中部某省,有一位乡镇干部反映,在她所加的部分微信工作群里,一些人不停地晒各种“工作照”,假装摆拍的下基层照片和加班工作照发到群里,博取领导表扬。

“微信群办公,未必就眼见为实。”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说,“一些工作,本来应该实地考察,上级却要求村里、镇上拍个照片发到群里,这样就算检查了,并不真正去村里了解情况。”

阿谀谄媚

部分微信工作群成了向领导献媚的秀场,“比拼”发送各种“献花”“膜拜”之类的表情、或者发送大量领导基层调研、开会讲话之类的工作照,以博取领导欢心,群里其他人见到后,往往也跟发送“领导辛苦”“领导高明”之类的奉承话,微信工作群俨然变为“拍马群”。

一名国企职工就说,在他们部门的工作群里,有几名女职工的发言被大家称为“玫瑰体”。只要部门领导在群里发言,不管是布置或者点评工作,她们都争先恐后地发“玫瑰花”表情。

滋生“微腐败”

基层干部担忧,微信工作群不仅耽误工作,还可能滋生腐败问题。近几年,一些干部在微信工作群里公然索要红包的行为不时见诸报端。

“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无爱好”。有些领导有意无意地在其朋友圈、微信群上秀爱好,书法字画,古董收藏,烟酒茶饮,“含蓄”地提醒下属或有求之人“投其所好”。

【对策】

出于防止泄密和杜绝“团团伙伙”等考虑,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出台内部规定,禁止使用微信办公,部分党政部门甚至禁止领导干部私自组建或加入微信群。

基层干部建议,微信工作群要有明确的定位,领导最好只发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如果与工作无关,仅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爱好,能不发就尽量不发。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无论“键对键”还是“面对面”,聆听民众心声、切实为民办事,都是各级干部不变的职责;为民、务实、清廉,都是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党政机关应听取基层工作人员意见,出台规定、细则,寻找微信工作群规则的“最大公约数”。

“变种”二:“本本上的形式主义”

【表象】

不久前,湖北省黄冈市纪委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各类考核记实簿、履职手册、日志等有11种之多。从市委班子成员,到基层村党支部书记,干部的包里少则四五个,多则十来个笔记本。

痕迹化管理,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然而,基层干部看似忙忙碌碌,实则花大量时间在转抄转摘上。

“这是按照法治黄冈建设领导小组要求,专门准备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笔记;这是按照市河湖库长制办公室要求,专门准备的《河湖库长巡查日志》……”黄冈市黄州区路口镇党委书记张劲松说着,“变戏法似地”从包里掏出一摞厚厚的笔记本。

实际上,一些笔记本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专本专用,但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又逐渐成了“惯例”。还有不少地方、部门将“专本专用”作为留痕备查、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一些干部说,现在“文山会海”乱象有回潮迹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讲究“留痕”。

【解析】

耗时耗力

一些乡镇干部反映,每年初,区县一级常常会有几十个部门会分别派人来考核。基层干部要反复准备、汇报。干部们不停地写总结、誊抄笔记,一个数据往往要重复多次使用。乡镇干部天天坐在办公室忙汇报,占用了很多下基层的时间。

浮躁攀比

2016年8月,贵州省人大代表潘秀华等向省人大提交的一份题为“规范工作检查、减轻基层负担”的议案。其中提到2015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新州镇接受县以上有名目记载的各项工作检查就达111次,平均两三天就有一次,这种情况在其他乡镇也很普遍。频繁检查,导致各乡镇之间互相攀比,甚至是虚报浮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堆材料、找典型上,没工夫多干群众需要的事。

重心失衡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材料是现在各项检查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最最重要”,所以每次检查基层就要准备很多的档案盒、小册子,有汇报、有文件、有记录、有照片,而且要做到整洁精美,否则就是人浮于事、没有落实,态度不端正。

基层单位既然要全力以赴准备材料应付检查,又岂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民生、发展经济?

材料若成重头戏,怎能利于推动工作?少数基层干部常抱怨,一年到头忙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对策】

为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黄冈市向形式主义“开刀”。

为减轻基层干部负担,避免形式主义泛滥,黄冈市委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记实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将各地各单位印发的11种笔记本整合为2种。

通知还明确,改进党员干部记实工作,目的是优化和加强履职痕迹管理,整合绝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说得再完美,不干都是空的。笔记再漂亮,终究只是停留在纸上。落笔不等于落地,留下笔迹,不如留下足迹。少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

“变种”三:“接待路上的形式主义”

【表象】

所谓调研,就是上级领导来基层了解情况,从而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展开。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个别地方,这一工作却变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一大负担。

中部某县一科级干部就曾透露,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这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以上领导前来调研”。

要是真调研,那群众也无话可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干部搞形式、走过场。甚至有的干部无论什么主题,去的都是同一条路线、访的都是同一批对象、听的都是同一套说辞,搞“大伙演、领导看”的走秀式调研。

基层干部、群众将其描述为“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还总结了“三多三少”:到基层调研做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开展一般性调研的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的少、蹲点调研的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的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的少。

【解析】

“求教变指导”

不少基层干部吐槽,个别地方领导调研时,不摸清情况就开始作指示。甚至个别领导调研时的几句“指示”,就可能影响当地的既定发展战略。

这类调研方式,首当其冲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调查研究不深入,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当地后期的科学决策。

“人到心不到”

华中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一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就曾介绍:“我们经常接到通知,领导上午要看三个点,你们注意控制时间……”

更有甚者,会提前通知村里做好准备,到了往往先开座谈会,听指定的人读读材料,再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基本不与群众接触。

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既没有深入实际,也没有深入现场,何谈解决问题?

“雪中不送炭”

有基层干部吐槽,调研也有“嫌贫爱富”这一说。

华中某县一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后,前往调研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令当地党委、政府应接不暇,当地群众极为反感。相较之下,另一位较偏远地区的乡长却称,市里主要领导一年难得来一次。

【对策】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调查研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把下基层调研,只当作决策前的一个走过场程序。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当前部分地方领导干部调研中的形式主义苗头,产生了新的形式主义恶果。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刹住这股歪风,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打破形式主义套路,奔着突出问题去,真正接上地气。真正把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形成“接地气、听实话、有实效”的调研新风。

猜你喜欢
群里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奶茶群里戏精多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