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11-19 08:43宋田佳
系统医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宋田佳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山西临汾 041000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此病发病突然,通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过程中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耳鸣、眩晕、半身不遂、吐字不清甚至昏迷不醒,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以往临床对此急症常采取抑制血小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虽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太理想[2]。因此,采用何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是目前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难题。该研究选取该院于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该研究已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8.36±10.25)岁;自发病至入院用时30~160 min,平均用时(82.36±18.25)min。 对照组中男30 例,女 24 例;年龄 46~81 岁,平均年龄(67.52±9.66)岁;自发病至入院用时26~165 min,平均用时(80.11±19.36)min。 两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血常规、头颅 CT或MRI等诊断证实为急性脑梗死;②发病时间短于3 h;③无明显意识障碍;④临床资料完整;⑤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无溶栓指征;②有脑梗死史或颅内出血史;③头颅CT或MRI诊断提示大面积梗死或脑出血;④合并严重性心、肝及肾功能障碍;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近3个月内施行过头颅手术。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血小板、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改善脑细胞代谢以及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给予阿替普酶 (注册证号S20110052)溶栓治疗,用法用量:使用剂量为0.9 mg/kg(封顶90 mg),首先将总剂量的10%与1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以静脉推注方式输入,余下总剂量的90%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在60 min内以持续静脉滴注方式输入,并在1 d后进行抑制血小板等一系列常规性治疗。两组均接受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不良反应。①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或者完全消失,语言功能恢复,生活也可自理,NIHSS评分下降超过90%为基本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语言和生活能力基本恢复,NIHSS评分下降70%~90%;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语言和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NIHSS评分下降30%~69%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②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评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④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及出血。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以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9%(46/54),较对照组 66.67%(36/5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两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 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 2 两组 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t值 P值对照组(n=54)研究组(n=54)t值P值14.86±2.65 15.35±2.38 1.011 0.314 10.37±2.77 7.20±2.68 6.044 0.000 8.607 16.709 0.000 0.000

2.3 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和治疗前比较,两组ADL评分在治疗后均上升,且研究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 ADL 评分比较[(±s),分]

表 3 两组 ADL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t值 P值对照组(n=54)研究组(n=54)t值P值32.25±15.92 30.51±13.35 0.615 0.540 45.72±14.65 57.66±16.18 4.020 0.000 4.575 9.511 0.000 0.000

2.4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6%(7/54),与对照组 7.41%(4/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指的是因大脑供血突然中断从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由于对大脑供应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血栓而使血管腔隙变得狭窄或闭塞,从而造成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3];也有是因气体、液体或固体等一些异常性物体顺着血液循环流入人体大脑动脉或为大脑供应血液循环的颈部大动脉,从而造成血流量骤减或者血流直接性阻断,进而导致大脑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发生软化甚至坏死[4]。

临床发现[5],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梗死周边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半暗带,在这个半暗带内的损伤脑组织具有可逆性,因此临床需加强对此区域的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此外,人体脑组织在长时间缺血之后易诱发一种瀑布式的自由基连锁反应,损伤脂质膜,使其通透性提升,并促使各种细胞器解体,加剧细胞毒性脑水肿,同时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加重脑水肿。因此,临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措施在于尽早恢复半暗带血流,以防血管再次闭塞。同时国内也有相关文献指出,在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最大程度地重建缺血半暗带,缩小梗死面积,保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挽救患者生命[6]。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5.19%)、ADL 评分[(57.66±16.18)分]较对照组高,而 NIHSS 评分[(7.20±2.68)分]较对照组低,且两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在赵宏等[7]的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治疗有效率、NIHSS评分分别为81.0%、(7.46±3.17)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的 63.5%、(12.84±4.62)分,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不增加不良反应。分析原因为阿替普酶属于一种针对于纤维蛋白的特异性溶栓药物,可有效防止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所引发的全身性抗凝缺陷。将其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通过快速、有效地恢复脑梗死组织周围半暗带的血供,同时改善组织代谢,促使半暗带神经功能快速恢复,甚至恢复患者部分生理功能[7]。除此之外,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其赖氨酸残基可与纤维蛋白相互结合,从而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得血栓得到及时溶解,进而及时恢复梗死区域血液供给,提升组织代谢能力,最终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8]。

综上所述,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安全性较高,优势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